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寫在未來的《噬夢人》:一本會讓你精神錯亂又驚嘆不已的小說
2011/02/09 22:48:47瀏覽497|回應0|推薦3

2010年底,我望著客廳書櫃櫥窗裡的噬夢人》。一本厚甸甸深黑色封面,似乎深不可測。亮紅的字和血紅如斷層掃描般的腦袋吸引我目光,眼睛直瞪瞪地,思索著,究竟是否列為書單之一?

《V.》一樣,非常需要時間與耐力翻閱的一本。但入「戲」之後總是令讀者驚嘆不已。這是少數敘事結構複雜(故事時間被打得很散)、非常龐大又敘事方法相當完整的長篇小說。並且,加上「台灣」二字就很不一樣。以筆者閱讀經驗來說,就華文小說而言,《噬夢人》是前衛的。令人驚嘆台灣竟然可以這麼「先進」!雖然說可能現在已有不少這類作品,但對我來說,無論是文字上或電影上,那都是失敗的,荒謬虛幻,過度奐美而不真實。

然而,舉個例來說,《阿凡達》就不那麼顯得令人難以接受。因此在剛開始閱讀此書時,即刻令我想到《阿凡達》,那種未來可能成真的科技。《噬夢人》寫得很科技(科幻,但幻字在此並不適用),科技得很真實,真實得很現代,好像我們就在未來22世紀。真真實實、虛虛假假,這樣的場景,似乎又在小說《縫身》中可讀到這種味道。其實這種小說並不少見,像《回到未來》、《科學怪人》,以及在閱讀時令我想到兩個月前才讀的《一九八四》。(不僅是聯想到,作者更在書中多次寫到了1984這個數字,那《一九八四》之於《噬夢人》有甚麼意義?這是我所好奇的。兩部作品必定有某種寫實上關係。)

更特別的是,《噬夢人》「小說得」十分徹底!從翻開第一頁開始:Wow! 讀完之後更是:WOOOOOOOOOW!連註解、出版資訊都非常小說化,彷彿那就是給未來子孫寫的小說,走筆至此,突如其來的想法:未來的他們在閱讀時會不會就此當真?好比《魔戒》與《精靈寶鑽》一般,魔戒故事的設定從開天闢地宇宙初始敘述,創造一個世界,高度緊密,使讀者真假難辨,無中生有地超級完美!將兩部作品相提並論之下,《魔戒》是在「過去」闡述世界,《噬夢人》則在「未來」書寫世界,現實中的現在,2011年,置於兩者中間,並無不妥。以宏觀性或書中名詞-全景-來看,1900~2011這段時間根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時間點。看完此書之後,覺得:我怎麼會認為已經死很久的佛洛伊德很遙遠呢?!

對於書的核心主題-夢境的想法,我認為以宗教名詞來說,那就是「神秘經驗」,進入恍惚狀態、出神、失序、感知的「狂喜」經驗。正如書中角色Arvind所解釋的「梵之夢境」:「我們提供的,是某種以夢境作為形式的『神的體驗』。」(P.273

Devi站起來,雙手交握。「……依我看來,最接近『梵』的形象,或者說,如果硬是要選擇某種事物作為『梵』之具象;那麼我會說,那就是『夢境』。」(P.290)

我們知道,在宗教信仰裡,常常有「託夢」的說法,或是透過夢境預言,從夢去看生活上的事情;聖經中也有不少段落講述神如何透過夢而啟示人將要發生之事,透過夢境將訊息傳達給人,如聖母瑪利亞的未婚夫夢見天使告訴他要娶瑪利亞為妻,孩子要叫耶穌;天使亦在夢中顯現給聖母她將未生生子;舊約先知的夢境預言等等……。而佛洛伊德告訴我們,夢的潛意識,將意識已知,卻被自我壓抑的部分在睡夢中表達出來。更在晚期佛洛伊德提出「集體潛意識」,榮格將其發揚光大。在宗教心理學研究中也都有提到夢的這一部分。

與宗教相關,所要說明的是,人有一部分意識是與神相通的,特別是在感官知覺放鬆的時候(Teresa of Avila,參考:《聖女大德蘭自傳》,星火文化出版),如睡夢中,自我意識關閉(無我或忘我狀態),或出家人講,透過修身養性,意識中人與神靈魂流通的塞子被打開,就容易產生狂喜、神秘經驗、靈魂出竅、神視等等,體驗到神的臨在感。以皈依經驗而言,咻~碰地突然感到頓悟,突然皈依的瞬間,(例如新約保祿被神光打到而歸化為基督徒),「靈智火花」產生(參考:《艾克哈研究》,陳德光著),其實是來自於人類的本能。人之所以能感受到神,或有人說是靈異體質、敏感體質,那是人的集體潛意識,人類所共有的遠古記憶。

「人所謂『記憶』,基本上是附著在一個結構化『自我』之上的。在嬰兒時期,鏡像階段之前,人的『自我』並未形成。這使得其中的生命經驗自然就只能是單純的,碎片般的感官體驗,無法成為固著的記憶。」(P.425

更進一步地說,佛洛伊德提出超我(道德規範中理想的我)、自我(社會設定的我)、本我(原始初生未接受教化的我),榮格更在本我之前提出「原我」(人靈意識與神相通的我),夢境是最直接可以達到「原我」,回到人類最初,touch到神的人神合一狀態。文明發展之後便發展為每個時代每個地區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化去解讀它。

正如拉岡所言,「症候是陷溺於身體中的語詞」。潛意識可能受到語言的影響而藉此編派夢境的內容。但無論是將手套解讀為性的象徵,抑或將glovelove作連結;總而言之,應當還是我個人對情感的憂鬱根本主導了整個夢境。(P.156

意識中我們都有一個原始記憶,那是人類共有的記憶,關於神,當我們接觸宗教或面對死亡時,對神的記憶會被擾動、記起,原始經驗(努曼經驗)被提出來,意念波動,靈智火花激起(神原),在那時刻我們很可能就這樣有了一個信仰,信念,或信任了一個宗教。而那個瞬間,被稱為「密契經驗」。

「所以,如果這些零碎的感官破片依舊被留置、沉澱於意識底層,意思就是,在某個瞬刻,當義是水流受到某種擾動,它就可能會突然被『記起』……(P.445)

在K知道自己曾有十三個夢境,死了十二次時,我似乎又看到了輪迴的圖像。難道這不是前世今生嗎?「所以你可能思念你的母親。所以你可能同時背負著身為被出賣者與告密者的罪疚。所以你可能同時經歷了屠殺者與被剝奪者的痛苦。你是背叛者。你是殺妻者。你是被虐者。你是殖民者。你是反抗者。你是被壓迫者。你是被剝削者。你是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你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你吞噬了所有存在的夢境。(P.447)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何必如此?」……「人類的受苦有何意義?人類的恐懼有何意義?人類的同情有何意義?人類的殘虐有何意義?人有何意義?」(P.447

那並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計畫。那像是一團流動的迷霧,一座能隨時翻轉,重組其自身之路徑的機械迷宮。那就像是生命本身。(P.378

生命本身已是困頓,而記憶卻比生命更艱難。(P.451)

這是我最喜歡的兩段話。

最後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角色的命名,是否有何特殊意義?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ancabeth&aid=486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