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果死亡不會痛
2011/02/06 03:24:58瀏覽1408|回應1|推薦25

撰文/黃郁棋

  等一下等一下,這裡我一定要澄清一件事:我很健康,生理心理都健康,認識我的別胡思亂想,不認識我的也別胡思亂想啊!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從古至今,有這麼多人選擇以自殺作為人生的終點;一八九三年,以裁紙刀割破喉嚨的莫泊桑(雖然他最後是死在精神病院)、一九一六年,注射過多麻醉藥劑(嗎啡)過世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荒野的呼喚》作者)、一九二七年,芥川龍之介吞下氰酸鉀自殺身亡(他曾是使我充滿興趣的日本作家「我鬼」)、一九七O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緊接著一九七二年川端康成也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好像波特萊爾還是芥川曾在某本書中提過:「活著的理由跟死去的理由一樣薄弱,所以不輕易去死,卻也艱難地活著。」幾經思量,「怕痛」似乎才是不敢提前死亡的原因,其他「人世間尚有牽掛」爾爾都是藉口罷了,真正對生命失去熱情的人,是不會有牽掛的。日本比較特別一點,特別多作家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三島由紀夫是個極端迷戀自己裸體的作家,最後選擇以類似武士道的殉道精神切腹死去,尚可被認作是一種「華麗的結局」。那麼,其他人呢?躁鬱,憂鬱,苦悶與病痛,且發作在小說家與哲學家身上最多。

  我很喜歡吳明益老師最新出的一本小說《複眼人》,當然,老師以前的作品我也有買,《本日公休》啦、《迷蝶誌》啦、《家離水邊這麼近》(散文)等等,但沒有一本書像《複眼人》這樣,彷彿騎上海龜一樣的令人興奮與不可思議。我好喜歡裡頭一些句子,例如:「沒有一座島的海灘能留住浪。」沒錯,箴言與廢話往往只在一線之隔。死亡有時就是一種索討,有時就是一種告別,它不虧欠任何人,就像海是深的,日子是長的,沙里卡巴(靈魂)終究會背叛肉體一樣。所以,死亡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我不願意去死,為什麼呢?

  「我認識的海龜還不夠多,做的愛也太少,所以我的靈魂緊抓不放,拼命活著。」沒錯,一定是這個原因。所以可能要麻煩死神先讓別人死一死,等我買到Nikon D7000、拍了一萬隻海龜、聽了十萬回濤聲,找到了心愛的女孩子以後快樂(或憂愁)的活個五十年後就去報到。 

  瓦憂瓦憂島民從不問別人年齡,他們就和樹一樣長高,像花一樣挺出自己的生殖器,蚌一樣固執地等待時間流逝,海龜一樣嘴角帶著微笑死去。他們的靈魂都比外表還要老一些,而且因為長期凝視海,以致於眼神憂鬱,老年罹患白內障。《複眼人》真的不錯看,鄭重推薦。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4858181

 回應文章

le14nov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侏儒小語 by 芥川龍之介
2011/02/06 13:18

自殺

千萬人所能共通的感情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於死的恐怖。在道德觀照下,自殺者落得聲名狼藉,也許不是偶然的事。

蒙旦對自殺所作的辯護,是包含著許多真理的。不自殺的人,並非不為而是不能為。

From 芥川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