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到後現代
淺論現代主義、社會寫實主義、後現代主義
在台灣詩學發展情形,並各舉一首詩為例
黃郁棋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二年級
台灣詩史截至目前大略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五○、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時期、七○至八○年代初的社會寫實以及鄉土文學時期,八○年代中期以後的後現代主義時期;而近兩年逐漸成形的「台灣新寫實主義」,則脫離了固有的意識形態,正以新面貌成長當中。以下將針對現代主義、社會寫實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分別論述其特徵,並各舉一首該主義範疇內的詩作為佐證。
現代主義(Modernism)
現代主義的流行,在台灣與歐美在時間上則有所差異;作為一項文學運動,在歐美的起迄年代大約是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三○年左右,在台灣,則出現於五○、六○年代。至於它的淵源,則可追溯到十九世紀末期法國象徵主義運動及英國的唯美派或拉斐爾前期運動。從題材方面來看,現代派作家所偏好的題材可以歸類為:(一)城市生活的題材、(二)個人的內心世界,前者是仿效波特萊爾的「惡之華」。在台灣,一九五六年「現代派」也正式成立,紀弦為發起人;而在紀弦的「現代派六大信條」當中,第一項就是:「我們是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紀弦主張「橫的移植」應先於「縱的繼承」,應當「為藝術而藝術」,覃子豪則認為:現代主義不能與台灣現實契合,主張爲人生而藝術。
現代主義的特徵,從美國的意象派六大信條來看,分別包括:一、使用精確卻通俗的語言。二、創新韻律。三、主題選擇上允許絕對的自由。四、去表現一個意象。五、寫作堅硬而清晰的詩作,不使其模糊或者不明確。六、濃縮正是詩的本質。而在台灣的現代派則強調知性以及詩的純粹性。中國早期的現代主義詩人如戴望舒,有其〈詩論零札〉可供參考,舉例來看:
一、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
二、詩不能借重繪畫的長處。
五、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
七、韻和整齊的字句會妨礙詩情,或使詩情成為畸形的。...。愚劣的人們削足適履,比較聰明一點的人選擇較合腳的鞋子,但是智者卻為自己製最合自己腳的鞋子。
十四、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像。
從以上詩論零札我們不難發現,現代主義時期詩作的特徵還包含了「對傳統文本體裁的挑戰」,然而戴望舒對於音樂性的爭辯大體上而言是在〈雨巷〉詩作以後開始的,在〈雨巷〉之前,戴詩依舊借重了許多音樂以及繪畫的長處來表現意象。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主義時期的美學觀主張形式的美更勝於意義。
以下將舉戴望舒詩一例作為佐證:
印像
是飄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鈴聲吧,
是航到煙水去的
小小的漁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真珠;
牠已墮到古井的闇水裏。
林稍閃着的頹唐的殘陽,
牠輕輕地斂去了
跟著臉上淺淺的微笑。
從一個寂寞的地方起來的,
迢遙的,寂寞的嗚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這首詩明確的表達了一個美麗的意象,就像一幅圖畫;字詞簡單易懂,卻沒有雜詞,且意象清晰;嚴格說起來,這首詩比較符合美國意象派的要求,而作者在追尋「印像」的期間,也正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探索,這正是現代派詩人多加探討的所在。而本詩的韻律自然,並未刻意為了韻律而修改遣詞用句,這也是現代派詩作的特徵之一 – 韻律自由。基本上,這個時期的詩人相信語言給予的準確度以及意義給予的客觀性,這在後現代主義時期就遭受了強大的挑戰。
寫實主義(Realism)
在歐美,寫實主義的作家一般英國的女作家喬琪.艾略特(George Eliot)、法國的巴爾札克,以及美國的威廉.狄恩.郝爾士(Willian Dean Howells)為代表。寫實主義除了指一個文學運動外,也成為了一個泛指的名詞,是指在文學作品中忠實地將生命現象再現出來。
寫實主義的發生背景,標榜的是反浪漫的路線。事實上,寫實主義也是一種寫作手法,而這種寫作手法很早就有人使用,只不過「寫實主義」這個名詞是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被法國作家夏夫列里(J. F. Champfleury, 1821~1889)提出來,在台灣,則是七○至八○年代初才出現在文壇當中。最主要是因為一九七○年代的台灣,不論是在內政或是外交的處境都遭逢空前巨變,從一九七一退出聯合國開始,台灣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日漸狹窄。在內政上,一九七七年的「中壢事件」以及一九七九年爆發的「美麗島事件」,大大影響了台灣的社會穩定結構。嚴格說起來,社會寫實主義文學在台灣則是演變成為了「鄉土文學」。在這個時代,詩人們強調回歸本土,一九六○年中期創立了「笠」詩刊,追求的已經不再是心靈的渴望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對於現實生活更實際的反應以及對於未來理想更明確的標竿追尋。
這個時期鄉土文學的特徵在於「結合傳統,呼應現實」,從草根詩社的宣言可以看出這時期對於詩的價值釐定觀點:
在精神和態度方面
一、關注民族前途且深且真實反應。
二、詩是多方面的,人生也是。
三、詩之大眾化是一而二,二而一。
四、擁抱傳統,不排斥西方。把專一狂熱的精神獻給台灣。
在創作和理論方面
一、詩想是詩語言和形式之先決條件。
二、不必要求詩一定要講求文法,但應避免謎語式的割離和矯揉式的造作。
三、發揚中文的音樂性。
四、不斷的在形式上實驗、創造。詩歌可以合一,發展新民歌的可能性。
試舉沙穗的〈失業〉一詩為例: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
母親我便在您眼中
跟著升起 但我既非日月
也非星辰 我只是您眼中升起
的一顆淚
在濕冷的車廂裏
只有母親塞在我夾克中的
一枚烙餅是熱的 也只有
這枚烙餅睡得著
我是山線
還是海線?
太陽從可口可樂的
瓶中爬出來
早安 陌生的太陽
陌生的車站陌生的噴水池
以及陌生的我
陌生的我卻對饑餓很熟悉
因為在烙餅之後
它一直伴著我
且對我很親切
我能夠去哪裡?
去問聯合報和中國時報
車床平車拷克還是AE?
沒有背景的露背裝
在櫥窗之外
我把饑餓摟得很緊
在西門町總得有樣東西摟著
才不像南部來的
即使摟自己影子
經過請大家告訴大家
我走累了饑餓也累了
但大家知道嗎?
生生皮鞋一千種樣子
沒有一種樣子像我
因為我不流行
但我是流動的
太陽從可口可樂瓶中爬出來
我卻想爬進去 爬進去
要花十二塊錢
入夜之後
台北沒有我 但我確實
是在台北 這很虛無
自從想起母親的那枚烙餅
我便發現我既非日月
也非星辰 我只是
一顆淚
華燈初上
我必定會回到母親的眼裏
沙穗的這首詩是標準的寫實詩,他將一個人從南部來到台北卻失業、看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找工作)、肚子餓、在意可口可樂的十二元、總得摟個東西避免像鄉巴佬,這類小細節都放大來看,既深刻又動人。
在反應現實生活面上,這首詩可以說完全做到了。它不利用難懂的文字告訴讀者「我餓了」,也不用瘋狂的聯想利用別的事物來象徵沒工作、肚子餓、在台北很虛無的感受,而是真真切切的描述發生的事情,就像說故事一樣。然而,寫實主義詩篇並非像流水帳日記本一般的寫法,儘管詩人不使用遙遠的聯想物比喻,也能將現實寫得活靈活現;例如:「太陽從可口可樂瓶中爬出來,我卻想爬進去,爬進去要花十二塊錢。」很寫實,卻也活潑生動,讓讀者自己去聯想詩人瞪著可口可樂瓶的畫面。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孟樊在《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以德希達、巴特、克莉絲特娃、巴赫汀等後結構學說作為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基礎,並列舉了台灣後現代主義詩的七個主要特徵:
1. 文類界限的泯滅
2. 後設語言的嵌入
3. 博議的拼貼與整合
4. 意符的遊戲
5. 事件的即興演出
6. 圖像詩與字體的形式實驗
7. 諧擬的大量引用
除此之外,後現代主義者對於歷史以及時間,都抱持著「不連貫」的觀念,一切都顯得支離破碎,既無開端,又無結束;後現代主義也去中心化,對固有理念都抱持著懷疑以及解構的態度去面對,也因此,後現代主義有時候簡直就像文化的摧毀者,然而,它又是必然會出現且持續存在著的現象。在台灣,八○年代中期以後後現代主義滲透進來,百無禁忌下各種對於原本文化的衝擊一一產生,例如女性主義的發達。這時期的作品有時充滿著遊戲、不嚴肅的風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過去認為的同一件事情,解放過去原有的禁忌話題,禁忌的格式,是這個時期詩作的特色。下舉一首後現代主義詩作為例:
晚間新聞前我正鼓腹
剔牙,讀一二首你的代表作
與爾同銷萬古愁之類的
顯然不能讓什麼發生
或,不發生
布希與海珊這對絕配終於
開打後,太太下廚起鍋
加油,電視上咻咻四竄的流彈
與鍋中的爆米花此起彼落
居然隱隱合轍押韻
我扭頭大喊:再灑把鹽-
血,據說,鹹如鹽
鹹才夠味
呼兒將出換美酒
三歲半的幼兒被電視牢牢釘住
他喊萬歲!他以為是聖戰士
無敵鐵金剛與霹靂貓聯合演出
我合上你的詩集,怕安史之亂
開打後,你忍不住就嘔出
滿地塊壘
絕配啊絕配這世界
玉米花跟著鹽巴
黑色的油跟著紅色的血
詩句的平仄跟著飛彈的咻咻跟著
孩子的萬歲,晚間新聞後跟著
緊跟著就是八點檔
雪珂啊雪珂你說,今夜
我該看病還是選擇錯綜連續的
愛?
~陳志方〈李白vs.波斯灣〉
本詩加入的元素範圍十分廣大,時間軸橫跨唐代到近代波斯灣戰爭,而內容呢?從孩童的玩意兒無敵鐵金剛霹靂貓一直到李白的〈將進酒〉,從古代的安史之亂到近代的波斯灣戰爭,布希跟海珊與李白擺在一塊,飛彈與爆米花擺在一塊;不管哪一種都是極為強烈的對比,對戰爭的控訴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的詩作都要露骨、辛辣,後現代並非只有圖像詩特別,只要稍微拿別的時期的詩作與後現代主義時期詩作放在一起相比,光詞語的直接性就有很大的差異。本詩的血腥以及拿幼童的無知與之對照,在過去是沒有詩人敢這麼做的;但是在百無禁忌、任何規矩都被解構的後現代,還有什麼是不能寫的呢?
對於本門課的心得以及意見
或許是本來就有興趣吧!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就被這種大夥一起讀詩的氣氛給感動住了。我的室友也曾選過這門課,但是因為無法接受而選擇放棄,我上過之後,卻不能理解他為什麼要放棄。呵呵,或許是一種緣分,從高中參加濟城文藝營,回答了老師的問題:「哪一句最有詩意?」「在漆黑無聲的海底」,就對須老師一直有印象了!當時作夢也沒想到,我居然就真的來到東華,就真的能上到老師的課。有時候上課到一半會忽然很想寫詩,甚至被激起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國心」(我的天!)實在有一股衝動立刻翹課回家寫幾首詩試看看!只不過每當我真的回家後,愛國心跟寫詩的激情就飄散到臭氧層以外去了。
至於意見的話,我覺得可以讓這門課教學以及創作並重,不一定要分成兩門;創作是自己回家後的事情,所以也不會干擾到上課的進度;如果學到浪漫主義,可以自己寫幾首浪漫主義的詩;學到存在主義,就嘗試寫些生生死死不知道為什麼要活的詩,想必能夠加深很多印象!希望老師可以繼續開這門課給學弟妹上,因為真的滿不錯的!
參考資料: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87,雅典出版社,台北)
戴望舒《望舒草》(1933,現代書局,上海)
方群、孟樊、須文蔚《現代新詩讀本》(2004,揚智文化,台北)
《Backgrounds of European Literature》(書林出版社,ROD W. HORTON.VINCENT F. HO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