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9 10:40:58瀏覽546|回應0|推薦8 | |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蕩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 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若耶溪:在浙江省紹興縣。此溪又名《浣紗溪》因西施曾於此地浣紗而得名。 夜潮漲了,春暮天色晚了,郎舟應還在天涯之外吧。順著蒼茫的湖水,小舟划上了若耶溪,西畔柳陌上,也聽不見馬蹄聲音。這樣的結詞,多麼的令人悵惋! 從「湖上」的閑雅景色,卻因「閑望」兩字的強調,釋放出眉鎖夢迷的望中愁情。銜接到下闕的水上望歸,以及歸棹不見,再轉堤上望歸,卻又郎馬不嘶,溫庭筠在這闕「湖上」確實做到了跌宕中層次分明,寄情處纏綿感人,詠讀間逸揚婉轉,從複雜的詞韻變化中,我們也能輕易的感受到作者運筆下的無限幽思。 《河傳》詞作的字數五十一至五十五不等,句式差異大,仄平換協韻,用韻各家有異,但是此調以失傳。《河傳》之名始於隋朝,相傳是隋煬帝由江都時所作,聲韻悲切,可惜已失傳,又無標準版本格律,習作甚難揣摩。如今只存在下方簡介的填詞韻律格,原調已不復聽聞。嘆惜! 其實今人習詞,如果只一昧的照格律填,雖可博得詞律工整美名,其中差之千里處,甚是可惜。「唐宋」詞本來就是聲韻美學的一部分,每每看到「此本無別作可校,習者宜從之」之句,都感覺甚是可笑。「詞」即古唱,填者筆工再工整精準,套上了譜,也未必協調好聽好唱,爲了歌韻及聲韻的協調,出律有時是必要的。即便是押韻,詞作的押韻也比詩作的押韻寬鬆許多。因為,我們要寫的不是近體詩,不是新詩,而是貨真價實的古代「歌詞」,首要協調的是譜,次之才是「詞牌律」。不識「音律」,強求「詞律」未免捨本逐末了。 其次看到「因詞甚鄙俚,難以入譜參校」這句,也令人生氣,至於這段話,就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談吧,今日話多了。 溫庭筠,原名歧,字飛卿(?~866)太原(今屬山西省)人。才思敏捷,相傳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 《花間集》裏稱他為溫助教。《新唐書》本傳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惻艷之詞。」說明了他的詞風穠艷,詞藻華麗,尊他為花間詞人之祖,開五代、宋詞之盛。著作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詞存《花間集》、《金奩集》中,近代有王國為編輯《金荃集》一卷。 前後段兩仄兩平四換韻者,如溫庭筠「湖上」詞以下十五首是也,韋莊詞名《怨王孫》,宋人多從之,歐陽修詞注越調。張先詞有「海宇,稱慶,與天同」因而更名《慶同天》。李清照詞有「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故名《月照梨花》。 另有前段仄韻。後段仄韻、平韻者,如孫光憲「風颭」詞以下五首是也,除外宋詞無填此調者。 再有前後段皆仄韻者,如張泌「渺莽」詞以下七首是也,宋詞亦從之,《樂章集》注仙呂調,因徐昌圖詞有「秋光滿目」更名《秋光滿目》。 據宋王灼《碧雞漫志》雲:《河傳》唐曲,今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前段仄韻,後段平韻;其一屬無射宮,即《怨王孫》曲;外又有越調、仙呂調兩曲。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