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子道德經》70 至 72 章註譯~2013/07.11
2013/07/11 10:56:29瀏覽3031|回應11|推薦108

《老子道德經》70 至 72 章註譯~

 ..... 雁南飛/2013/07.11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註一:此章莫行「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一版本作「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多一字。茲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
 〈註二:又,此章第三行「言有宗,事有君」,陳柱氏《老子章句》移至章首。亦從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

成語熟語: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註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吾,為老子自稱。吾言,謂老子所闡釋上述自然虛靜之理,無為治國之道。知,了解。行,實踐。
 全句譯解:老子所闡釋上述自然虛靜之理,無為治國之道,很淺顯容易了解,也很簡單容易實踐。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引喻天下之為國君者。莫能知,言皆不能了解自然虛靜之理。莫能行,言皆不能實踐無為治國之道。
 全句譯解:天下之為國君者,皆不能了解自然虛靜之理,也皆不能實踐無為治國之道。

 〈按:自然虛靜,無為治國之道,古代均莫能知莫能行;現代主張積極行政,不時興無為而治之道,益加不能知不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言,指老子之學說。宗,主也;根本之意。事,行也;行事之意。君,義同於宗;主也;依據之意。
 全句譯解:老子之學說,都以自然虛靜之理為言論根本;都以無為治國之道為實踐依據。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無知,不知;引申不知卻自以為知。不我知,倒裝詞;不知我〈自然虛靜,無為治國之道〉之意。
 全句譯解:故而天下之國君,多不知自然虛靜之道,卻自以為知;以致於多無法了解老子無為治國之道。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希,言其稀少。則,猶法則也;效法之意。貴,言其貴重;引申殊為難得也。
 全句譯解:能懂得老子自然虛靜之理,極為稀少;能效法老子無為治國之道,非常難得。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聖人,指能持老子之道以行之聖人明君。被褐,謂身穿粗布褐衣。懷玉,內藏寶玉。被褐而懷玉,引喻大道如身穿粗布褐衣而內藏寶玉般之珍貴。
 全句譯解:能持老子之道以行之聖人明君,所默默實踐之大道,猶如如身穿粗布褐衣而內藏寶玉般之珍貴。

譯文:

 老子所闡釋上述自然虛靜之理,無為治國之道,很淺顯容易了解,也很簡單容易實踐。

 天下之為國君者,皆不能了解自然虛靜之理,也皆不能實踐無為治國之道。

 老子之學說,都以自然虛靜之理為言論根本;也都以無為治國之道為實踐依據。

 故而天下之國君,多不知自然虛靜之道,卻自以為知;以致於多無法了解老子無為治國之道。

 而能懂得老子自然虛靜之理,極為稀少;能效法老子無為治國之道,非常難得。

 能持老子之道以行之聖人明君,其所默默實踐之大道,猶如如身穿粗布褐衣而內藏寶玉般之珍貴。

 〈按:此章或係後世學老莊者,慨歎老子之道曲高和寡而乏人領悟實踐,代為抱屈道不行於世之增文。〉

老子〈維基分享〉

= = = = = =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成語熟語: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註解:

 知不知,上:知不知,喻能知老子之道而猶以為不知其奧妙者。上,通尚;喻德行高尚可貴。
 全句譯解:聖人明君知所謙遜求進,能知老子之道而猶以為不知其奧妙者;此德行謂之高尚可貴。

 不知知,病:不知知,喻不能知老子之道而自以為知其奧妙者。病,喻德行缺失弊病。
 全句譯解:一般國君剛愎自用,不能知老子之道而自以為知其奧妙者,此德行謂之缺失弊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不病,喻無自以為知老子之道之缺失弊病故謂不病。以,猶因。病病,喻知其缺失弊病之病症所在。
 全句譯解:聖人明君所以無自以為知老子之道之缺失弊病;乃因其知其缺失弊病之病症所在。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病病,謂正因知其缺失弊病之病症所在。是以不病,謂故而不犯自以為知卻無知之缺失弊病也。
 全句譯解:正因聖人明君能知其缺失弊病之病症所在,故而不犯自以為知卻無知之缺失弊病。

譯文:

 聖人明君知所謙遜求進,能知老子之道而猶以為不知其奧妙者;此德行謂之高尚可貴。

 一般國君剛愎自用,不能知老子之道而自以為知其奧妙者,此德行謂之缺失弊病。

 聖人明君所以無自以為知老子之道之缺失弊病;乃因其知其缺失弊病之病症所在。

 正因聖人明君能知其缺失弊病之病症所在,故而不犯自以為知卻無知之缺失弊病。

◎附按:併參《莊子.知北遊》: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
 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
 於是泰清仰而嘆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
= = = = = =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成語熟語: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註解: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威,喻苛政擾民,以致人民無懼權威而法令不彰。大威至,引喻暴亂禍事瀕臨。
 全句譯解:若施政淪為苛政擾民,以致人民無懼權威而法令不彰;則暴亂禍事終將瀕臨。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無,通作勿解。狎,通作狹解;狹隘也;引申壓迫束縛之意。所居,人民之安居也。厭,通作壓解;亦壓迫侷促之意。所生,人民之生活也。
 全句譯解:為政以仁,切勿苛政壓迫束縛人民,致使無法安居樂業生活。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厭,上厭作壓迫解;下厭作厭棄解。夫唯不厭,正因為不去施行壓迫人民之苛政。是以不厭,所以不會遭到人民之厭棄叛離。
 全句譯解:聖人明君,正因為不去施行壓迫人民之苛政,所以不會遭到人民之厭棄叛離。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自知不自見,謂有自知之明,而不強以己之見為正見。自愛不自貴,謂能潔身自愛,而不強以己之貴為尊貴。
 全句譯解:聖人明君有自知之明,而不強以己之見為正見;能潔身自愛,而不強以己之貴為尊貴。

 故去彼取此:去彼取此,謂去除苛政擾民之惡,採行安居樂業之大道。
 全句譯解:所以為政者,必去除苛政擾民之惡,而採行安居樂業之大道。

譯文:

 若施政淪為苛政擾民,以致人民無懼權威而法令不彰;則暴亂禍事終將瀕臨。

 為政以仁,切勿苛政壓迫束縛人民,致使無法安居樂業生活。

 聖人明君,正因為不去施行壓迫人民之苛政,所以不會遭到人民之厭棄叛離。

 聖人明君有自知之明,而不強以己之見為正見;能潔身自愛,而不強以己之貴為尊貴。

 所以為政者,必去除苛政擾民之惡,而採行安居樂業之大道。

帛書老子甲本印刷版


= = = = = = = = = = = =
關於老子學說概要,請參閱《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略說》:

 《老子》是跨年代、不同學術思想作者集合的結晶。

 以道家為主,揉合儒家、佛家、墨家、法家與兵家思想於一體。

http://blog.udn.com/Axeman/6629569

推薦參考《老子》譯解及考證書目:2012/0914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坊間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著/台灣學生書局。〈校正版本之用〉
 
 九、《解讀老子》/傅佩榮  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一、《老子河上公注疏證》/鄭成海  著/華正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二、《老子新繹》/吳宏一  著/天宏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三、《老子校正》/陳錫勇  著/里仁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四、《老子釋疑》/陳錫勇  著/國家出版社。〈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五、《老子心印》/成尚道  註講/文史哲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六、《老子註解》/劉省齊  註譯/三清道學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七、《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道教〔道家〕另類版本〉
= = = = = = = = = = = =
《老子》三種主要版本:〔從弼注《老子道德經》為原則,從帛書《老子》乙本為例外。〕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老子》版本補註:

 竹簡《老子》甲乙丙三冊〈組〉,可能是原始初稿。

 最初完整版,可能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兩種之一。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為綜合後人各版本之通行本。

 茲依成書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如次:

 竹簡《老子》甲乙丙組=>帛書《老子》甲乙本=>各家版本紛立=>王弼注《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王弼之後出現之版本。

老子騎牛圖〈維基〉

= = = = = = = = = =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792331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政治
2013/07/11 11:15

自古以來 治國者都不是聖人

人性是 上有政策ˊ 下有對策 所以老子主張自然無為

現在是法治

 

雁~《諸神的戰車~地外飛行器?》(Axeman) 於 2013-07-11 13:35 回覆:

謝謝來訪賞文。 謝謝

靈婆格主言如其文,都很有哲理。

自古以來 治國者都不是聖人~因聖人一從政,就被政治污染,逐漸失去聖人的光采了。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