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子道德經》14 至 16 章註譯~0821
2012/08/21 15:17:37瀏覽5182|回應1|推薦43

《老子道德經》14 至 16 章註譯~

 .....雁南飛/2012/08.21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成語熟語: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註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無色也。輻所湊也。希,無聲也。微,無形也。搏,捉持之義。按:有版本作「摶」;亦有作「博」;今從弼注《老子》通行版。
 全句譯解:謂道體之始虛無;它無色,故覽視之而看不見;它無聲,故聆聞之而聽不到;它無形,故捉持之而摸不著。引喻道體之始虛無,故無法以人類的感官來查覺它、掌握它。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詰,究問;詳探深究其究竟也。混而為一,渾沌而成為一體;或謂混稱「道體」為「一」。
 全句譯解::謂道體之「夷、希、微」三者,不能探究其玄奧;是以太初或初始的「一」來名「道」,即混稱「道」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指道體也。皦,音皎,明亮也。昧,音魅,昏暗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謂道體無形,其無上下之分;故道體之上不見光亮,道體之下不見昏暗。
 〈或謂「上」、「下」均係虛擬之詞;意指道體超乎經驗世界的概念之外,如上下、明暗、是非、有無等。〉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繩繩,猶玄妙;幽微深邈也。不可名,無以名之。無物,即無;虛無也。〈《輔行記》引《老子》文曰「復歸於無」,則無「物」字。〉
 全句譯解:道體縹緲無形而幽微深邈,無以形容;其終極復歸於虛無之狀態也。〈按:「繩繩」,有版本作「蠅蠅」,喻綿綿不絕;從「繩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無狀之狀,言道體之無形也。無物之象,言道體之虛無也。惚恍,猶恍惚,無形之貌;言似有若無難辨明也。
 全句譯解:是以道體謂之無形之狀也。亦即虛無之象,謂之似有若無之虛無形態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其,指道體。迎,趨前而視。隨,隨後而視。全句譯解:道之無形無象,致趨前而視道體,不見其首;隨後而視道體,亦不見其尾。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執,握持;把握也。御,謂駕馭;治理;支配。有,萬有;喻世間具體之萬物。全句譯解:若握持生於天地之先的道體,即能治理世間之一切事物。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古始,初始之道體也。紀,言法紀;規律。全句譯解:若吾人能瞭解初始之道體,則可謂之已知亙古不易之道的規律矣。

譯文:

 道體之始虛無;它無色,故覽視之而看不見;它無聲,故聆聞之而聽不到;它無形,故捉持之而摸不著。引喻道體之始乃虛無,故無法以人類的感官來查覺它、掌握它。

 道體之「夷、希、微」三者,不能探究其玄奧;是以太初或初始的「一」來命名「道」,即混稱「道」為「一」。
 
 道體無形,其無上下之分;故道體之上不見光亮,道體之下不見昏暗。

 道體縹緲無形而幽微深邈,無以形容;其終極復歸於虛無之狀態。

 是以道體謂之無形之狀也。亦即虛無之象,謂之似有若無之虛無形態。 

 道之無形無象,致趨前而視道體,不見其首;隨後而視道體,亦不見其尾。

 若握持生於天地之先的道體,即能治理世間之一切事物。

 若吾人能瞭解初始之道體,則可謂之已知亙古不易之道的規律矣。

道教中的老子~三清之太上老君〈維基〉


= = = = = =
第十五章

 .....〔本章版本甚多,內容、字數多寡不一;茲以從弼注《老子道德經》為原則,從帛書《老子》乙本為例外。〕

 .....〔又本章既有治國精神,復有兵法學說之影子,疑是後世兵法家摻雜衍生文字於其中。《孫子兵法.虛實篇第六》:「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成語熟語: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士,此處指將兵之帥;亦喻治國之君。微妙玄通,引喻道體無形、無聲之狀。深,深奧也。不可識,無從洞悉瞭解也。〈「古之善為士者」,多版本作「古之善為道者」,亦通;茲從士。〉
 全句譯解:言古之將帥善於用兵,其運籌帷幄猶修道,動靜微妙以致無為若有為,通達以致無形亦無聲;其作為無從洞悉瞭解也。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夫,語助詞。強,猶言勉強。容,形容之謂。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正因其作為無從洞悉瞭解,故僅能勉強描述形容其深奧。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豫兮,戒慎遲疑貌。若冬涉川,喻若寒冬之涉川如履薄冰。猶兮,意同豫兮,戒慎遲疑貌。若畏四鄰,喻如畏拒強鄰敵國之犯境。
 全句譯解:將帥用兵戒慎遲疑,若寒冬之強涉險川如履薄冰之上;戒慎恐懼,若畏戒強鄰而抗禦敵國之侵侮。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儼兮,恭敬;莊重。若客,謂如居客位;喻能謙卑居下也。渙兮,流散貌。將釋,將溶解於無形。引喻用兵之謙沖與行軍之神速。
 全句譯解:將帥用兵恭謹莊重,猶如屈居客位而能謙卑居下;行軍流散消逸,猶如冰塊將溶解於無形。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敦兮,厚實貌。若樸,如自然之質樸。曠兮,寬廣貌。若谷,如虛懷之深谷。混兮,水濁貌;引喻混沌。若濁,如渾濁之大水。
 全句譯解:用兵之道,須厚實如自然之質樸;寬廣如虛懷之深谷;混沌如渾濁之大水。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濁,混濁之境。靜之徐清,謂回歸虛靜應對以等待緩緩澄清。安,寧靜安定。動之徐生,徐圖生動活躍以彰顯自然生氣。
 全句譯解:為將帥者,誰能回歸虛靜應對以等待緩緩澄清?誰能徐圖生動活躍以彰顯自然生氣?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此道,謂能持守「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之道也。不欲盈,不驕滿逞強。蔽而新成,引喻除舊佈新以竟全功也。
 全句譯解:將帥若能持守「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之道,不驕滿逞強,則可除舊佈新以竟全功也。

譯文:

 古之將帥善於用兵,其運籌帷幄猶修道,動靜微妙以致無為若有為,通達以致無形亦無聲;其作為無從洞悉瞭解。

 正因其作為無從洞悉瞭解,故僅能勉強描述形容其深奧。

 將帥用兵戒慎遲疑,若寒冬之強涉險川如履薄冰之上;戒慎恐懼,若畏戒強鄰而抗禦敵國之侵侮。

 將帥用兵恭謹莊重,猶如屈居客位而能謙卑居下;行軍流散消逸,猶如冰塊將溶解於無形。

 夫用兵之道,須厚實如自然之質樸;寬廣如虛懷之深谷;混沌如渾濁之大水。

 為將帥者,誰能回歸虛靜應對以等待緩緩澄清?誰能徐圖生動活躍以彰顯自然生氣?

 將帥若能持守「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之道,不驕滿逞強,則可除舊佈新以竟全功。

老子〈維基分享〉

= = = = = =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成語熟語: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註解:

 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喻去除蒙蔽心智而回歸虛靜。極,極端也;猶言極致。篤,篤行不二也。守靜,喻持守虛無靜默無為之道法。
 全句譯解:聖人經國治民,當去除蒙蔽心智而回歸虛靜;持守虛無靜默無為之道法。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並作,雜然生長貌。並,兼也。觀復,喻觀照察知自然之道。全句譯解:萬物雜然勃勃生長;吾人可以藉此觀照察知自然之道。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芸芸,萬物盎然成長貌。歸其根,謂依歸其生長枯萎生生不息之道。全句譯解:萬物盎然成長,各依歸其生長以迄枯萎生生不息之道。
 〈「各歸其根」,王弼注《老子道德經》作「各復歸其根」;經查證各版本,疑似弼注版羼增一字。茲從「各歸其根」版。〉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靜,即前述虛無靜默無為之道法。復命,喻生生不息之道。
 全句譯解:依歸其生長以迄枯萎生生不息之道者,謂之虛無靜默無為之道法。此虛無靜默無為,即萬物盎然生生不息之道。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常,自然常道也。明,明白通達也;引喻瞭解生生不息自然之道。
 全句譯解:萬物生生不息之道,謂之自然常道。瞭解生生不息自然之道,謂之明白通達。

 不知常,妄作,凶:妄,亂也。妄作,謂躁進而違常道妄動也。

 全句譯解:若不明白生生不息自然之道,躁進而違常道妄動之,必遭禍患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容,包容萬物。公,大公無私。全,周全無遺。天,生生不息自然之道。
 全句譯解:明白萬物生生不息之道,就能包容萬物;能包容萬物,就能大公無私;能大公無私,就能周全無遺;能周全無遺,就能符合生生不息自然之道。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猶道體;虛無靜默無為之常道也。久,恆久不變;猶言長治久安。沒身,終其身也。不殆,不致陷於危殆之境也。
 全句譯解:能符合生生不息自然之道,就能使道法恆久不變而長治久安。如此則終其身,得免除陷於危殆之境也。

譯文:

 聖人經國治民,當去除蒙蔽心智而回歸虛靜;持守虛無靜默無為之道法。

 萬物雜然勃勃生長;吾人可以藉此觀照察知自然之道。

 萬物盎然成長,各依歸其生長以迄枯萎生生不息之道。

 依歸其生長以迄枯萎生生不息之道者,謂之虛無靜默無為之道法。此虛無靜默無為,即萬物盎然生生不息之道。

 萬物生生不息之道,謂之自然常道。瞭解生生不息自然之道,謂之明白通達。

 若不明白生生不息自然之道,躁進而違常道妄動之,必遭禍患也。

 明白萬物生生不息之道,就能包容萬物;能包容萬物,就能大公無私;能大公無私,就能周全無遺;能周全無遺,就能符合生生不息自然之道。

 能符合生生不息自然之道,就能使道法恆久不變而長治久安。如此則終其身,得免除陷於危殆之境也。

老子騎牛圖〈維基〉

= = = = = = = = = = = =
關於老子學說概要,請參閱《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略說》:

 http://blog.udn.com/Axeman/6629569

推薦參考下列《老子》譯解版本: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編著/台灣學生書局。

 九、《解讀老子》/傅佩榮  編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十、《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
= = = = = = = = = = = =
《老子》三種主要版本:

 〔從弼注《老子道德經》為原則;從帛書《老子》乙本為例外。〕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竹簡《老子》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馬王堆帛書,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維基分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6743625

 回應文章

ti (人回來了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greeting
2012/08/23 20:00

晚了些, 但還是今天

祝 前輩有個好心情, 情人節幸福快樂,  如魚得水。。。

雁~《諸神的戰車~地外飛行器?》(Axeman) 於 2012-08-23 21:44 回覆:

母親節、父親節及情人節天天都可過,永不嫌晚。

若是周年慶或生日,就須要當天慶賀,比較適宜。

我與太座陪丈母娘在家過情人節;好天氣就外膳。

將來方便時,再請太座吃頓老情人餐,稍作補償。

謝謝您回應。  謝謝 也祝您及大家:

情人節快樂!  三太子開心
閤家健康平安!

幸福的愛,都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