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30 22:17:31瀏覽3224|回應7|推薦110 | |
◎《孟子。離婁》成語選輯: ~民國105〈2016〉03.30 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謂為政者若徒有仁心仁術,還不足以治理國家;若只有治世之術,也無法順利推行仁政。 要言之,「徒善」指只有愛民仁心而缺乏正確用人實踐力;「徒法」指只有治世道術而缺乏魄力施政執行力。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一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敺,古通「驅」字。為淵敺魚,本義謂〈水瀨想捉魚吃,卻...〉把魚群趕進深淵之中。 原比喻某件事處理不善或發展失序,而使最終的結果卻不符合〈違反了〉最初的目的。 古時借喻一國暴政箝制人民,迫使己方百姓投奔敵國。後引喻從政為官者不善團結人心之術〈處處樹敵〉,把原本可以團結在己方下的群眾,意外驅趕到敵對陣營中。 為淵敺魚〈科學探索。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九章。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又見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三回》: 「國家平時患無人才,等到有了人才,又被這些不肖官吏任意凌虐,以致『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 ~暴,糟蹋、毀損也;棄:鄙棄、不屑也。謂人消極妄自菲薄,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自暴自棄是很不優的行為。輕則消極頹廢自我放逐,重則自甘墮落傷害人己。夫天生我才必有用,應作豁達如是觀。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又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探春黛玉都笑道:『誰不是頑,難道我們是認真作詩呢。若說我們認真成了詩,出了這園子,把人的牙還笑倒了呢!』寶玉道:『這也算自暴自棄了。』」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二回》:「今諸君不勉圖進步,忽然半途而廢起來,不但對不住某君,而且亦自暴自棄太甚!」 ~引述《成語詞典》:「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後世引申義指男女有別,彼此應互相尊重,不得任意碰觸對方或言行輕佻曖昧。一般特指男性應尊重女性,言行不得騷擾。唯婦女行路或登山遭遇危險,自應義無反顧,挺身護衛施救。 至於現代男女同校合班,或平常禮貌互動交往,在古代或許有限制,唯今日已是開放社會,只要止乎禮不踰矩,便無兩性授受不親疑慮。 民國女警~男女授受不親〈網路新聞分享〉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又見《禮記。坊記》: 「子云: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 ~謂做人處世能合乎中庸之道有好品德的士人,需協助教化做人處世不合中庸之道的子弟。 同理,有學識才能的士人,也需協助潛移默化以熏陶學識才能較缺乏的子弟。 簡言之,就是需盡到吾人社會責任~多關心社會動向,多協助周遭的人事物,盡一己微薄力量幫助改善社會風氣,以減少犯罪,消弭貪婪、暴戾之氛圍。 獻花祝福〈網路分享〉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才與不才之分,另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漢。王充《論衡。實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引述《成語詞典》:「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赤子之心」,猶老子所言嬰孩童稚之心。《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語譯]:聖人君子持道以行,能獨守淡泊之志,不萌生追逐名利之妄念也。 聖人猶如嬰兒尚未學會笑語般之純真,消極倦怠於世俗名利,而毫無競逐名利之圖謀也。 赤子之心〈臉書分享〉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又見: 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參軍裴君夫人墓誌》:「每怵惕之感至焉,則又移其孝於裴氏之門,而以睦於塚婦介婦,必敬必親,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歸厚,率由是也。」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 ~比喻君子能設身處地,急民之所急,苦民之所苦,凡事必為天下百姓著想。 ~典出孟子。離婁下》第二十九章。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東和江淮鬧饑荒,范仲淹奏請朝廷前去救災,朝廷不理不睬。 范仲淹對此十分氣憤,當面質問宋仁宗:“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如何?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沒東西吃,豈能不管?” 說的仁宗無話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災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官倉賑濟災民,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 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草“烏味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皇上轉給後宮貴戚們看看,讓他們了解老百姓過的苦日子,以提醒他們不要過分奢侈。 范仲淹曾經立志設置義田來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 直到他當了陝西招討使和參知政事,才有足夠的俸祿,購買家鄉附近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及資金的調配,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 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繼承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此寓言衍生成語熟語「齊人之福」。原嘲諷齊人既不能安貧樂道,又好充闊驕其妻妾,乃事敗為妻妾所訕而泣然。 後引申男子左擁右抱妻妾成群,謔稱齊人之福。表面恭維,實則暗諷其人貪婪好色也。 ~典出《孟子。離婁下》第三十三章。以下《齊人章》全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三: 「范氏自文正公貴,以清苦儉約著於世,子孫皆守家法也。 忠宣正拜後,嘗留晁美叔同匕箸,美叔退謂人曰:『丞相家風變矣。』 問之,對曰:『鹽豉棋子而上,有肉兩簇,豈非變家風乎?』人莫不大笑。」 ~按:范仲淹窮則發奮讀書,拜官積富後不改簡約之志,多餘財帛盡散予鄉親窮人,斯富而樂善好施也。〈是謂「富而好禮」〉 范仲淹〈維基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