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孟子。離婁》成語選輯~民國105〈2016〉03.30
2016/03/30 22:17:31瀏覽3224|回應7|推薦110

《孟子。離婁》成語選輯:

 ~民國105〈2016〉03.30

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謂為政者若徒有仁心仁術,還不足以治理國家;若只有治世之術,也無法順利推行仁政。

  要言之,「徒善」指只有愛民仁心而缺乏正確用人實踐力;「徒法」指只有治世道術而缺乏魄力施政執行力。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一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 = = = = =
二、為淵敺魚

 ~敺,古通「驅」字。為淵敺魚,本義謂〈水瀨想捉魚吃,卻...〉把魚群趕進深淵之中。

  原比喻某件事處理不善或發展失序,而使最終的結果卻不符合〈違反了〉最初的目的。

  古時借喻一國暴政箝制人民,迫使己方百姓投奔敵國。後引喻從政為官者不善團結人心之術〈處處樹敵〉,把原本可以團結在己方下的群眾,意外驅趕到敵對陣營中。

為淵敺魚〈科學探索。網路分享〉


歐亞水獺。為淵敺魚〈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九章。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又見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三回》:

  「國家平時患無人才,等到有了人才,又被這些不肖官吏任意凌虐,以致『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
= = = = = =
三、自暴自棄

 ~暴,糟蹋、毀損也;棄:鄙棄、不屑也。謂人消極妄自菲薄,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自暴自棄是很不優的行為。輕則消極頹廢自我放逐,重則自甘墮落傷害人己。夫天生我才必有用,應作豁達如是觀。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又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探春黛玉都笑道:『誰不是頑,難道我們是認真作詩呢。若說我們認真成了詩,出了這園子,把人的牙還笑倒了呢!』寶玉道:『這也算自暴自棄了。』」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二回》:「今諸君不勉圖進步,忽然半途而廢起來,不但對不住某君,而且亦自暴自棄太甚!」
= = = = = =
四、男女授受不親

 ~引述《成語詞典》:「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後世引申義指男女有別,彼此應互相尊重,不得任意碰觸對方或言行輕佻曖昧。一般特指男性應尊重女性,言行不得騷擾。唯婦女行路或登山遭遇危險,自應義無反顧,挺身護衛施救。

  至於現代男女同校合班,或平常禮貌互動交往,在古代或許有限制,唯今日已是開放社會,只要止乎禮不踰矩,便無兩性授受不親疑慮。

民國女警~男女授受不親〈網路新聞分享〉


 ~典出《孟子。離婁上》第十七章。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又見《禮記。坊記》:

  「子云: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
= = = = = = = = = = = =
五、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謂做人處世能合乎中庸之道有好品德的士人,需協助教化做人處世不合中庸之道的子弟。

  同理,有學識才能的士人,也需協助潛移默化以熏陶學識才能較缺乏的子弟。

  簡言之,就是需盡到吾人社會責任~多關心社會動向,多協助周遭的人事物,盡一己微薄力量幫助改善社會風氣,以減少犯罪,消弭貪婪、暴戾之氛圍。

獻花祝福〈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離婁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才與不才之分,另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漢。王充《論衡。實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 = = = = =
六、赤子之心

 ~引述《成語詞典》:「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赤子之心」,猶老子所言嬰孩童稚之心。《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語譯]:聖人君子持道以行,能獨守淡泊之志,不萌生追逐名利之妄念也。

   聖人猶如嬰兒尚未學會笑語般之純真,消極倦怠於世俗名利,而毫無競逐名利之圖謀也。

赤子之心〈臉書分享〉


 ~典出《孟子。離婁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又見:

  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參軍裴君夫人墓誌》:「每怵惕之感至焉,則又移其孝於裴氏之門,而以睦於塚婦介婦,必敬必親,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歸厚,率由是也。」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
= = = = = =
七、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比喻君子能設身處地,急民之所急,苦民之所苦,凡事必為天下百姓著想。

 ~典出孟子。離婁下》第二十九章。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節錄歷史人物故事《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范仲淹》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東和江淮鬧饑荒,范仲淹奏請朝廷前去救災,朝廷不理不睬。

 范仲淹對此十分氣憤,當面質問宋仁宗:“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如何?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沒東西吃,豈能不管?”

 說的仁宗無話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災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官倉賑濟災民,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

 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草“烏味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皇上轉給後宮貴戚們看看,讓他們了解老百姓過的苦日子,以提醒他們不要過分奢侈。

  范仲淹曾經立志設置義田來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

 直到他當了陝西招討使和參知政事,才有足夠的俸祿,購買家鄉附近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及資金的調配,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

 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繼承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 = = = = = = = = = = =
附錄:寓言~《齊人章》。

 ~此寓言衍生成語熟語「齊人之福」。原嘲諷齊人既不能安貧樂道,又好充闊驕其妻妾,乃事敗為妻妾所訕而泣然。

  後引申男子左擁右抱妻妾成群,謔稱齊人之福。表面恭維,實則暗諷其人貪婪好色也。

 ~典出《孟子。離婁下》第三十三章。以下《齊人章》全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 = = = = =
參閱《范仲淹~八百年家族興旺。家風不墜的秘密》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三:

 「范氏自文正公貴,以清苦儉約著於世,子孫皆守家法也。

  忠宣正拜後,嘗留晁美叔同匕箸,美叔退謂人曰:『丞相家風變矣。』

  問之,對曰:『鹽豉棋子而上,有肉兩簇,豈非變家風乎?』人莫不大笑。」

 ~按:范仲淹窮則發奮讀書,拜官積富後不改簡約之志,多餘財帛盡散予鄉親窮人,斯富而樂善好施也。〈是謂「富而好禮」〉

范仲淹〈維基分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51868263

 回應文章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清明節小檔案
2016/04/05 23:32

清明節是約定俗成的民間習俗,正式節日稱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係春分後第十五日,約在每年陽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

 引《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引《維基》:「在於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休三天,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三相結合,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有關清明節的由來,《維基》云「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另傳說清明節可能始自漢高祖劉邦,以下姑且併供參考:

~劉邦挫敗西楚霸王項羽,取得天下後衣錦還鄉,欲祭告父母卻遍尋不著已為蔓草淹沒的祖墳。

 劉邦以碎紙片緊捏手中禱告,迎風拋出後自飄至祖墳輒止,果然尋得祖墳完成祭祖儀禮。後民間倣傚於清明時分祭祖掃墓,乃形成習俗。

清明節02〈網路分享〉


鄧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05 19:08

敬愛的雁大詩人大葛格

我本來今天也不太想上網

但是看了網路新聞  真的很難過

於是我也針對奇摩的文章對小燈泡的母親鼓勵他

我認為這個社會變遷得讓人好害怕與好恐怖

怎麼這個社會變得跟我所認知的不一樣

今天好不容易上網寫稿  就來逛逛好友的格子

發覺感觸很深  也看到您對小燈泡的母親感到難過

這個社會為什麼變得讓我們都沒愛心  真的很感傷

但是來您的格子  卻發覺你給了我們一線希望

感恩祝福雁大詩人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05 19:26 回覆:

謝謝指教。

~多關心社會,多關懷周遭的親友,及需要幫忙的朋友。

 遇事端彼此支援,發揮守望相助精神,可以減少隨機犯罪。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摘錄「勵志格言」三則
2016/04/03 22:10

摘錄《聖經英文》一則:

 Neither do people light a lamp and put it under a bowl. Instead they put it on its stand, and it gives light to everyone in the house.

~「人們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能照亮一家的人。」

 ... Matthew 05::15〈馬太福音~05 : 15〉

摘錄《雨果經典名言》二則:

 There is a prospect greater than the sea, and it is the sky; there is a prospect greater than the sky, and it is the human soul.

~「世間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們的胸懷。」

 The supreme happiness of life is the conviction that we are loved.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長大會變大燈罩」~
2016/04/03 17:47

轉載《「長大會變大燈罩」~小燈泡媽懂女兒了!》

 ~作者 Yahoo!奇摩新聞/2016.04.03

 想給小燈泡的媽留言鼓勵,唯部落格與臉書均暫關閉。

 鼓勵小燈泡媽做自己就好,不隨那少數酸言鄉民起舞。

 小燈泡長大了,祂變成大燈罩~點燃小我,照亮社會。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03 23:46 回覆:

《小燈泡母親冷靜遭質疑~作家這樣回應》

 ~「凡是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凡是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凡是看不順眼,就可以任意攻擊加以傷害,反正我就是對的,被你傷害的人是什麼感覺,老子幹嘛要知道…這個思路有沒有一種熟悉感?對,這就是那些殺害孩童的,在捷運上砍人的人的心理邏輯。你覺得你們很不同嗎?」

 成英姝提出質疑。 讚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04 15:32 回覆:

參閱 CHF狗爺/馮濟灝格主《招小燈泡的魂》~

http://classic-blog.udn.com/chf2013e/52304340?raid=8309614#rep8309614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轉貼[親子教育好文分享]
2016/04/01 17:27

節錄《孩子,媽媽不要你贏在起跑點,但是我要陪你找出起跑點之後的路!》

 文/二花小姐〈未來Family專欄作家〉/2016.04.01

。。。 。。。 。。。 。。。 。。。

[贏在起跑點?]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一切似乎都從這個廣告開始。

。。。 。。。 。。。 。。。 。。。

[「我們」的,還是「他」的]

 我們拼命幫孩子塞滿「我們認為」,「他的」人生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但卻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自己去體驗人生、思考人生,甚至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權利。

 加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我們的孩子很會唸書,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即使拿到博士學位了,對於自己人生的定位仍是茫茫然,更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 。。。 。。。 。。。 。。。

 明明就是人生勝利組的例子,先生卻有他的失落。小小年紀就到澳洲唸書的弟弟,年輕的時候重機、滑雪、品酒、衝浪、釣魚、潛水...忙得不亦樂乎,即便如此,人家一樣是畢業於頂尖大學的開業建築師。

 而先生成長的過程裡卻少有娛樂, 唸書永遠排第一,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這些「不務正業」的活動,更別說培養興趣了。

。。。 。。。 。。。 。。。 。。。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01 17:29 回覆:

[教育的真諦]

 亞洲父母大多希望孩子從小培養才能,贏在起跑點,扎根要深,就要開始得早,堅持得久!

 澳洲教育則主張,在進入青春期前,學齡期的孩子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廣泛的接觸各種活動、累積生活經驗,學藝不在精,在廣。

 亞洲父母普遍認為,學習如造樓,地基打得好,房子才蓋得高、蓋得堅固。

 澳洲文化卻認為,孩子的成長像樹,唯有讓樹根盡可能地伸長、蔓延,才能為長成大樹吸取到足夠的養分!

 在澳洲,孩子從有語言能力開始,就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________.

。。。 。。。 。。。 。。。 。。。

[找到人生方向比盲目衝刺重要]

 比起贏在起跑點,我更期望我的孩子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裡,能充滿自信又愉悅的跑向終點,沿途收藏美麗的風景,豐富自己的生命與靈魂。

 走過就知道,人生,絕對是一場和自己賽跑的馬拉松,贏在起跑點並不承諾終點的勝利。

 與其在高塔的頂端失落茫然,我願我的孩子在草原上恣意地奔跑,擁有維生的技能,同時,也享受生命的過程。

。。。 。。。 。。。 。。。 。。。

 孩子,媽媽不要你贏在起跑點,但是我要陪你找出起跑點之後的路。我要教會你,如何定位自己、找尋方向、整裝出發;我要你學會,

 當你餓了累了,該如何替自己補充能量;當你傷了倦了,哪裡可以找到避風的港灣,大哭一場後再繼續向前;當你迷了路,又該怎麼沈著面對、調整方向、重新上路。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孟子。離婁下》原文
2016/03/30 23:47

《孟子。離婁下》原文:

離婁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第二章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第三章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王曰:「禮為舊君有腹,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

 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第四章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徒。」

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51 回覆:

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傳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49 回覆:

第六章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第十三章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52 回覆:

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第二十四章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

 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謂也?』

 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55 回覆:

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第二十七章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弔。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人恆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第二十九章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57 回覆:

第三十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青善而不相遇也。「青善,朋友之道也;父子青善,賊恩之大者。」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第三十一章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

 寇退,則曰:「修我牆屋,我將反。」

 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 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子思居於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

 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第三十二章

 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

 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第三十三章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孟子。離婁上》原文
2016/03/30 23:33

◎《孟子。離婁上》原文:

離婁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第一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詩云:『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青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第二章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37 回覆:

第四章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第五章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第六章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第七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 逝不以濯。』」

第八章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38 回覆:

第九章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39 回覆:

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為李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第十七章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 「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41 回覆:

第十八章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青善,青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

 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青耳矣。」

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3-30 23:44 回覆:

第二十四章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曰:「子來幾日矣?」

 曰:「昔者。」

 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館未定。」

 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

 曰:「克有罪。」

第二十五章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