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4 00:05:12瀏覽2847|回應2|推薦122 | |
◎《孟子。盡心》成語選輯: ~民國105年〈2016〉04.24 一、獨善其身 ~引錄《成語詞典》:「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據趙岐註:「獨治其身以立於世間,不失其操也。」~相當於《禮記。大學》修身、齊家之道〈正面成語〉。後世引申為「自掃門前雪」負面意義,似以訛傳訛。 是以「窮則獨善其身」本義指正人君子不得志〈或指在野,或生涯不順遂〉,就韜光隱晦以修身養性〈潔身自好〉,不與世俗逢迎貪婪、人情澆薄之風同流合汙。 [附按]: 「獨善其身」之對應曰「兼善天下」。 「兼善天下」後世詩文或作「兼濟天下」。 [出處]: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節錄: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爲道,言而發明之則爲詩。」 又,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後半段: 「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獨善其身01〈網路分享〉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又見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君子立言,非苟顯其理,將以啟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獨善其身,將以訓天下之方動者。言行之所開塞,可無慎哉!」 ~又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歌罷,又有一人擊卓而歌。其歌曰: 「吾皇提劍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 ~按「君子三樂」為熟語,尚非正式成語,相關典故不少。孟子之三樂簡言之,即「親情友情」、「光明磊落」與「培才樹人」,而王天下意氣風發之樂不在其中。 朱熹《四書集注》引林氏之言:「此三樂者,一繫於天,一繫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參閱《大紀元》東海一梟《君子三樂》別解: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9/n1480526.htm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附錄聖人先賢之「君子三樂」: 孔子三樂~見《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曾子三樂~見《韓詩外傳。卷九》:「曾子曰: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又;「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清晨每聞雞鳴叫,而奮發起來〈早起工作或向學〉。引喻有識之士發奮圖強,勤勉磨練功夫有加。 近似成語曰「聞雞起舞」。典出《晉書。祖逖傳》,略謂祖逖與好友劉琨聞雞鳴而拔劍起舞,一起磨練文韜武略,實踐報效國家之志業。 聞雞起舞〈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又見唐。韓愈《上宰相書》: 「其業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雞鳴而起,孜孜焉,亦不為利。其所讀皆聖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於其心。其所著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抑邪與正,辨時俗之所惑,居窮守約。」 ~引錄《成語詞典》:「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引申說法,就是不辭往返奔波身心傷痛之苦,鞠躬盡瘁以完成志業或任務。斯亦有義無反顧,舍我其誰之雄心壯志。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又見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於虞人,以俎豆於貴家。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於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 ~又見清末民初。章炳麟《變法箴言》: 「故摩頂放踵,以拯生民之陸沉;前者踣,後者繼,百挫而無反顧,終以集事。」 ~引錄《成語詞典》:「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簡言之,即《禮記。大學》所云「在親民」;析言之,即《孟子。盡心上》所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上善若水!〈臉書分享〉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又見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 「至於畏天事神,仁民愛物之際,未嘗有須臾懈也。其憂勞者又如此。蓋不能附其民,而至於失其操柄,又怠且忽,此前世之所以危且亂也。」 ~節錄《禮記。大學。第四十二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按:陳槃《大學今釋》云「明德」是天賦靈明的德性。這個德性即是《大學》次句所言「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照同義成語,正所謂「仁民愛物」。 ~引錄《成語詞典》:「化,改變、轉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後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按,原成語蘊涵正面意義,謂使吾人生而具有之美德能發揚光大,並臻於完善化境。後被別解負面意義,謂人做事魯莽,粗枝大葉欠缺細心。 今或有形容人之個性樂觀,率真毫無心機,亦謂之「大而化之」。現代精神醫學或表示個性大而化之者,不易自尋煩惱,通常較為長壽。 ~典出《孟子。盡心下》第二十五章。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多存慈悲心;用愛看世界。〈臉書分享〉
~「大而化之」之負面同義詞曰「粗枝大葉」。典源見《朱子語類》卷七十八: 「《書序》恐不是孔安國作,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只似六朝時文字。」 ~綜合各解,比喻所操持〈操守〉者簡約〈簡易〉,而所施與〈影響〉者廣泛〈廣博〉。 引據《阿彌陀經疏鈔事義》註:「守約,是修身。施博,是天下平。」 換言之,「守約」可類比「獨善其身」,「施博」可類比「兼善天下」。參見本文「一、獨善其身」條。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又見明。王夫之《禮記章句。卷四十二》: 「讀者以意逆志而察夫義理之安,以求通聖人之旨,非爲鑿也。是篇案聖經之文,以審爲學之次第,令學者曉然于窮理盡性、守約施博之道,可謂至矣。」 ~又見明。李贄《答耿司寇書》: 「所謂本亂而求末之治,無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正脈也,此至易至簡之學,守約施博之道。」 ~引錄《成語詞典》:「流,流俗;汙,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如某某集團成員同流合汙,佛家云造惡業也。〉 或作「同流合污」,「污」為古「汙」之或體字。「同流合污」〈貪婪無知〉即「隨波逐流」〈偽善逢迎〉之更甚者,不可取也。 ~典出《孟子。盡心下》第三十七章。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又見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 「此數賊者,同流合汙,敗壞國政。陛下新登寶位,宜信任賢良,遠斥奸佞,庶可宗社危而復安。」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臉書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