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孟子。盡心》成語選輯~民國105〈2016〉04.24
2016/04/24 00:05:12瀏覽2793|回應2|推薦122

《孟子。盡心》成語選輯:

 ~民國105年〈2016〉04.24

一、獨善其身

 ~引錄《成語詞典》:「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據趙岐註:「獨治其身以立於世間,不失其操也。」~相當於《禮記。大學》修身、齊家之道〈正面成語〉。後世引申為「自掃門前雪」負面意義,似以訛傳訛。

  是以「窮則獨善其身」本義指正人君子不得志〈或指在野,或生涯不順遂〉,就韜光隱晦以修身養性〈潔身自好〉,不與世俗逢迎貪婪、人情澆薄之風同流合汙。

[附按]:

 「獨善其身」之對應曰「兼善天下」。

 「兼善天下」後世詩文或作「兼濟天下」。

[出處]: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節錄: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爲道,言而發明之則爲詩。」

 又,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後半段:

 「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獨善其身01〈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九章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又見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君子立言,非苟顯其理,將以啟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獨善其身,將以訓天下之方動者。言行之所開塞,可無慎哉!」

 ~又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歌罷,又有一人擊卓而歌。其歌曰:

 「吾皇提劍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
  桓靈季業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
  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
  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
  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
  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 = = = = =
二、君子三樂

 ~按「君子三樂」為熟語,尚非正式成語,相關典故不少。孟子之三樂簡言之,即「親情友情」、「光明磊落」與「培才樹人」,而王天下意氣風發之樂不在其中。

  朱熹《四書集注》引林氏之言:「此三樂者,一繫於天,一繫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參閱《大紀元》東海一梟《君子三樂》別解: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9/n1480526.htm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附錄聖人先賢之「君子三樂」:

  孔子三樂~見《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曾子三樂~見《韓詩外傳。卷九》:「曾子曰: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又;「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 = = = = =
三、雞鳴而起

 ~清晨每聞雞鳴叫,而奮發起來〈早起工作或向學〉。引喻有識之士發奮圖強,勤勉磨練功夫有加。

  近似成語曰「聞雞起舞」。典出《晉書。祖逖傳》,略謂祖逖與好友劉琨聞雞鳴而拔劍起舞,一起磨練文韜武略,實踐報效國家之志業。

聞雞起舞〈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又見唐。韓愈《上宰相書》:

  「其業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雞鳴而起,孜孜焉,亦不為利。其所讀皆聖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於其心。其所著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抑邪與正,辨時俗之所惑,居窮守約。」
= = = = = =
四、摩頂放踵

 ~引錄《成語詞典》:「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引申說法,就是不辭往返奔波身心傷痛之苦,鞠躬盡瘁以完成志業或任務。斯亦有義無反顧,舍我其誰之雄心壯志。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又見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於虞人,以俎豆於貴家。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於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

 ~又見清末民初。章炳麟《變法箴言》:

  「故摩頂放踵,以拯生民之陸沉;前者踣,後者繼,百挫而無反顧,終以集事。」
= = = = = = = = = = = =
五、仁民愛物

 ~引錄《成語詞典》:「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簡言之,即《禮記。大學》所云「在親民」;析言之,即《孟子。盡心上》所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上善若!〈臉書分享〉


 ~典出《孟子。盡心上》第四十五章。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又見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

  「至於畏天事神,仁民愛物之際,未嘗有須臾懈也。其憂勞者又如此。蓋不能附其民,而至於失其操柄,又怠且忽,此前世之所以危且亂也。」

 ~節錄《禮記。大學。第四十二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按:陳槃《大學今釋》云「明德」是天賦靈明的德性。這個德性即是《大學》次句所言「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照同義成語,正所謂「仁民愛物」。
= = = = = =
六、大而化之

 ~引錄《成語詞典》:「化,改變、轉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後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按,原成語蘊涵正面意義,謂使吾人生而具有之美德能發揚光大,並臻於完善化境。後被別解負面意義,謂人做事魯莽,粗枝大葉欠缺細心。

  今或有形容人之個性樂觀,率真毫無心機,亦謂之「大而化之」。現代精神醫學或表示個性大而化之者,不易自尋煩惱,通常較為長壽。

 ~典出《孟子。盡心下》第二十五章。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多存慈悲心;用愛看世界。〈臉書分享〉

 

 ~「大而化之」之負面同義詞曰「粗枝大葉」。典源見《朱子語類》卷七十八:

  「《書序》恐不是孔安國作,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只似六朝時文字。」
= = = = = =
七、守約施博

 ~綜合各解,比喻所操持〈操守〉者簡約〈簡易〉,而所施與〈影響〉者廣泛〈廣博〉。

  引據《阿彌陀經疏鈔事義》註:「守約,是修身。施博,是天下平。」

  換言之,「守約」可類比「獨善其身」,「施博」可類比「兼善天下」。參見本文「一、獨善其身」條。


 ~典出《孟子。盡心下》第三十二章。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又見明。王夫之《禮記章句。卷四十二》:

  「讀者以意逆志而察夫義理之安,以求通聖人之旨,非爲鑿也。是篇案聖經之文,以審爲學之次第,令學者曉然于窮理盡性、守約施博之道,可謂至矣。」

 ~又見明。李贄《答耿司寇書》:

  「所謂本亂而求末之治,無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正脈也,此至易至簡之學,守約施博之道。」
= = = = = =
八、同流合汙

 ~引錄《成語詞典》:「流,流俗;汙,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如某某集團成員同流合汙,佛家云造惡業也。〉

  或作「同流合污」,「污」為古「汙」之或體字。「同流合污」〈貪婪無知〉即「隨波逐流」〈偽善逢迎〉之更甚者,不可取也。

 ~典出《孟子。盡心下》第三十七章。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又見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

  「此數賊者,同流合汙,敗壞國政。陛下新登寶位,宜信任賢良,遠斥奸佞,庶可宗社危而復安。」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臉書分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54230082

 回應文章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孟子。盡心下》原文
2016/04/25 00:33

《孟子。盡心下》原文:

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第一章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第二章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第三章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第四章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

 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第五章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第六章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第七章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閒耳。」

第八章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第九章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45 回覆:

第三十二章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第三十三章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第三十四章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第三十五章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第三十六章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第三十七章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第三十八章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43 回覆:

第二十五章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第二十九章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第三十章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

 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

 「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第三十一章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37 回覆:

第十九章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第二十章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二十一章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第二十二章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第二十三章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35 回覆:

第十章

 孟子曰:「周於利者,兇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第十一章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第十二章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第十三章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第十四章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第十五章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第十六章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第十七章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第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閒,無上下之交也。」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孟子。盡心上》原文
2016/04/25 00:20

《孟子。盡心上》原文:

盡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第一章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第二章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第三章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第四章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第五章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第六章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第七章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第八章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第九章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22 回覆:

第十章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第十一章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第十二章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第十三章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第十四章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第十五章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第十六章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第十七章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第十八章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24 回覆:

第十九章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第二十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

 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

 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27 回覆:

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第二十九章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第三十章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第三十一章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第三十二章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第三十三章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謂尚志?」

 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第三十四章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雁~《詩詞習作輯錄》(Axeman) 於 2016-04-25 00:29 回覆:

第三十五章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 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第三十六章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歎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第三十七章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第三十八章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第三十九章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

 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第四十章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第四十一章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第四十二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第四十三章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第四十四章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第四十五章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第四十六章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