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5 00:53:52瀏覽2457|回應9|推薦131 | |
◎《古文觀止》成語選輯〈之二〉: ~民國105年〈2016〉09.15 貼圖順序顛倒了 ~補貼祝賀中秋節圖片如次: 中秋節快樂!
教師節快樂!〈網路分享〉
一、「寬猛相濟」: [釋義]: 引錄《成語詞典》:「指政治措施要寬和嚴互相補充。」~寬,寬厚;猶言輕刑寡賦。猛,峻猛;猶言嚴正執法。 即「寬以濟猛,猛以濟寬」之四字成語略詞。謂為政之道,必須以寬厚仁政和嚴正執法交互運用,俾能相輔相成。 ~典出《古文觀止/左傳。昭公二十年/子產論政寬猛》: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又見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知府〉便說:「為政之道,須在寬猛相濟。這裡百姓的脾氣,生生的被前任慣壞了。 你們不懂得做官的道理,只曉得一味隨和,由著百姓們抗官違旨,自己得好名聲,弄得如今連本府都不放在眼裡。」 [原文]: 鄭子產有疾,為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①福民,其次莫如猛②。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③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 興徒兵⑤以攻雈符之盜,盡殺之,盜少止⑥。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⑦,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⑧,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汔⑨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 『毋縱詭隨⑩,以謹⑪無良。式遏寇虐⑫,慘不畏明⑬。』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⑭,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競不絿⑮,不剛不柔。布政優優⑯,百祿是遒⑰。』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⑱也。」 [附註]: ①寬:寬大;寬厚仁政也。猶言輕刑寡賦休養生息。所謂治世施仁政也。 ②猛:峻猛;嚴正執法也。猶言明典正刑懲惡褒善。所謂亂世用重典也。 ③翫:古字,通「玩」;音ㄨㄢˋ。謂玩忽、輕視,即輕忽大意、掉以輕心也。 狎而翫之,謂狎近〈親近〉而玩弄危險之事。以致輕忽大意招來夈災禍也。 ④雈符:雈,讀音ㄏㄨㄢˊ;掠食性鳥類,似貓頭鷹而形小。引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動物名。鳥綱鴟鴞科。形體比鴟鴞小,頭部羽毛呈角狀,嘴彎曲呈鉤狀,兩眼位於頭部正前方。晝伏夜出,好食雞。」 雈符,或形容蘆葦叢生處。引申出沒於罪惡淵藪〈ㄩㄢ ㄙㄡˇ〉打家劫舍之盜匪強梁。 ⑤興徒兵:興,興起,發起。徒兵,徒手之兵士,即步兵。興徒兵,發動步兵主力〈攻伐〉。 ⑥少止:少,稍也,慢也。止,遏止,平息也。少止,指盜賊氣焰得以壓制而慢慢平息。 ⑦慢:輕慢;怠慢。謂輕慢官府政令,不配合施政作為。類似今日怠職、怠工觀念。 ⑧殘:謂殘害,傷害也。指嚴刑峻罰雷厲風行後,人民身家性命就遭受傷害;故重典只能用在一時,不可久用。 ⑨汔:音ㄑㄧˋ,庶幾,近乎也。白話作幾乎、幾近於、將近於解。 ⑩詭隨:詭,謂詭詐取巧也。隨,妄隨奸宄也。詭隨,⑴言行詭詐虛偽;詭人之善,隨人之惡。⑵言行不顧是非,妄隨奸巧之人。 ⑴《詩經。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⑵唐。張說《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清明虛受,磊落標奇。言不詭隨,行不苟合。游必英俊,門無塵雜。」 按,成語曰「言不詭隨」~略稱作「詭隨」詞條,義同。 ⑪謹:謹慎也;敬畏也;嚴防也。此處作嚴防解,即制約、約束之意。 ⑫式遏寇虐:式,語助詞。遏,遏止、制止。式遏寇虐,制止敵國寇讎侵侮肆虐我百姓。 ⑬慘不畏明:慘,謂憂傷、慘痛。慘古字作朁;異體作憯、潜等。皆發語辭也。 此處慘另解作痛加制止。慘不畏明,謂痛加制止處世不見光明、行徑不由正道之小人。 ⑭柔遠能邇:柔遠,懷柔遠方外族也。邇,近也,安撫也;猶言安撫近畿之百姓。 柔遠能邇,謂明君能懷柔遠方之外族,能親善安撫近畿之百姓。同成語「近悅遠來」。 ⑮不競不絿:競,爭也,急也。不競,不急功近利也。絿,音ㄑㄧㄡˊ,急躁貌;後儒別作和緩解。 毛傳:「絿,急也。」鄭箋:「競,逐也。不逐,不與人爭前後。」 不競不絿,言明君以仁施政,循序漸進而不急功近利也。另解作施政不急不緩,併參。 ⑯布政優優:布政,猶言施政。優優,寬和、溫和貌。布政優優,言明君施政寬和雍容,不嚴刑、不峻法。 ⑰百祿是遒:百祿,諸多福祿。遒,聚集也。百祿是遒,引喻上天會聚集諸多福祿,降賜於明君一身。 ⑱遺愛:追懷傳承古代仁愛德操遺風之聖人君子。今泛指先人遺留可資後世追思景仰之德行、恩澤與功績。 [編按]: ⑴《子產論政寬猛》~為政之道,自應寬猛相濟。至於何時當寬?何時當猛?如何柔遠能邇?存乎為政者一心。 ⑵寬,是寬厚是仁政,不是縱容違法取巧,任憑予取予求。猛,是嚴正是執法,不是立法嚴刑峻罰,一味雷厲風行。 [釋義]: ~引錄《成語詞典》:「生聚,繁殖人口,聚積物力。教訓,教育,訓練。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四字成語略詞。 ~典出《古文觀止/左傳。哀公元年/吳許越成》: 〈吳王夫差〉弗聽。〈伍員〉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又見清末民初。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四回: 「就是那當道諸公,也應激發天良,力圖振刷,效那范蠡、文種的故事,生聚教訓,徐圖興復。」 [原文]: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 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①。吳子將許之。 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②,去疾莫如盡③。』 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④澆,能戒之。 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⑤,以除其害。 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⑥澆,使季杼誘豷。 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⑦。 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⑧之,不亦難乎? 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⑨,而世為仇讎。 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已⑩。姬之衰也,日可俟也。 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⑪,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⑫乎?」 [附註]: ①行成:成,講和。行成,謂向戰勝國求和。 ②樹德莫如滋:樹,建立、樹立。德,德操、德行。滋,滋長,發展。樹德莫如滋,謂樹立高尚德操〈指吳對越以德報怨〉不比國家的發展優先。 ③去疾莫如盡:去疾,消除禍患、毒害。盡,除盡。去疾莫如盡,謂消除禍患之源沒有比除惡務盡重要。 ④惎:⑴怨懟,怨恨。⑵毒害。⑶教導。此處作「怨恨」解。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知怕不悛,趙襄子由是惎知伯,遂喪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 ⑤庖正:職掌飲食之官吏。下文「以除其害」,係因少康掌飲食之閒官職,可消除其反背復仇之害。 ⑥諜:間諜。此處作動詞「刺探敵情」解。 ⑦舊物:舊朝〈夏〉典章文物。 ⑧豐:豐盛,豐裕也。引申使國家繁榮壯大,國富民強。此處指句踐將要壯大越國云。 ⑨同壤:謂同處接壤地域。按吳越共有太湖、三江,畛界連綿,犬牙交錯。 ⑩不可食已:食,吞食,消化。此處引作消滅解。不可食已,謂越國復興,吳國將不能完全消滅它了。 ⑪求伯:伯同「霸」,霸之古字。猶言霸業。求伯,謂爭霸天下也。 ⑫為沼:淪為沼澤荒蕪之地。引喻一旦戰敗塗地,吳將喪權辱國也。 [編按]: ⑴《吳許越成》~「生聚教訓」述及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可歌可泣史事,可說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本文主角伍員勸諫吳王夫差不可同意句踐求和,應乘勝滅越以杜絕後患。夫差不聽,後越生聚教訓成功,遂滅吳復國。 ⑵本文吳越所處「軍國主義」之時空與現代不同,自不宜以「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等舊思維,強予套用現代軍事思想。 按古代多單一戰鬥國族〈氏族〉,戰爭是彼此存亡零和遊戲,沒有長久和平。現代國家重視種族融合,戰爭不必然以滅亡敵國為務,和平共存也是戰略好選項。 ⑶本文國名、地名、人名臚列於次,不另載於[附註]: 國名:有過,有仍,有虞,戈,績,姬〈吳國〉。 地名或邑名:夫椒,會稽,檇李〈吳王闔廬與越作戰於此,傷重身亡〉,綸。 人名:種〈句踐之臣文種〉,澆〈寒浞之子〉,斟灌、斟鄩(均夏姓諸侯),后緡(夏后相之妻),椒〈澆之臣〉,虞思〈有虞之國君〉,二姚〈虞思之二女,姚姓〉,女艾〈少康之臣〉,季杼〈少康之子〉,豷〈澆之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