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8 00:11:52瀏覽1991|回應2|推薦109 | |
◎《孟子。萬章》成語選輯: ~民國105〈2016〉04.08 一、率土之濱 ~引錄《成語詞典》:沿著王土的邊涯。猶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內」。 無論普天之下或率土之濱,主要強調古代「朕即天下」的帝王霸道統治思想。 至於現代,則注重聖人仁君夙夜匪懈為民服務,使人人安居樂業,澤被天下百姓也。 ~典出《孟子。萬章上》第四章。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哉,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原典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又見宋。王禹偁《謝曆日表》: 「臣聞天道無私,所以運行寒暑,聖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時,聿令率土之濱,共樂同文之化。」 ~謂上天所看見人間是非與善惡,都來自大多數老百姓之所看見的人間是非與善惡。 同理,上天所聽聞民生甘苦與針砭,都來自大多數老百姓之所聽聞的民生甘苦與針砭。 簡言之,即是上天所見所聞及所為,無不來自廣泛基層民意的反映。有時民意容或未必正確,則上天會順其自然予以導正,但不會忽略民意輕率而行。 千里眼。順風耳01〈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萬章上》第五章。 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子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 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原典出自《尚書。周書。泰誓中》:「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惟揚。」 又見《尚書。虞書。皋陶謨》:「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 ~本指知覺、常識或悟道,較一般人更有智慧與判斷能力者,後指人感覺敏銳,事先知覺。 先知先覺者〈思想家或發明家〉鳳毛麟角矣。其下之層次為後知後覺與不知不覺,大部分人們屬之。 按此處後知後覺〈鼓吹家〉與不知不覺〈實行家〉作正面解釋,非反應遲緩與麻木不仁之負面意義。 先知蘇格拉底〈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萬章上》第七章。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摘錄戴鴻超教授演講稿《孫中山先生是先知先覺者的歷史驗證》: 孫中山先生在其論述和著作〈見《孫文學說。第五章。知行總論》〉中,將世人分為三種: 第一種人叫做「先知先覺」,這種人「凡見一件事,便能夠想出許多道理;聽一句話,便能夠做出許多事業。」他們是「發起人」。〈孫文曰「發現家」〉 第二種人叫做「後知後覺」,他們「自己不能夠創造發明,只能夠跟隨摹倣」,他們是「贊成人」。〈孫文曰「鼓吹家」〉 第三種人叫做「不知不覺」,「他們不能知,只能去行」,是「實行家」。〈恫孫文所稱「實行家」〉 他認為,「世界上的進步,都是靠這三種人,無論是缺少了那一種人都是不可能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維基分享〉 = = = = = = = = = = = = ~引錄《成語詞典》: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又引述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013/?index=26 金聲玉振係取自樂理;我國古代樂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音,若獨奏其中一音,則以一音自為始終,為一小成。孔子集三聖之大道於一身,如同作樂集眾音之小成,而為一大成,所以說是集大成。 八音之中,以金石為重,為眾音的綱紀,奏樂時,先擊鎛鐘(金)以宣聲開端,後擊特磐(玉石)以收韻結束,二者之間,各有條理而脈絡通貫,無所不備。孔子之知無不盡、德無不全,亦猶樂之金聲玉振,故孟子認為孔子堪稱得上智聖兼備的人。 ~典出《孟子。萬章下》第一章。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又見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 「公稟川嶽之靈暉,含珪璋而挺曜,和順內凝。英華外發。神茂初學,業隆弱冠。是以仁經義緯,敦穆於閨庭;金聲玉振,寥亮于區寓。」 ~引錄《成語詞典》:柝〈音ㄊㄨㄛˋ〉,木梆;抱關,守關;擊柝,打更巡夜。守關巡夜的人,比喻職位卑下。 後泛指位卑祿薄,能孜孜矻矻、奉公守法的基層小吏。引喻官職雖低卑,俸給雖微薄,亦當安貧樂道戮力從公,不可有貪婪違法之言行。 ~典出《孟子。萬章下》第五章。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承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又見唐。韓愈《爭臣論》:〈《古文觀止》卷八〉 「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為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擊柝者可也。」 ~又見宋。蘇轍《東軒記》: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以簞食瓢飲,居於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尚可自養,而不害於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 ~《詩經。小雅。大東》原意係形容周朝政治清明,如其官道寬闊筆直如矢毫不偏倚。而君子所行走的康莊大道,正是老百姓所仿傚的模範也。 引申我輩或在朝為官,或在野為民,都應行大道走正路,為國為家劬勞,不貪財枉法,不內訌好鬥,也不妄自菲薄或夜郎自大。 ~典出《孟子。萬章下》第七章。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 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小人所視。』」 ~引述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十》註云: 「夫,音扶。底,詩作砥,之履反。詩小雅大東之篇。底,與砥同,礪石也。言其平也。矢,言其直也。視,視以為法也。引此以證上文能由是路之義。」 ~典源見《詩經。小雅。大東》: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潸焉出涕。」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