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06 00:19:09瀏覽3086|回應7|推薦103 | |
◎《孟子。梁惠王》成語選輯:~民國105.03.06 一、五十步笑百步: ~以士兵陣前先後脫逃為喻,後逃者〈走五十步〉譏笑先逃者〈走一百步〉為懦夫。相當於閩南語俗諺「龜笑鱉無尾」。 後引申:①人們常譏諷別人懦弱無能或犯錯,自己卻也犯了同樣謬誤。②諷喻知法犯法者言行恬不知恥。 五十步笑百步〈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末兩句語譯]: 梁惠王說:「不可以笑百步。逃了五十步的只是不到百步罷,同樣也是棄甲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若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會期望〈在意〉本國國民非要比鄰國多了。」 又見南朝。梁。僧祐《弘明集》:「豈獨愛欲未除,宿緣是畏,唯見其有,豈復是過;以此嗤齊侯,猶五十步笑百步耳。」 又見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五回:「比如老將軍算是忠心,猶能建立宋朝旗號,然僅逍遙河上,逗留不進,坐視君父之難,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正面意義謂開始〈首創〉製作俑人來殉葬的人,難道就因此而絕後了嗎?〈肯定以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禮為免除陪葬善良風俗。〉 負面意義謂開始〈首創〉製作俑人來殉葬的人,難道就不應被唾棄而絕後嗎?〈主張以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禮是奢靡浪費不良風氣。〉 後世引申義多指負面意義。其一,有責難極權國家為政者剛愎自用,創造先例以遂行集權統治之實。其二,泛指創始某種不良風氣或領頭作姦犯科者。 始作俑者〈維基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第四章。 〈孟子〉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也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又見清。張潮《虞初新志。姜貞毅先生傳》:「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自然〈客觀〉規律,急於求成不得,反而壞了正事。 近似成語過程論如:「急功近利」、「弄巧成拙」、「欲速則不達」等;或結果論如:「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等。 揠苗助長〈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第六章。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閒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引錄《成語詞典》:「緣木,爬樹。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緣木求魚〈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又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百司自有本章保奏,念大王平日之功,以赦叛亡之罪,或未可知。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緣木求魚,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引錄《成語詞典》:「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後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遊樂,共用幸福。」 按,聖人仁君或仁人君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澤被百姓而與民同樂為樂事也。樂樂,讀音作ㄩㄝˋ ㄌㄜˋ。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臉書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 「臣請為王言樂: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又見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國家有旨,賞慶元宵。鼇山架起,滿地華燈。笙蕭社火,羅鼓喧天。禁門不閉,內外往來。人人都到五鳳樓前,端門之下,插金花,賞御酒,國家與民同樂。」 ~仁者,泛指大國聖人仁君。謂只有聖人仁君能謙卑寬容,尊重對待小國,故可與小國真誠交往並鞏固邦誼。 簡作四字成語「以大事小」〈以大事小是仁德〉;相對之反義成語「以小事大」〈以小事大是智慧〉。 以大事小是恢宏氣度〈臉書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第三章。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併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譯文參閱]: http://blog.udn.com/Axeman/7555523 ~反,古通「返」,返回、返照也。原意是出自你怎麼做法,就會返照得到怎麼樣結果〈後果〉。〈正面〉 簡作四字成語「岀爾反爾」。引錄《成語詞典》:「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負面〉 近似成語如「翻雲覆雨」、「食言而肥」、「朝濟夕設」、「朝秦暮楚」及「〈負面的〉朝三暮四」等。 朝三暮四〈網路分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二章。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又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但是要接手的那個人,我已經答應他了,明天就要來上工。這個只好你們底下去找他商量。他肯讓自然極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岀爾反爾的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