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13 23:16:49瀏覽4330|回應74|推薦202 | |
◎《寓言》四則:「謙卑寬容」 ~民國109年〈2020〉06.13: ㈠「寓言」二字典源: 引《莊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藉物闡發以立論。 又《莊子。天下》:「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傳述理念之媒介。 ㈡引《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㈢無論高居廟堂或龍困淺野,從政之道不外乎四夔: ①為官為民皆謙卑,處世氣度重寬宏。 = = = = = = = = = = = = ~典出晚清。姚永樸《舊聞隨筆》: 〈引《維基》:姚永樸,清末桐城派名作家。其先祖姚鼐桐城派文學大家,祖父姚瑩清文學家,父姚濬昌同光詩人。〉 張文端公①居宅旁有隙地②,與吳氏鄰,吳越③用之。 「千里捎書只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吳聞之感服,亦讓三尺。其地至今名為『六尺巷』。 〈按:千里捎書只一牆,一本作『千里修書只為牆』。〉 [附圖]:安徽桐城六尺巷〈維基分享〉
①張文端公: 引《維基》:清政治世家張英,字敦覆、夢敦,號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官至大學士,卒諡文端,世稱張文端公。 桐城張氏六代翰林,次子張廷玉官至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封三等伯,諡文和。 世傳『六尺巷』美談主要是張英版,另傳有郭樸版、舒芬版、鄭板橋版及曾國藩版等。 ②隙地: 亦作「郤地」。於古代指無主空地、閒地;於現代指私有空地,也可能是公有閒地。 張、吳兩家大戶隔條狹長空地比鄰而居,築牆為界時都想占地向外延伸,兩牆相撞遂起衝突。 張家官大,張英老爺修書揮毫批示家牆退讓三尺,吳家感愧也自動退讓三尺,倒意外形成六尺防火巷。 ③越: 越有多義,此處作踰越〈指越界〉解。吳越用之,指吳家築牆時欲越界向外延伸,占用隔鄰空地。 ④不見當年秦始皇: 秦王政滅六國一統天下,號稱始皇帝。叱吒風雲不可一世,死後三年帝國崩解。 不見當年秦始皇,警譬今人從政要持盈保泰,處順遂時不可傲慢自大得意忘形,焉知將來權位功名不灰飛煙滅? = = = = = = 官越大勢越強,氣度越應恢宏。一不與民爭利,二不黨同伐異,三不恃強凌弱。 上坡下坡〈臉書分享〉
= = = = = = = = = = = = ~典出宋代《太平御覽》引東漢。應劭《風俗通》: 「《風俗通》曰:『殺君馬者,路旁兒①也。 案,長史馬肥,觀者快馬之走驟也; = = = = = = ①路旁兒: 原謂在路旁愛看熱鬧鼓譟的少年郎。泛指好觀戲喜品頭論足的市井群眾。 路旁兒一詞帶諷義。喝采喊爽的是路旁觀眾,長途驟跑到累垮的是駿馬,糊塗的卻是缺乏定力主見的馬主人。 ②芻槁: 芻,刈草也。槁,禾稈也。芻槁,牲畜食用之乾草飼料。 ③希出: 希,有多義,此處似作迎合解。希出,指馬主長史迎合群眾觀馬出柙騁馳之快意。 ④瘠死: 瘠,有多義,原義之一瘦弱也。此處作疲憊解。瘠死,謂奔馬疲累而亡。 = = = = = = 就現代政治言,路旁兒者有兩類:一是熱情的支持者,眾星拱月力挺頭兒更上一層樓。 另一是心懷叵測者,算準有利時機搖旗吶喊請君入甕,通常潛伏對手陣營藉機捧殺之。 殺君馬者,賭馬兒也!〈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典出宋。許斐《責井文》: 〈許斐原文待查。以下引錄近人該文白話故事。〉 「宋朝的許斐在《責井文》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年夏天,院中的水井因天氣乾旱而枯竭。 夢裡,他見到一個童子,滿面塵土,嘴唇焦乾:「我是井神①呀,使你鍋不生塵,衣服上不凝結污垢的,是誰呢?使你筆硯濕潤,可以奮筆書寫,酒杯裡盛滿了酒,泛著月影,浮著花香的,又是誰呢? 長久地救助您卻沒有功勞,一次喝不到水便結成怨恨,您為麼如此缺少感恩之心呢?我這就去敲開天門,請求打開泉水的閘門,滿足您沒有止境的取水要求。」 = = = = = = ①井神: 引《維基》:「中國傳說是伯益發明了井。遠古時代即有水井,《易經》記『改邑不改井』。孔穎達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 「井有神,井旁可置頑石,鑿一小龕,遇歲時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吳地信仰井神,稱『井泉童子』。」 又《白虎通。五祀》:「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霤〈音ㄌㄧㄡˋ。中霤,土神。〉也。所以祭何?人之所處出入、所飲食,故為神而祭之。」 〈按,古代以門、戶、井、灶、中霤,為五大家神。中霤神即土神,或指土地公。〉 = = = = = = ⑴該寓言中,許斐深受井神湧出泉水之恩,卻習以為常未加以珍惜。一次乾旱水涸,許斐怪井神未盡天職,乃生怨懟。 ⑵許斐自以為是不知感恩,不足道也。井神蒙冤申辯之,唯仍盡力代求天開泉解渴,不計前嫌與人為善也。 ⑶政壇敵友分合無常,許斐之輩汗牛充棟,能如無私之井神般默默行善寬以待人者,鳳毛麟角矣。 厚道~寬以待人!〈臉書分享〉
~典出《楚辭。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①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②,而能與世推移③。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④?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⑤?何故深思高舉⑥,自令放為⑦?」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⑧;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⑩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⑪而去,乃歌曰:「滄浪⑫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①三閭大夫: 楚國官名。職掌管楚國「昭、屈、景」三姓王族事務。 ②聖人不凝滯於物: 凝滯,執著、拘泥也。謂聖人能與時俱進,適應民意潮流,不執著於任何事物。 ③與世推移: 謂人行事不故步自封,能隨世俗推演而迅速進退應變。 ④淈其泥而揚其波: 淈,讀音ㄍㄨˇ,攪渾也;言攪亂使其混濁。 淈其泥而揚其波,譬喻攪渾水底〈喻世俗〉汙泥,掀動水面〈喻秩序〉波瀾。 引申有二近似義:⑴隨俗進退,與世俱濁。⑵隨波逐流,與世無爭。 ⑤餔其糟而歠其釃: 引《漢語詞典》:「餔〈ㄅㄨˇ〉,吃。糟,酒渣。歠〈ㄔㄨㄛˋ〉,通「啜」,喝。釃〈ㄕㄞ〉,通〈醨ㄌㄧˊ〉,薄酒。」 依字面義指吃酒糟、喝薄酒,引申有灑脫與眾同醉之意。 ⑥高舉: 此處高舉,引喻人言行超脫凡俗,與眾不同。近似成語「特立獨行」。 ⑦自令放為: 放為,被流放、放逐。自令放為,諷人太執著不知權變,害了自己被放逐。 ⑧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新有多義,此處作方才、不久之前解〈副詞〉。沐有多義,此處作洗頭解。浴,洗浴身體。 新沐者必彈冠,謂剛洗過頭者,戴冠前必先彈去帽子上的灰塵。 新浴者必振衣,謂剛洗過澡者,穿衣前必先抖去衣服上的塵土。 ⑨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清白、潔淨貌。汶汶,昏暗、污濁貌。全句謂我這樣清白的身家,怎能讓混濁不堪的俗物污染呢? ⑩皓皓: 皓有多義,本義白也;或作「皜」,原義光明。皓皓,潔白明亮貌,引申為人貞潔無瑕。 ⑪鼓枻: 枻〈ㄧˋ〉,船槳。《集韻。去聲。祭韻》:「枻楫謂之枻。」 鼓有多義,此處作划盪、划動解。鼓枻,謂泛舟也。即划盪著船槳行進。 ⑫滄浪: 滄浪,水名,湖北境內漢水之支流。或謂滄浪狀水之清澈貌。 《滄浪歌》亦見於《孟子。離婁上》;僅「吾」字易為「我」字,「漁父」之歌易為「孺子」之歌。 漁父01〈網路分享〉
= = = = = = ⑴《楚辭。漁父》與《論語。衛靈公》之區別: 入世觀~《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出世觀~《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⑵《楚辭。漁父》與《莊子。漁父》之同異: 兩者政治學都是出世的,主張遠離塵囂與世無爭~差別在莊子認為設官治民乃「治絲益棼」之贅事。 《楚辭。漁父》尚留下「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伏筆~接近「邦有道則仕」概念,只是不主動求官而已。 ⑶比較上述三種人生觀,儒家較適合現代國家發展,楚辭精神次之,老莊無為思想恐是不切實際之烏托邦。 若要師法前賢,或謂「做人淑孔孟,處世學老莊,精神效屈原」可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