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19 18:13:28瀏覽3584|回應41|推薦202 | |
◎《四季成語選輯》: ~民國108年〈2019〉03.19 [前言] 一、為撙節篇幅,訂《四季》成語選輯取材原則: ⑴以較經典有典源者為主,通俗諺語不錄。 二、主要參考資料: ⑴《增編成語典》~復興書局/缪天華主編。 三、塗鴉隨筆,聊供茶餘飯後一燦。 夏五郭公?嚇吾周公?〈網路分圖片享〉
①春山如笑: 近似義成語「春光明媚」。形容春天山色光鮮嫵媚,如美人之笑靨迎人。 ~典出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 「真山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 = = = = = = 原義泛指春秋賞心悅目之佳景。引喻人懷念美好的時光與景致。 ~典出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亦作「秋月春花」。引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齣/家門大意: 「秋月春花易老,賞心悅事難憑。蠅頭蝸角總非眞,惟有綱常一定。」 = = = = = = 春秋,年歲也。春秋鼎盛,讚人壯盛之年敬語。亦引喻古代百官頌揚君王盛世之諛詞。 ~典出漢。賈誼《新書。宗首》: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應邵曰:「鼎,方也」。 ~按:「春秋鼎盛」係頌詞,年歲無上限,耳順或從心所欲之年,皆可用之。 若謂「春秋尚富」,則必指青壯〈古稱少壯或青少年〉正值生涯燦爛發展之年。 典出《晉書。陶侃傳。卷三十六《列傳第六》》: 「但以陛下春秋尚富,餘寇不誅,山陵未反,所以憤愾兼懷,不能已已。」 = = = = = = 原指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露。引喻完善之教育與良好之薰陶。 ~典出《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又見清。鄒聖脈《幼學故事瓊林。卷二/師生》: 「弟子稱師之善教,曰如坐春風之中;學業感師之造成,曰仰沾時雨之化。」 = = = = = = 泛指喜事上身,教人神采飛揚。古詩文引喻登科得意官場鯉躍龍門;現代亦指國家考試金榜題名。 ~典出唐。孟郊《登科後》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網路分享〉
= = = = = = 諷人書法字跡彎曲拙劣,如春之蚓秋之蛇爬行痕跡。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 「子雲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如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 = = = = = = 本義指萬物春天開花、秋天結果之成長歷程。 譬喻經由努力學習〈文采〉,方得實質成果〈內涵〉~引申學子或文人之文采與德行。 ~典出《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今子韞櫝六經,服膺道術,歷世而游,高談有日。」 = = = = = = = = = = = = ①夏五郭公: 夏五闕「月」,郭公闕「事」;古代史籍之闕文者。後泛指書籍之刊印有闕漏者。 近似義成語「魯魚亥豕」、「三豕涉河」、「魯魚帝虎」等。 ~典出《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無冰。夏五?」注:「不書『月』,闕文。」 又見《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於曹。郭公?」注:「無傳,蓋經闕誤也。」 = = = = = = 夏著葛衣,冬著毛裘;⑴引喻四時有序,因時制宜也。⑵泛指美服。 ~典出《莊子。讓王》首段: 「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修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又見《公羊傳。桓公八年》: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疏則怠,怠則忘。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 = = = = = 謂夏天育成之蟲入秋生命即結束,不能與其談論冬季冰雪之事。 借喻小人之見識淺陋,不識時務,無法與其溝通交流。與「井蛙不可語海」之譬喻義同。 ~典出《莊子。秋水》次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參閱南朝。梁《昭明文選》張銑注: 「夏蟲不知東有寒冰,亦猶小智不識高道,故笑之。」 井蛙〈樹蛙〉不可以語於海〈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①秋水伊人: 語譯謂余思念中之那位美人或君子〈喻賢才〉。引申同成語「睹物思人」。 ~典出《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毛詩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 = = = = = 語譯指看待事物,如秋風般從耳邊拂過。即漠不關心,毫不為眼前事物所動。 「秋風過耳」有正、反及中性三義:⑴正面:指對富貴權勢不動心,淡然處之猶事不關已。 ⑵中性:謂對他人品頭論足、或閒言閒語、或高談闊論毫不在意。 ⑶負面:謂對父母、師長或諫臣、諍友的逆耳忠告罔顧如耳邊風。近似成語「馬耳東風」。 ~〈正面〉典出《漢書。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 「潔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處,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中性〉話說鄭板橋一生仗義疏財,晚年始慎重以所作書畫維生。六十有七方自訂書畫潤格如次: 「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 = = = = = 夏令暑熱以扇煽風,秋涼則收扇藏置不用;原喻婦女色衰失寵而遭夫婿冷落。 或引申邦有道賢才見用,邦無道賢才見棄。亦見現代官場冷暖~得勢時車水馬龍,失意時門可羅雀。 ~典出《文選。班倢妤。怨歌行》:〈團扇詩〉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今以色愛,托其仁賢。但慮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蘿無托,秋扇見捐。極歡之際,不覺悲至。」 團扇01〈網路分享〉
古代西北塞外秋高氣爽,遊牧民族穀物豐馬匹壯;引喻國家兵強馬壯,戰備充裕。 ~典出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三: 「〈臣恐〉秋高馬肥,虜騎憑陵,決須深入,以責三鎮之約及金帛之餘數。」 = = = = = = 亦作長句成語「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簡稱「秋毫之末」或「明察秋毫」。 本指鳥獸在秋天新所長細毛之尖端;喻事物極細微難辨認之處。 引申有二義:⑴行事只見枝節不見大綱。⑵處世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吹毛求疵〉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有復於王者曰:『無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 = = = = = = = = = = ①冬烘先生: 或作「冬烘學究」,簡稱「冬烘」。古鄉里私塾老師多寒酸氣,習於冬日烘火取暖,輒戲曰冬烘先生。 後乃以冬烘先生諷喻食古不化,不知權變不通事理之迂儒。 ~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誤放: 「鄭侍郎薰主文,誤謂顏標乃魯公之後。時徐方未寧,志在激勸忠烈,即以標為狀元。謝恩日,従容問及廟院。 = = = = = = 寒冬搖扇酷熱生火;望文生義即諷喻行事悖理,不合時宜。亦喻無用之物。 ~典出漢。王充《論衡。逢遇》: 「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祐之有乎。」 = = = = = = 寒冬抱冰共處以自惕厲;引喻莘莘學子或人生遇逆境者發奮圖強,刻苦自勉也。 ~典出《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越王念復吳讎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 勾踐抱冰握火,臥薪嘗膽。〈網路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