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04 11:00:59瀏覽8782|回應1|推薦64 | |
首先,要清楚:1)加拿大西岸的英屬哥倫比亞省省府是→維多利亞(Victoria)市,不是溫哥華市;2)維多利亞市位於與大陸本土隔著一條喬治亞海峽的溫哥華島上,不是維多利亞島。 然後,要知道加拿大域多利唐人街,就是維多利亞唐人街。這個華埠有加拿大最古老的街道,以及加拿大最窄的街道。 還有,它是加拿大第一個華埠,有加拿大第一個中華會館、加拿大第一所中文僑校、加拿大第一所華人廟宇,就連海外第一個保皇會、婦女會,都在這個華埠成立。 更重要的是,域多利唐人街跟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洪門都大有關係,而且發生過政治刺殺事件,這樣的地方你掰指頭算算有幾個? ▲加拿大西岸BC省省府是維多利亞市,位在溫哥華島上 ▼溫哥華島與大陸本土隔著一條喬治亞海峽 ▼溫哥華島與本土往還最便捷的方法是搭乘渡輪 「域多利」是當地華人過往對維多利亞的稱呼,英屬哥倫比亞省則被稱為卑詩省(簡稱BC省),這一聽就知是廣東台山的發音譯名,由此也可推斷早期移民以廣東人居多。 華人早年稱維多利亞市為大埠,二埠是新西敏(New Westminster)。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溫哥華,當初一片荒蕪還排不上名,只因近海被稱為「鹹水埠」。 維多利亞市被稱為大埠,因為它是華工抵達加拿大的落腳首站,也是華人聚居的大點。 第一批到加拿大的華人,是1788年跟著英國船隊登陸的工匠,當時英國人為了建一處皮毛貿易的中轉站,他們就在維多利亞定居了下來。 半個世紀之後,美國加州在1848年出現了一股淘金熱,引進很多華工從事開採,10年後加州淘金熱潮漸退,傳出加拿大BC省有金礦,許多加州華工就紛紛北上謀生。 由於維多利亞是當初華人進入加拿大的門戶,維多利亞當時的人口,有三分之一是華人,隨著華人不斷增加,BC省府在1870年代一度限制華人入境。 等到1885年加拿大要興建太平洋鐵路,決定在溫哥華興建西岸總站,又開始從廣東福建引進華勞,同時從加州招聘華工,聚居溫哥華的華人越來越多,最後在溫哥華形成了加拿大最大華埠。 鐵路修建完之後,加國開始立法專門限制中國移民到來,採取的辦法就是徵收「人頭稅」(Head Tax),起先是一人50加元,然後增加到100,到了1903年成了500加元,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人2年的工資。 為什麼提到這項針對華人的不公平待遇呢? ▲維多利亞市的日與夜街景▼ 原來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欽差頭等大使」的身份,出訪俄歐美八國,路上接到加拿大域多利華埠中華會館呈報懇求在加國設領事館,出面與加國交涉華人移民入境稅的問題。 李鴻章念頭一轉,就在訪問美國紐約之後,先到加拿大多倫多參觀工業博覽會,然後轉乘火車到溫哥華,正好參觀太平洋鐵路的建設。 李鴻章於9月14日抵達溫哥華後,先與各商會僑領見面,本來準備翌日乘船過海峽去域多利華埠,不料遇上大霧,加上李鴻章年老遠行身體疲倦(據說他還備有棺材隨行以防萬一),便取消行程搭乘郵輪回國了。 清朝後來於1908年在渥太華設立總領事館,但是向華人徵收人頭稅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在發現不能有效遏止華人移民之後,加拿大於1923年又祭出更嚴厲的排華法案。 排華法案使得華人基本上都不能進入加拿大,繳人頭稅也不行,這條針對華人移工的法案,直到加拿大在1967年開放移民政策之下才廢除。 在這種備受歧視的大環境下,域多利華埠開始萎縮,商家店舖也紛紛凋零,結果到了七十年代時期,域多利唐人街的常住華人,從鼎盛時期的三千多人落得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雖說今天域多利華埠的人口回增,但我在街頭四目張望,還是覺得比較冷清。不過,根據2021年的調查結果,維多利亞市的人口不到十萬,整個都會區加起來也不過四十萬而已。 ▲域多利唐人街是北美極少數還保存19世紀樓宇風貌的唐人街▼ 域多利唐人街在維多利亞內港的北邊,在維多利亞中心步行約十分鐘可到達,唐人街的主要街道是菲斯格街(Fisgard St.),在華埠的入口循例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樓牌,牌樓以「同濟門」含意期望海外華人同濟協力。 唐人街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竟然是加國創辦最悠久的中文學校—「域多利華僑公立學校」,共有幼稚園到12年級的班級,分別以國、粵語授課。 早年加國歧視華人,華人子女要進公立學校就讀,除了規定必須通過英語考試才能入校,甚至搞出變相隔離的黃白分校,中華會館便於1899年開辦了第一所免費的學校,原名是「樂君義塾」,即是今天域多利華僑公立學校的前身。 這所中文學校起初從國內延聘敎師,敎授華童中文,灌輸母國文化。1908年清朝學部特派海外督學考察樂君義塾,建議擴建改立學校迎合時代潮流。於是有了1909年的華僑公立學校(下圖)。 今天的域多利華僑公立學校12年級學生參加省政府的外語科考,通過可以獲得省認可的第二語言成績。另外,該校教授傳統優美的中文正體字,並持續開設粵語班,在海外這樣教學百年實屬不易。 講到域多利的中華會館,它的創立也有許多故事。 加拿大沒有中國領事館之前,BC省的僑界屬於清朝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館的“轄區”,可是當加拿大華人多了事也多了,諸事都要向舊金山請示,時間和效率上多有不便,維多利亞僑領們便組織起來,在舊金山總領事黃遵憲的支持協助下,於1884年創立了加拿大第一個中華會館。 域多利中華會館是一個及時解決在地問題的全僑性機構,它的宗旨是“聯絡眾情,施行善舉,解息爭訟,扶助貧病,禁除内患,杜御外侮。”因此,它為華僑社區提供的服務,除了代表華僑發言爭取福利,也負責興辦學堂、醫院、墓園等事宜。 ▲早期在加拿大的華人不是淘金礦工,就是建造太平洋鐵路的移工 ▲加拿大第一個中華會館和第一所中文學校,都在這棟建築裡 ▼1885年至1923年針對華人移民徵收的「人頭稅」 這裡我要介紹一下「哈林角華人墳場」The Harling Point Chinese cemetery。 從1858年至1873年,維多利亞的華人都葬在羅斯灣公墓(Ross Bay Cemetery),但由於歧視限制,華人墓區與白人墓區相隔,華人墓區在靠近海邊的西南角低地,每當發生暴風雨,不僅常會淹水,有時狂風巨浪還會侵蝕墳塚,甚至把棺材和屍骨捲進太平洋裡。 域多利中華會館便在1903年,買進一塊小型的墓園。 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殯葬習俗,先人遺體下葬七年後會被掘出,然後洗淨、曬乾、裝箱,等待下一個船期送回家鄉。因此,哈林角墓園建有兩座白色的靈骨塔,用來作為遺骨送回故鄉的停放站。 不幸的是,1937年日本侵華、1949年中國共產黨革命,迫使運輸作業停止中斷,諸多遺骨只能存放公墓裡。結果13個合葬墓內,埋葬了多達900名華人遺骨,而當最後已無墓地可用,中華會館於1950年關閉了墓地。 今天走在這座墓園中,海面一逕吹來的冷風吹得我脊骨發寒,看著許多墓碑經過風吹雨打,字跡已經無法辨識墓主是誰?這種永眠異鄉,無人探祭的無奈和遺憾,也為「哈林角華人墳場」增添了一種淪落天涯海角的寂寥與悲凉。 ▲這塊墓園不大,因為一開始只想作為華人遺體落葉歸根的中轉站 ▲華人墓園講風水,左青龍右白虎、臨明堂面朝山,但為什麼有靈異傳聞? ▼後方兩座白色靈骨塔屋,就是入葬七年撿骨送回故鄉的臨時安置處 1897年,孫中山首次到加拿大維多利亞,寄宿於當地華人宣道會(域多利華人循道會)十來日,他曾與當地僑領低調會面,由於當時革命風氣未開,孫中山所獲不多。 但是!!! 在這一次的訪察期間,孫中山認識到洪門在海外華人社區的影響力,因此,1904年他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獲封為「洪棍」當家。 洪門原稱天地會,謠傳是鄭成功於康熙年間在台灣創立,這個祕密結社的地下組織,成員含括三教九流,政治立場以「反清復明」凝聚力量,其他方面則如同「兄弟會」之類互助團體。 洪門立基中國南方省份,隨著華人移民海外,洪門也散播到世界各地。 美洲洪門組織最早出現在檀香山,叫「三合堂」;1848年在舊金山成立了「洪門堂」,1879年向舊金山市政府註冊非牟利公益團體時,改名為「致公堂」;1863年在BC省淘金鎮唐番地(Barkerville)有了「洪順堂」,1882年也改稱「致公堂」。 「致公堂」是少數非以血緣或鄉緣作連繫的海外華人互助團体,主要是維繫鐵路工人與淘金礦工的謀生權益,為身處異國他鄉的華人有個安生立命的依靠,因而在美加兩地的組織迅速擴大,從鐵路沿線發展到南北美洲各大城市都有分堂。 1882到1922年間,僅僅是加拿大洪門約有60個分堂,會員多達2萬人,差不多是當時華僑人口的半數,而且許多僑領也是洪門會員。你說孫中山在海外倡導革命,要不要加入洪門? 事實上,孫中山加入洪門的後來10多年裡,在洪門明面暗地帮助下,多次避過清廷及其駐外使領館的緝捕,特別是當孫中山1911年再訪加拿大時,各地洪門致公堂紛紛響應為革命籌餉,最後加拿大給黃花崗起義的捐款,占全球各地華僑為其捐款的一半。 其實,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也加入了一個秘密組織「共濟會」(Freemasonry),最後還以最高層級的導師地位,被選為北美共濟總會會長。共濟會也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洪門組織最初以義興公司之名在美洲成立,義興會的英文就是「The Freemasons」,洪門後來在加州註冊成為非營利組織「致公堂」,名稱是「加州華人義興會」(California Chinese Free Masons)。還不明白的話,你再去看看致公總堂大門上的「角尺圓規」會徽。 1915年洪門又成立了「達權社」,是一專責保護華人公權的輔翼組織,總部就設在域多利華埠。不意外的是,英文名稱是Chinese Freemason Society。 今天的「致公堂」可以政黨身分參選並登國會大堂,在大陸有「中國致公黨」「中國洪門民治黨」,在台灣有「中華民族致公黨」「中國洪門致公黨」。 ▲全加拿大最窄的商街「番攤巷」就在域多利唐人街,入口僅容一人通過▼ ▼「番攤巷」內別有洞天,從前有賭場、煙館和妓院,現在有許多可愛小店 域多利唐人街最出名的打卡景點是—「番攤巷」(Fan Tan Alley) 。 番攤原名廣攤,是一種賭博遊戲,從前流行於兩廣一帶。「番攤巷」顧名思義,可以猜到是一條有賭場的隱蔽巷弄。直到現在,巷子裡還有中文顯示賭場的名字:新世界、生利/福利場等。 那麼,窄巷有多窄呢?大概一米半寬,兩邊入口只容一人通過,窄巷好處就是減緩警察進入查緝的速度。此外,巷內四五家賭場還有通往後巷的秘密通道,以便讓賭徒及時逃離。 怎麼建出這麼狹窄的營業場所呢? 原來維多利亞成為首府,地價前後漲逾千倍,華埠土地擴展有限,腦筋靈轉的華商就在地下與二樓之間,加建出從外面看不出差別的空區,以規避納稅。這種「逃稅閣樓」,門牌地址往往就是某某1/2號。 ▲看似一個正規店面,其實在二樓與地下之間另闢營業空間▼ ▼如果看到有1/2的門號,就表示有額外增加的逃稅閣樓 域多利唐人街在全盛時期約有三千人,這條長達70米長的「番攤巷」,包藏了賭場、鴉片館及妓院,還一度淪為走私人口的暗巷。 在加拿大1908年立法禁止鴉片之前,域多利華埠有十多家鴉片工廠,使得維多利亞儼然成為北美鴉片的加工和分銷中心。 為什麼如此猖獗呢?這就要問加拿大政府為何鼓勵鴉片貿易?原來加國每年鴉片稅收約有15萬,以致鴉片成為輸美大宗。 歷史真是弔詭,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大獲斬利後,西方列強也開始迫使軟弱的清朝割讓領土、簽定不平等條約。 據說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服食鴉片就像喝酒抽菸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否就是日不落帝國走向日落西山的肇端呢? 今天,歐美國家毒品氾濫成災,禁毒禁到一步步退讓,有些地方已經開放大麻合法化、可少量持有海洛因等毒品,將來會怎麼樣,誰知道? 域多利華埠的「番攤巷」,現在是一條有高級住宅、有藝術家工作室、有幾家個性小店的商街,已被加拿大旅遊局推薦為「全加最窄的一條街」。域多利唐人街也因為是北美極少數還保存19世紀樓宇風貌的唐人街,被加拿大政府認定為「歷史文化遺產」。 參觀巷子裡的小店時,我跟店主們聊了些話題,發現他們都是熱愛歷史文化的長者,希望藉著開店能保持「番攤巷」的生命力和活力。 ▲「番攤巷」曾有五家賭場,今天保留著新世界、生利/福利場的賭場招牌▼ ▲往日的賭場煙館,如今都已改為商店,店主們都是心繫中華文化的在地人▼ 「番攤巷」隔鄰的戲劇巷,當年有一華人大戲院(現已拆除),晚清時的康有為曾在此舉行北美保皇會成立儀式,孫中山也曾在此演講倡導革命及籌款。 你沒看錯,域多利唐人街有康有為親自成立的海外第一個保皇會! 話說戊戌變法失敗後,提倡憲法君主制的康有為,便於1899年跑到BC省府維多利亞避難。你知道吧?康有為是光緒皇帝的老師,據說身上帶著光緒皇帝的詔書,這份“衣帶詔”成為康有為此後十年從事政治的合法性憑據,也是海外愛國華僑擁戴康有為的理由。 “衣帶詔”是指藏在衣帶間傳遞的秘密詔書。通常是皇帝有難,向外求援的信息。清朝政府始終不承認有這回事,外界也有聲音抨擊康有為騙人。 不過,後世學者發現密詔確實存在,卻是光緒皇帝寫給軍機官員楊銳。楊銳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又是軍機大臣張之洞的重要親信之一,變法失敗後被處決殉難。 康有為應該是聽楊銳轉述內容記下了詔書,大意不外是變法遭到慈禧和保守派老臣的反對,光緒權位可能不保,期望變法同志們妥速籌商計策。換句話說,是光緒皇帝向維新派人士發出速謀勤王的信息。 然而沒有等到救兵,一心想要變革圖強的27歲光緒皇帝,後來被慈禧太后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並於1908年遭到毒死。至於光緒何以被毒死?是誰布的局?成了眾說紛紜的懸案。 (▼下圖右起康有為、光緒帝、梁啟超) 逃出京城的康有為,在域多利唐人街成立《保救大清皇帝會》,也稱保皇會,會長當然是康有為,副會長是梁啟超,他是康有為的學生。 保皇會曾於1899年11月6日,通過電報向慈禧太后祝壽,同時要求慈禧退位,並恢復光緒皇帝的權力,結果想也可知。 保皇會也曾籌謀一場軍事行動,計畫解放光緒,行動最後失敗收場。 變法不成,光緒慘死,保皇會也在中國改朝換代的演變中,參與發揮它在國內國外的影響力,他在海外五大洲成立200多個分會,以1903年在域多利華埠成立第一個婦女分會,標記了女權主義的抬頭與政治運動的開端。 在時代潮流的推進之下,保皇會改名帝國憲政會,逐漸轉型成立經商公司,以發展其跨國業務,並於1905年在域多利華埠建造了一棟總部大樓,這棟建築至今仍然存在,醒目可見白色山牆上畫著大清的黃龍旗。 順便一提,保皇大樓旁邊的頂樓有一座譚公廟,自1876年開光至今有上百年頭,是全加拿大最早的一座華人廟宇,現在由1905年成立的客家協會顏和社管理。 坦白說,看到這些歷史遺跡時,我覺得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故事,而是對應現實成為可以感應觸及的部分具體生活。 ▲中間白色大樓即為保皇會總部的保皇大樓,右邊樓頂有「譚公廟」 ▼改建為修車廠之前,原為華人戲院,康有為、孫中山都曾在此演講 不知是否革命底氣太盛,加拿大域多利唐人街發生過一樁海外罕見的政治刺殺事件。 1918年9月1日,先前擔任國民政府眾議院院長,後來投效袁世凱北洋政府的湯化龍,來到維多利亞訪問,由中國領事及僑領等人陪同在「番攤巷」附近午饍,餐後正要巡視華埠,忽然遭人趨前舉槍擊斃,行兇者隨即遭圍捕時吞槍自殺。 原來行刺者王昌,是一名廣東香山籍理髮師,他也是一名同盟會會員,生前經營一間理髮店,常在店裡宣傳革命並勸人剪辮子。事件發生後,孫中山遣人來加,將王昌移葬黃花崗。 總結來說,域多利唐人街從始創時期(1858-1870)走過全盛時期(1880-1910),進入被溫哥華興起取代的衰落時期(1920-1970),直到差點拆除卻鹹魚翻身的復興時期(1980年代),這一段失根到紮根的歷程,見證了太多人世變化滄桑,英國伊莉莎白女王於1983年3月訪問維多利亞期間,還特地去參觀了這個比加拿大獨立建國更早發展的老華埠。 今天所見的域多利唐人街,是維多利亞市府極力爭取加國最早進行全面性重修的唐人街,持續了七年整修的成果,除了是國家級的重點歷史遺址,也是華人尋根與遊客必訪之地。 ☆ 延伸閱讀→《怎能不看的溫哥華唐人街?》▲域多利唐人街今天煥然一新,小地方如路燈牌字等細節仍保有中華文化元素▼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