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16 10:10:11瀏覽8527|回應5|推薦71 | |
▲上為紐約曼哈頓的高架公園▼下為雲林北港的空中廊道 所謂「高空公園」(Elevated Park / Sky Park),意指高於街道地面的公園,例如屋頂公園。也有利用廢棄的高架鐵路、高架橋或其他高架元素改造的公園,稱為「高架公園」或「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 我在前文介紹了韓國首爾路7017,也算是「高架公園」,但它是由車輛通行的高架橋改造而成,紐約高架公園則是由火車行走的高架鐵道改造而成,稱之為「空中鐵道公園」最是貼切。 有紀錄可追溯的最早的高架公園,是1993年在法國巴黎開幕的The Coulée verte。這條綠色植物長廊給了美國紐約市改造廢棄鐵道的靈感,於2009年推出了曼哈頓The High Line。 你知道台灣也有類似概念的公園嗎?靈感來自紐約的高架公園,我們就不妨先來看看紐約空中鐵道公園究竟有什麼特別? ▲紐約高架公園的路線圖 ▼ 衛星圖上的紅圈,是路線首尾兩端旁邊的會議中心和美術館,深紅線是高架路線,黃圈是VESSEL所在,側旁是哈德遜河 ▼紐約市的主要會議中心–賈維茨會議中心,街對面就是高架公園入口 全長2.33公里的紐約高架公園,靠近哈德遜河,橫跨三個街區,從頭走到尾大約需要30分鐘,但那是馬不停蹄的走法。我就花了3個多小時才逛完,一路東張西望,三不五時坐下耍廢,幾次駐足看路邊裝置藝術,還在水道玩了好一陣子。 講到玩耍,高架公園的規定還蠻多呢,不准騎腳踏車、不准玩滑板滑輪、不准遛狗(導盲犬例外),也不准抽菸喝酒,如果拍照攝影屬於商業營利性質,必須先提出申請,超過20人在此聚會活動,也要預先獲得允許。 規矩這麼多是有原因的。就是會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在公共場所為所欲為,妨礙別人共享的權利,而且就算有規定,還會有人不遵守,更不用說沒有規定會怎樣大亂。 紐約是國際都會,僅僅是2018年的遊客就有2.53億人次,高架公園的遊客也有九百萬人次,如果不設限管理,如何保持優美的環境接受遊客造訪?高架公園也有巡邏警察執法取締開罰單。 ▲ 西34街的入口,公園開放時間從7am到天黑▼這個入口有輪椅坡道 ▼入口坡道上來後,可以看到地面留有鐵軌,旁側有鐵路橋架和枕木座椅 位於曼哈頓西區的高架公園有14個入口,包含以電梯、樓梯和輪椅坡道進入,頭尾兩端入口的旁邊是賈維茨會議中心(Jacob K.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我從賈維茨會議中心(西34街)的入口上去,因為迫不及待要看哈德遜廣場上的VESSEL(上面衛星圖的黃圈處)。 VESSEL是一座形似巨型蜂巢的建築物,從2017年施工到2019年開放,一直是外界注目的焦點,它的名字也一直沒有確定,VESSEL只是暫定的名稱,而且嚴格說起來,它只是哈德遜城市廣場畸零地上的一個藝術裝置。 ▲這就是哈德遜廣場上還沒有訂名的VESSEL▼ 容我多介紹幾句哈德遜廣場(Hudson Yards),因為它是一個住商娛樂混用的巨型都市計劃案,有人稱之為一個建築奇觀的「市中市」。 廣場上的摩天大樓個個由名家設計,造型奇特奪睛,玻璃外觀在陽光反射下,彷彿是天際線的蜃樓叢林。預計將有16棟高樓大廈在2024年全部落成。 唯一低矮的建築也不簡單,是屋頂頂蓋可以滑動伸縮的The Shed藝術中心(下圖白色屋頂的建築),被稱為史上最不可能的「黑科技」建築。 介紹這些只是前菜,算是參觀高架公園的"額外福利",後面還有好多! 哈德遜廣場的開發宗旨,是利用紐約大都會運輸署所擁有的部分「西城調車場」,在土地有限的市區,建蓋更多可供使用的空間。 西城調車場(West Side Yard)佔地26.17英畝(10.59公頃),原本是用來停放長島鐵路公司營運的通勤鐵路火車,場地上有存儲軌道、維修廠房、一個十二車廂長的平台用於清潔火車。 場地的南端正好有昔日高架貨運支線經過,因此今日在這條高架公園的走道上,可以俯瞰西城調車場上數條儲車軌、維修軌和儲放列車,跟後方哈德遜廣場上的現代建築,形成一個反差的對比。(下圖) VESSEL的設計靈感源自印度階梯井,底部面積小於頂部面積,所以頂部直徑長達46米,底部佔地寬度卻僅為15米。其鍍銅的外表,複雜的鋼結構框架,打造出十足的科幻感。最奇妙的是VESSEL結構表面可以看到風的壓力,壓力負載越大所呈現的顏色越紅。 這座有16層樓高,包含154個相互連接的樓梯、2500級獨立台階和80個觀景台的建築物,一次可容納大約700名遊客攀上。 當日我並沒有上去參觀,一來要事先預約,現場則是大排長龍;其次是爬上爬下全程大約1.6公里,沒有電梯也沒有座椅;三是遊客拍下內部的照片,版權屬於VESSEL團隊所有。 什麼?內部照片版權屬於創作者所有?這條規定引起困擾爭議,現在怎樣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開放一年之間,接連發生三起遊客在VESSEL跳樓自殺事件,加上新冠疫情爆發,觀光人潮遽減,VESSEL團隊於2021年1月宣布無限期停止對外開放。 【更新】哈德遜廣場發言人5/26宣布,Vessel於5/28重新開放,但必須兩人以上同行才可上去遊覽,現場駐守的工作人員也將加倍,並提高票價以支付更多的人力需求。 ▲內部照片屬於vessel所有,還好可以透視內部大概▼顏色反應風的壓力 紐約高架公園的前身是紐約中央鐵路西區支線,用於運輸肉品、牛奶還有工廠原物料等貨物,所以是一條貨運鐵路。 由於貨運列車和街道之間發生無數次交通事故,還得有勞專人騎馬在火車前揮旗開道(下圖),於是架設高架鐵道避開人車,自1934年起把工廠和倉庫的貨品,直接從空中運送到紐約市中心。 可是隨著公路建設發展和卡車運輸成本降低,鐵路貨運不敵競爭,使用率持續減少,結果1960年開始逐段廢棄。 最後一列火車在1980年通過後,這條高架線就被完全廢棄了,各種野生植物在軌道路線上狂野蔓生了20年,意外成為充滿野外情調的自然美景。 ▼高架鐵路被棄置20年之後,雜草蔓生,成為野生植物的天堂 ▲哈德遜河旁的港區工廠貨品,從前由中央鐵路西區支線運送到市中心▼ ▼隨著公路建設發展和卡車運輸成本降低,鐵路不敵競爭,鐵道也被廢棄 擁有土地的業主原本打算拆除高架鐵道,在地居民卻極力反對,並組織非營利的「高架之友」民團爭取保留,促請市府改造鐵道成為再利用的公共空間,期與社區、街道以及城市融為一體。 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2006年開始分成三個階段進行改造開放。 高五至九米、寬九至十八米的紐約高架橋,整個改造成本超過1.75億美元,每年營運和維護要一百萬美元,由於高架公園是免費參觀,所以除了政府補助,90%需要對外籌募基金和民眾的支持捐款。 或許有些人會問,這麼做值得嗎?拆除了另做他用,會不會更好? ▲▼這些都是把鐵路軌道舊有材料再利用 事實上,自從高架公園建成開放以來,每年的遊客超過百萬人,2019年甚至達到9百萬人,使得原本在20世紀普遍處於貧困狀態的曼哈頓西區,出現諸多新建案,增加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創造了2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高架公園的成功模式,也啟發其他城市將過時的基礎設施,重新開發為公共空間,帶動景點旅遊的熱潮,興盛該地區的機能生活。 如今芝加哥、波士頓、亞特蘭大、達拉斯等都有了高架公園,尤以芝加哥的606公園創下全美高架綠道工程第一長的紀錄。 ▲▼高架公園刺激周邊地區的開發,帶來許多經濟效益 ▲▼曼哈頓西區原是藍領聚居的工業區,如今不斷增建脫離貧困舊貌 再從非金錢衡量的價值來說,今天紐約人和遊客在經歷城市汲汲營營的步調之後,可以到河濱的高架公園散步放空,調整情緒,儲備再出發的動力。 基於上述的設想理念,激發公園景觀的設計概念,各種相關元素都被精心開發配置。 譬如高架公園的小徑,是連接園區引導遊客的主軸,配合區域主題呈現不同材質的地面,而且有些地段在鐵路軌道上,有些卻在軌道之外,隨著軌道的痕跡時有時無,小徑蜿蜒曲折之間還有高低起伏,使得直線的鐵道產生趣味變化。 鐵道的枕木也物盡其用,有些被用來做為日光浴的座椅,有些被用來做為路旁的裝飾,其實都是鼓勵遊人漫步其間休憩片刻,並在環顧四周時能追憶其歷史意義。 ▲可移動的滑輪枕木椅 ▼鐵道小徑旁的固定枕木椅 ▲水道可讓遊客踩水泡腳,然後到枕木長椅上曬太陽▼ ▲雖然是高架鐵道,仍然可以改造出許多有趣的變化▼ 簡要來說,高架公園是由蜿蜒通道、植物園圃、藝術廣場三個部分組成。 今天的人行道就是從前的鐵道,有出口的地方會稍微拓寬,然而「綠色廊道」主要角色是小徑兩旁的植物生態,有210種植物被栽種在45釐米深的土壤中,從潮濕的高沼植物到乾燥的草原植被,還有許多灌木喬木。 為了養護這些不同種類的植物,公園裝置了手動和自動灌溉系統,有些植床下面甚至裝上加熱設備,以免被冬季寒冽的氣溫凍死。 這樣一個露天植物園,大費周章所為何來? 住在人口稠密大城市的讀者一定了解,在寸土寸金的生活空間裡,綠地何其稀少且重要!既是公園又怎能沒有盎然綠意? 高架公園就像在空中造陸,還要造出跟地面一樣的自然環境。植物便是最能體現自然生機的起步,隨之而來的會有蟲有鳥、有蟬有螢火蟲..... ▲這樣的植物園也別有一番情趣吧▼ ▲高架鐵道穿過了高樓大廈,也為高樓大廈創造了空中庭院▼ 此外,公園沿路展示各種藝術作品,是全球藝術家輪流展示創作的公開場所,尤其是透過幾處特色建築,譬如SPUR這一段,也就是從西街30號到第10大道的上方,有劇場、花園、林地、活動平台,為舉辦藝術和文化活動提供了展演基地,人們也可以在這裡眺望並沉浸於周圍開闊的城市景觀。 ▲高架公園有一階梯區塊,可以透過玻璃窗看下方車道川流不息 ▲高架公園穿過建築物下方的過道,也能作為陳列展示的場所
▼高架公園最後一個階段的SPUR設計(照片取自網路) 對於一路風景,我興致勃勃觀賞,但是看到高架小徑穿梭在密集建築物的三樓之間,好奇有些住戶陽台咫尺可及,老美沒有裝上防盜鐵窗的習慣,閒雜遊人在陽台前走來走去,不曉得裡面的人家怎麼靜心生活?縱然依賴中央空調系統,難道從不需要拉開窗簾看看陽光? 可也因為在高架貼近許多奇特建築,譬如西28街520號的公寓大樓,它是由世界著名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的豪宅,還有Jeanne Gang在10街40號設計的Solar Cave塔樓,Jean Nouvel在11街100號設計的切爾西努維爾公寓,從高處看到的景象跟地面看到的大有不同。 還有,切爾西(Chelsea)原本是經濟嚴峻的工業區,現已成為世界上畫廊集中度最高的藝術中心,難怪這一帶建築風格突出,成為高架公園欣賞非凡景觀的優勢。 這也是我在前面說,參觀高架公園的"額外福利”,就是能免費近距離欣賞建築大師們的作品。 ▲建築名師Zaha Hadid設計的豪華公寓,竟然就在高架公園旁▼ ▲建築師Neil M. Denari設計的酷住宅HL23也在高架旁 ▲高架小徑彷彿穿過一片爭奇鬥異的建築叢林▼ 紐約高架公園可謂當代景觀建築的標誌,有報導說它激發了日本仿效,東京計畫以十年時間,將通過銀座路段的東京高速道路(KK線)高架橋改造為空中花園。 除了日本,鹿特丹、香港、新加坡、耶路撒冷的城市規劃人員,都曾去參觀並參考了紐約高架公園的改造理念,如今鹿特丹也有了Luchtsingel 高架公園。 相信未來各國躍躍欲試,高空公園或高架公園將會越來越多。 ▲紐約高架公園尾端出口 ▼出口旁邊就是惠特尼美術館 台灣台中舊鐵道巧妙變身,號稱台灣唯一鐵道空中花園,這是2020年12月的事,但早在2015年完工的雲林北港空中廊道(下圖),在我看來已然導入類似線性綠帶空間的概念。 至今我還記得乍看北港空中廊道的震撼! 不敢相信在傳統鄉下的一隅,周圍都是稻田老屋,竟有如此前衛現代的公共建築。那份視覺的衝擊,看現場比看照片更能感受。 北港的台糖鐵道與復興鐵橋,是台灣早年為了蔗糖業的經濟發展所興建,貨運之外還肩負載運乘客的交通任務,後來隨著產業轉型而逐漸凋零,尤其在一場洪水將鐵橋沖斷後,更是不復當年榮景而遭廢棄。 後來在縣府圖思活化之下,台灣建築師廖偉立以參賽得獎作品,仿效紐約市High Line,打造出南台灣最大的空中藝術廊道,以「文化鐵橋」、「天空之橋」及「女兒橋」三橋型式連貫一體,賦予舊鐵道新生命。 「文化鐵橋」的前身,是從前台灣最長的台糖小火車鐵橋—「北港復興鐵橋」,興建於1909年,總長878公尺,位於雲林北港鎮與嘉義新港鄉的交界北港溪上,屬於北港線糖業鐵路的一段,2008年被洪水沖斷,至今孤立一側,登錄為歷史建築。 ▲從前的台糖小火車鐵道,跨越北港溪運送蔗糖和乘客 ▲跨越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在一場大洪水中被沖斷橋樑,遺跡仍然可見 鐵橋旁邊是單跨距有113公尺長的「女兒橋」,就是這座橋讓我怔望良久... 有人形容女兒橋像諾亞方舟停在北港溪上,也有說它像一條在水上翻滾的銀龍,但我覺得流線的鋼構更像是科幻片的太空站,還讓我想起電影《異形》(Alien)。 坦白說,女兒橋與周邊田野景觀並不搭調,卻也因為強烈的對比,突顯女兒橋喻意轉承新與舊的時代精神。 ▼對岸就是廣闊的田野風光,造型前衛的女兒橋在這片風景裡相當搶眼 ▼女兒橋橋面上還有透明孔蓋,可以俯瞰橋下潺潺水流 連接地面和鐵橋之間的「天空之橋」,是一個漸次升高的架橋。 以清水模及鋼筋為素材所打造的漸高坡道,在上下北港溪堤防道路的橋面上,做出一個盒形空間和延伸平台,可以在此眺望北港溪兩岸景色,也能將兩座比鄰的鐵橋盡收眼底。 這樣的設計不僅變化了直一通道的單調,也增加了一個現代美學的觀景台。 ▲北港糖鐵驛站的遺跡 ▼可見地面的鐵路軌道只保留到上橋之前 ▲這一段橋面雖有植物,可惜綠意不足,仍可隱隱看出綠色廊道的概念 ▲轉進堤防的設計,以清水模打造了一個盒形空間和觀景台▼ ▼觀景台上可以看到北港溪兩岸風光,以及新舊兩鐵橋並立 可惜的是,天空之橋只有在地面保留了鐵路軌道痕跡,空中廊道的綠意也嫌不足,然而還是看得出再利用的概念涵義。 空中鐵道公園出現在台灣六都不稀奇,但2015年就出現在雲林縣北港鎮,雖然規模不能跟紐約High Line相比,但我仍為台灣小鎮有這樣的成績而感動。 大家有機會去雲林北港時,記得要去看一眼這麼有意思的地方啊。 順便告訴喜歡拍照的朋友,北港堤防種植上百棵台灣欒樹,形成長約1公里的「欒樹大道」,今秋賞花的秘境就是它啦! ▼北港溪旁的田野,何嘗不是一個賞心悅目的景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