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31 12:21:19瀏覽4334|回應4|推薦50 | |
美國有四大天主教聖徒遺物教堂,他們是俄亥俄州的瑪麗亞斯坦因教堂(Maria Stein Shrine of the Holy Relics Chapel)、肯德基州的聖馬丁都爾教堂(St. Martin of Tours Church)、賓夕法尼亞州的聖安東尼教堂(St. Anthonys Chapel)、伊利諾伊州的聖若望教堂(St. John Cantius Church)。 在基督宗教裡,聖徒(或稱聖人)是指因其生前德行和奇蹟表明蒙神恩寵,經由認證的程序,而被該宗派認可具有尊榮地位的人物。為免與一般所知的聖人稱呼混淆,本文概稱聖徒。 所謂「聖徒遺物」的定義是:(1)聖徒身體的一部分(一等遺物);(2)聖徒使用的物品,如念珠(二等遺物)(3)觸及第一級或第二級遺物的物體(三等遺物)。 這四座教堂裡的賓州聖安東尼教堂,擁有將近五千件聖徒遺物,數量之多僅次於梵諦岡,可以說是世界第二、美國第一;俄州瑪麗亞斯坦因教堂的聖徒遺物數量排名美國第二;賓州聖若望教堂則是以保存傳統的羅馬彌撒儀式和神聖音樂而聞名。 但這篇要介紹的是–肯德基州的聖馬丁都爾教堂,因為教堂的歷史背景具有特殊意義,而且兩位「聖徒遺骸」觸手可及,穿戴整齊的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在其他教堂相當少見。 ▼別的聖徒我不一定認識,但這位「小花」聖女小德蘭(Saint Thérèse of Lisieux)十分有名,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ia)就是以她為典範,在印度為愛滋病、痲瘋、結核病患者提供慈善服務,直至自己病歿 天主教對聖徒與聖物的崇拜,據說來自聖經中有許多例子,例如當死人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就復活了(列王紀下13:21);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惡鬼也出去了。(使徒行傳19:11/12)。 因此根據《天主教會教義問答828》的解釋,教會冊封實踐了英勇美德和忠於上帝恩典的信徒,以期其他信徒從這些“模範和代禱者”的聖徒身上見證聖靈的力量。 在此聲明本人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在替天主教傳教,只是提出言有所本而非自己杜撰。介紹這些基本來由,也只是讓讀者認識何謂聖徒遺物教堂,不是所有天主教教堂都有聖徒遺物。 聖馬丁都爾教堂位於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路易斯維爾是肯德基州最大城市,它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名字命名,這樣一講你應該知道是哪國歐洲人先來占地了吧? 可出乎意料的是,聖馬丁都爾教堂是由德國人捐獻蓋起的。 原來羅馬天主教會轄下的肯州聖博尼法斯教區有一個蓬勃發展的德國移民社區,為了向這些信徒提供服務,主教就建立了一個新教區,並以紀念聖馬丁都爾命名1853年落成的新教堂。誰是「都爾的聖馬丁」?請點閱維基百科介紹。 ▲教堂建在一個斜坡上 ▼旁邊是天主教教會學校和學生宿舍 你可能難以想像,同樣是歐洲白人的德國移民,被當時在地居民視為“外國人”而遭到排斥,並且受到本土政黨指控懷有顛覆陰謀的謠言影響,在1855年8月6日的「選舉日」這一天,一群激進的新教暴徒襲擊了德國和愛爾蘭天主教社區,造成多人傷亡,大量私人住宅和商家店舖或被放火燒毀,或遭到搶劫破壞,史稱「血腥星期一/Bloody Monday」。 據新聞後續報導,此一暴亂過後,導致超過上萬名天主教移民打包離去,人口的流失不僅使得路易斯維爾市蒙上惡名,也使得此一城市的發展實力大為減弱,市面呈現一片空蕩衰敗。 不過,十年之後,路易斯維爾市選出了第一位德裔市長。今天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也是德國移民後裔。 「血腥星期一」事件的爆發有諸多因素,主要還是牽涉到種族、宗教和政治的紛爭,這三件事也是人類社會最容易引起對立開戰的根源。你說從過去到現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這些問題? 當時謠言傳說聖馬丁都爾教堂藏有造反武器,雖然在主教和市長力保之下沒有毀於一旦,然而教會成員逐漸減少,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70年代末期,更因為反德情緒高漲,德裔移民紛紛遷往郊外,市內教區成員竟只剩下120人,星期日彌撒也只有30人左右參加,甚至曾有只收到4美元捐獻。 直到1977年之後,天主教移民開始被新教立國的地區接受,聖馬丁都爾教堂的牧師積極復興,包括組織聖樂合唱團、修復教堂和設備,並將教堂開放給信徒24小時敬拜。 每個人遭遇困難、心生軟弱的時刻不同,教堂隨時敞開大門給予安慰鼓勵的這一決策非常難得。 今天的聖馬丁都爾教堂,成員超過1800人,雖然整座教堂的規模並不雄偉華麗,卻有一種讓人感覺親近的力量。在這樣的氛圍當中,當凝視聖徒遺骸能也平靜無懼。 坐在教堂一角的長木椅上,看著光線從德國製造運來的原版花窗玻璃瀉下,每一片晶瑩剔透的聖經故事、聖徒人像、燦爛花飾,它們映出的不僅是宗教藝術,而且有自己的歷史命運。花窗玻璃晉身為宗教服務,卻曾受到宗教改革抵制。 ▲▼這些花窗玻璃都從德國製造運來,蘊藏德國移民的感情 聖馬丁都爾教堂的兩具聖徒遺骸,公然放置在前方中央祭壇兩旁的玻璃櫃中,他和她頭戴冠冕、身著長袍,仿佛沉睡了百年歲月,彈指間留下不朽。 這兩具遺骸一位是百夫長馬格諾斯(Magnus),一位是處女博諾薩(Bonosa),都是在公元三世紀時殉難於羅馬。當時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原名狄奧克萊斯/Diocles),在其統治後期成為嚴酷迫害基督徒的君主。 我特別查閱了戴克里先的背景,他的父母都是奴隸,他投身軍旅從最基層爬起,憑著戰功慢慢積累實力和威望。到了晚年選擇退位種菜,成為第一位自願退位的羅馬皇帝。這樣的人為什麼會迫害基督徒呢? 這個謎團留給有心探究的讀者去找答案。但是可能有些讀者會感到疑惑,怎麼基督徒受到迫害,卻成了天主教聖徒?我只能提醒大家—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都信奉基督,甚至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都同出一源。箇中差異,還是請讀者逕自查閱相關資訊。 聖馬丁都爾教堂的兩位殉教聖徒的遺體本來埋在義大利Pontian的地下墓穴,直到1700年墓穴被拆除,遺骸就被送到羅馬附近阿納尼修女修道院,受到兩個世紀的敬拜之後,修道院被義大利政府佔領沒收,修女們被迫離開,聖徒遺骸也被勒令移出。 聖馬丁都爾教堂的神父得知後提出請求守護,在教皇利奧十三世的許可下,遺骸被精心包裝並運往新大陸,於1901年12月31日抵達路易斯維爾的海關辦公室,於1902年2月日10被安置在教堂祭壇旁邊的玻璃聖物櫃裡。 聖馬格諾斯(男)在左邊,聖博諾薩(女)在右邊。(下圖紅圈處) ▼放置「聖徒遺骸」的右側,玻璃櫃在左側前方 ▲▼聖博諾薩(女)的遺骸非常完整 ▲放置「聖徒遺骸」的左側,玻璃櫃在右側前方 ▲▼聖馬格諾斯(男)的下顎骨遺失 ▼中央的祭壇,那個十字架也是德國製造運來的 路易斯維爾大學考古學家在2012年對遺骸進行了鑑定檢驗,首先確實了兩具遺骸的年代,其次發現聖博諾薩是一位年約24歲左右的100%白種婦女(高加索人),高約153公分,是名右撇子;骨頭比較不齊全的聖馬格諾斯,則是一位40多歲的男性,高加索人混合了地中海和非洲血統。 聖馬丁都爾教堂有名的不是這兩具聖徒遺骸,而是它的電動壓氣式管風琴,這座管風琴是美國第一批得到發明專利權的樂器,教堂於1894年買進,今天賣琴的底特律Farrand&Votey公司已經不在,這座劃時代的樂器還在教堂內提供服務。 離去之前,我在捐獻箱旁取出信封,填上指名給兒童的贊助,然後把錢放進信封投入箱內,這是我對所有宗教幫助弱勢的尊敬心意。聖馬丁都爾教堂名下分設兩個慈善中心,一是幫助窮人,一是幫助孕婦和兒童。 ★ 聖馬丁都爾教堂 / St. Martin of Tours Catholic Church 地址:639 S Shelby St, Louisville, KY 40202 官網:http://www.stmartinoftourschurch.org/ ▲▼這座教堂擁有美國第一批電動壓氣式管風琴 “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