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年1月7日博城圖書會《中國脊梁》讀後感
2023/01/15 08:44:41瀏覽557|回應0|推薦25

2023年1月7日博城讀書會《中國脊梁》讀後感

該書作者王立群,主版社:大衆出版社,出版日期: 不詳

董汝瑰

 作者王立群13、4歲时,半夜拉磚只為了替學校賺錢以換取讀書的機會,太不可思議了!苦學出身的他,引用古書,寫出十位中國史上的名人列傳,能啟針砭时事人心之效,十分中懇,將前人複雜的政治因素分析得十分透徹,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鄭國地處平坦的中原,常被春秋時期的霸主欺負。子產上台後改革經濟提高國力,對外侮以強硬態度据理力爭,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及主權。這就是當前中國外交官對外國的要求所持不亢不卑的態度,應是許多領導人的借鏡。

 作者對曹操殺華佗的看法是曹即不尊重華佗這個人,也不重視他的才,他重視的只是自己的權利和面子,這是許多當權者的通病。

 王安石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執拗实行變法,改善了宋神宗時代的經濟,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神,令人敬佩。但吃了人不和的虧,有太多的阻力,最終失敗。蘇軾曾積極反對新法,主張小修小補,因此與王形成對立。但多年後,王安石辭官返鄉,當蘇軾從黃州被貶汝州時,途經金陵,拜訪了下野的王安石,王在渡口相迎,二人一笑泯恩仇,結伴遊山,談禪説佛,留下詩文,成為千古佳話。二人皆有才華,但都因缺了人和而造成了仕途中的坎坷。

 岳飛也是吃了人和的虧,因遷都之爭而與宋高宗造成君臣不合,又有秦檜奸臣的陷害,他雖有抗金的能力,卻含冤被害!南宋最終亡於蒙古金兵,改朝元。

 書中提到的多為武將,也有政治家、外交家及、医者,可惜在中國眾多的哲學、思想、教育家中,本書只講到孟子一人,没有講到影響中國人思想頗深的至聖先師孔子、老莊、墨子,及影響中華精神文化的許多哲人、詩人,例如蘇軾在苦難挫折中磨練出的豁達哲思。在中華文明中的偉人甚多,本書只涵蓋了極少數。

羅正瑜

 12月读的书《中国脊梁》是王立群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讲座文字整理稿。书中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10位可作为不屈不挠的精神代表的人物。

 关于中国脊梁,作者引用了鲁迅先生的看法:“…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文中第一位人物孟子,也写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者所选择的10位人物,都符合以上对中国脊梁的描述,这些人物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对大众来说也耳熟能详。唯一我不太熟悉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原来是他打开了丝绸之路。另外对岳飞的故事文中也有更详尽的介绍,有些细节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掩卷沉思,如果让我选择其他古代历史人物来作为中国脊梁,我还会选司马迁,李时珍,苏东坡,戚继光,袁崇焕,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等,甚至唐玄奘。有趣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均未入选,虽然他们的功绩在正史上都有详细记载,然而在人民的心中,恐怕最高统治者从来不能被解读成民族的代表和脊梁。

 比较遗憾的是所有历史上的中国脊梁的代表人物都是男性,没有一位是女性。这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帝王封建制度和重男轻女是分不开的。绝大部分女人不能由科考入仕或上战场保家卫国,也不能治国平天下,甚至不能抛头露面做生意。唯一的一些例外,比如武则天,花木兰,梁红玉,文成公主,黄道婆,王昭君等等,大部分都是民间故事里的内容比正史要多。而民国以后,解除了社会制度的束缚,很明显有更多女性活跃在各行各业,并成为风云人物。料想如果让王先生再写一部民国以后的中国脊梁,有些席位就应该是女性的了,比如秋瑾,宋氏三姐妹,林巧稚,陈香梅,赵一曼,张海迪,郎平,屠呦呦等等。

鄧家齊

 在北京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裡開講《史記》和《宋史》系列講座的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把他在講壇裡的部分精華,濃縮到我們這個月所讀的《中國脊梁》一書中。

 開篇第一章,王教授引用魯迅的話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隨後,他簡要介紹了墨翟、大禹、孔子、夸父、精衛、孟子、龔遂、子文、竇卞、鄭板橋、西門豹、青文勝、李離、腹䵍、商鞅、譚嗣同、弦高、子產、申包胥、文天祥等眾多的歷史人物。在其後的各章中,又分別專章介紹了孟子、屈原、蘇武、衛青與霍去病、李廣、華佗、王安石、岳飛等人物。

 在閱讀之初,我曾經主觀的認為,王立群教授的這本書,無非是一本普及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通俗讀物,書中的人物大都已經耳熟能詳,因而這本書不會給我帶來更多的新知。但細讀下來,卻發現經過王教授的精耕細耘,內容頗具新意,讀過之後,獲益匪淺。

 該書把孟子譽為中華民族的人格製造者。作者通過《孟子》中的心性學說,仁政思想和主張強勢人格精神的闡述,歸結到「每一個人、每一部書、每一個企業、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它的靈魂,就是它的道」,並且說:「願我們都能用道來化育內心,強健脊梁,做一個真正強勢的人」。

 通過書中《蘇武》、《張騫》、《衛青與霍去病》、《李廣》幾章,把我以前對《史記》中的這些人物浮光片羽的印象,匯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知道了蘇武、張騫出使西域的前因後果以及他們的艱難過程,也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漢武帝所任命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知名將領在討伐匈奴戰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業。

 對岳飛風波亭「莫須有」的冤案,過去我一直只知道是宋高宗為了保持帝位這一己私利,指使秦檜等人加害岳飛。通過《中國脊梁》一書,我才了解到岳飛冤案的關鍵因素來自被岳飛打得狼狽不堪的金朝,是金朝在南宋求和的談判過程中,堅持要誅殺岳飛。伴隨著風波亭冤獄而產生的「紹興和議」,僅僅換來南宋政權20年的和平,卻使宋朝永遠失去了在關中地區的軍馬場。宋高宗自毀長城,最終導致南宋的徹底滅亡。

吳怡芳

 好久未讀到一本令我深思又感動的書了。「中國脊梁-王立群解讀華夏歷史人物」是一本我原先沒有興趣去讀的書,因為裡面提到的一些歷史人物全是從小耳熟能詳的,正因為他們太出名了,反而使我從未想去深入了解他們每個人生存的年代、背景、和他們為何會成為中囯歷代以來最令人敬佩的人物!因為王立群教授的解讀,才讓我對孟子、屈原、蘇武、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華陀、王安石和岳飛等人的事蹟有了較深入的了解!

 

 或許是自己年歲大了,經驗過的和見識過的世事多些了,現在對這些從小由教科書和故事書中讀到的人物的生平有了更立體的和深刻的「同情」、「了解」和「感慨」。比如年輕時對「日月如梭」或「度日如年」這些成語根本無法真正體會,現在看到蘇武、張騫、王安石他們的經歷,那種年年月月能守着內心的堅持,其精神真正令人驚嘆。而讀到老將李廣、神醫華陀,武神岳飛父子的悲壯結局,又是驚心動魄,令人義憤填膺,甚至千年之後仍為之下淚!

 

 作者王立群將他在「百家講壇」講過的文章集成此書,以歷史學者的立場補充了許多我們以前不知道的各人各朝代的內幕及秘辛,真是令人驚訝之餘又獲益良多!也糾正了我以前的許多浮淺認知,比如對王安石的看法,現在知道一國之變法確實行之不易。

 

 書中令我感動的還有一個小故事,就是反對新法的過激作法而因烏台案下獄差點問斬的蘇軾,他被下放後路過,就去拜訪曾大力主張釋放他,但已罷相的王安石,兩人把酒論詩。由這種有大能力的文人才子彼此相知相惜的例子,可看出兩人胸襟之濶!

 

 而岳飛父子最後的百辭莫辯,含冤風波亭真是令天人同泣!當年去西湖旁參拜岳王廟,聽先生談起他小時多次隨父母去杭州,如何被教導唾棄秦檜的故事,所謂「遺臭萬年」之義莫過於此。若依王教授的解讀,那主張議和的皇帝宋高宗不也應該同跪於岳飛父子墳前嗎?

 

 讀完此書感慨不已,這些已逝的民族英魂在天之靈可真知道後世國人對他們是如何的敬仰嗎?

王素

 魯迅因為看到一九三幾年代,當時社會人民,瀰漫著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蕩然無存的現象,故他提出來"有並不失掉自信心的中國人",就是這些人構成了中國的脊梁.

 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人物,有孟子,大禹,張騫,衞青,霍去病,李廣,屈原,蘇武,華佗,岳飛,文天祥,王安石等等。作者王立群,引經據典,對於當時這些人物的歷史背景,處境有較翔實的記載,使他們留名青史,被後世禮贊不絕,正是他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成就中國的脊梁!

 作者認為我們自古有
(一)埋頭苦幹的人-理想高,不慕虛榮,如主張兼愛非攻等十大主張的墨子。
(二)拚命硬幹之人-勇往直前,如大禹治水不畏艱難。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如孔子:不屈不撓,執著拼搏。也有精衞填海等人。
(三)為民請命之人-如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為民請命。
(四)捨身求法的人-如李离為法自刎,商鞅為法遭報復而死,譚嗣同為法寧死不逃亡。
也有解救國家危亡的愛國商人弦高,申包胥靠著忠心與毅力,使楚國復國。文天祥為國抗戰到底,一篇「正氣歌」,更是千古絕唱!

 近三、四十年,中國不論在天上,陸地和海底,有目共睹,都有驚人的發展和建設。達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高點。是在抗戰時期,有清華梅貽琦校長領導下的西南聯大,集胡適之,梁思成,華羅庚,吳大猶,葉啟孫,陳寅恪,聞一多,趙忠堯,沈從文等等大師級人物,在極艱辛困難的環境裹,培育出兩個諾獎得主,八個「兩彈一星」的元勳, 170個院士。是他們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又進取的精神,奉獻的意識,對歷史的使命感,有擔當的精神,不具挫折腳踏實地,前赴後繼,還有各行各業,默默低調為國犧牲奉獻一生的偉人,他們也都是不應被遺忘的中國脊樑!


                                   (2023年1月14日抄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7807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