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月2日博城讀書會 -《天長地久》讀後感
2020/05/09 20:21:57瀏覽3315|回應0|推薦17

5月2日博城讀書會 -《天長地久》讀後感

博城中文讀書會四月讀《天長地久》,作者:龍應臺;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18年。内容是作者寫給母親美君的19封信。

今天是婆婆的祭日(1999年5月9日謝世),明天是母親節。就以此書的讀後感獻給天下的母親,敬祝母親節快樂。

讀友於五月二日以電郵交流讀後心得,依電郵時間順序抄錄整理於下。

羅正瑜


五月的暮春,虽有疫情的阴影,大自然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给人以希望。以下是我在四月读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的一点感想,以作抛砖引玉。


1. 子欲养而亲不待,正是《天长地久》一书中笼罩的淡淡哀愁和遗憾。作者回到乡下陪伴年老失智的母亲,虽然不能和她有心灵的交流,但尚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也是一种安慰。正如作者所说,“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惜我们做儿女的往往因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和家庭的羁绊,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成为遗憾。我的父母远在杭州,幸有哥哥一家同住,三代同堂,平常难免磕磕绊绊。但疫情期间,他们有事可以互相照顾,我们在外的子女才比较放心。以前几年,我每年回杭州两次,可以陪伴父母四周时间。如作者所说,把父母当成朋友,每年一起旅行,发现新事物,有心灵的交流,不留遗憾。而今年因为疫情,很可能不能成行,希望明年能补上。


2. 作者通过写信寄托她想和妈妈说的话,每一句都发自内心,感人肺腑。我想起当年我亲近的外婆去世,我在远方无法诉说心中的悲痛,只能诉诸笔端,写下了外婆的故事。作者的母亲勇敢坚强,一生坎坷,辛苦勤劳又乐观,正如我的外婆。其实作为儿女是不希望这个美丽的灵魂从此消散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于人世间。


3. 书中还有很多图片,反映了她母亲一生各个时期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的事。虽然天各一方,但人类的命运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这次的疫情。从作者选择的事件和文字可以看出她细腻敏感的内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湘君


這個月的「天長地久』是個沒法三言兩語就打發了的書。它包含的層面太多,太廣,太深深撥動我們這群童年在二戰後台灣艱困時期長大, 青年離開親人留美成家, 壯年立業教養兒女, 老年放眼世界回歸初心含飴弄孫的人的心弦。龍應台此書裡的許多話, 或多或少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世界和心情, 這本書是她為我們大家寫的一本回憶錄。

  

龍應台小我一些, 出道時正是在我離開祖國文化最遠的一段時間, 講的看的聽的想的全是英文。千禧年搬到波城,驚喜的發現有中文書,有了回歸的機會,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龍應台的書,驚艷不已。怎麼我沒法用中文表達的心情感想或見過的世面, 她能輕鬆容易的寫了出來。覺得此人非井底蛙,胸衿大於一般中文作家, 自此就愛看她的書。


這本「天長地久」是她從眩爛歸於平淡的轉折點, 大概官場意氣風發一番下來, 看的開看的淡了, 不再那麼盛氣凌人,反而讓人親近感動。尤其是寫與兒子互動引出的種種代溝現象,令此讀者會心莞爾。她稱兒子的女友為「小三」, 真與我心有戚戚焉!

王素楠

數年前,家姐提早辭職,全力扶持陪伴年邁的父母親,頤養天年。父親辭世時,高齡八十五歲,母親則是人人稱羡,一百零七歲的人瑞,不幸於二零一七年離開我們。雙親晚年,全靠家姐無微不至地照顧,對家姐的功勞,親友們傳為佳話!而龍應台,身為位高權重的文化部長,竟驟然離職返鄉,成為居家保母,全心照顧失智的母親,就更令人粛然起敬了!

初次閱讀這本書,覺得涉獵範圍很廣,因為是書信型,沒有連續性,看得又快又淺。

再次閱讀時,每一封信,都有打動我心之處!

比如在照料完全不認得她的母親時,給母親洗眼睛,跟母親肌膚的摩娑,想不到這位闖蕩大江南北,舉止行為如同男兒的她,也有這麼細微體貼的行為,顯示她堅持真切的初心,服侍來日不多,年邁失智的母親,非常能夠打動讀者!

寫到安德烈和菲力普,與兩個兒子之間的來往,完全赤誠相見,沒有一點含蓄,保留,孩子們給他的各種啟示,似乎不以長輩尊她,還常以小輩來疏導她,她亦不以為忤,這樣的來往,雖然都遠在異鄉,但是彼此沒有顧忌,真實的交換了母子羈絆關切之情!

收到遠在德國好友微恙的信,夠立即丟下身邊瑣事,飛到朋友身邊,讓朋友都驚訝她的出現,這個舉動,也能夠看出她和朋友交往,也是以真諴之心,可以彌久而不斷!

提到很多以往世界各地發生的史實,都能看到她引經據點,博學多聞,紀錄歷史,其中對中日戰爭,發生在武漢的悲慘的紀錄,又點到我的注意,現在全球都在新冠病毒的肆虐當中,最早也是發生在該處,對當地不計其數的亡魂,真不勝唏噓!

讀「如果我早一點開竅」,會設法告訴母親長大以後怎麼看世界,怎麼想事情,怎麼過日子,她活得還可以嗎?如果重來一遍,會很認真的用女兒的語言,跟母親分享深處的事情.她總覺得,生命裡她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一種「恩寵和探險」。這些都很有哲理!

幾次談到婚姻,都說到年少無知,不小心結婚了,孩子們想安排父母全家見個面,都不容易,雙方個性太不同吧!對於和孩子們討論生死問題,更直接了當,沒有忌諱,作者的確是一個跟時間賽跑又很率性的人,十分令人敬佩!

以上是我的淺見!謝謝Helen 贈與我們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好書!

鄧家齊

讀過兩次《天長地久》,一次是得到書之後,一次是差不多一年後的今天,兩次閱讀,卻有著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閱讀,使我震撼的是老一輩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描寫,是槐生從軍後再也無法見到母親的終生愧疚,是美君在人潮洶湧的高雄碼頭上,手裡緊緊抱著嬰兒,盯著每一個下船的男人,尋找她失散的丈夫的眼神,是他們這一輩人戰亂之後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安家,篳路藍縷的艱難過程。

這一次閱讀,令我感概的是作者對母親的深情以及同孩子們的親情互動。面對已經無法與自己再溝通的母親,她始終是以女兒加朋友的身份,除了精心照顧母親的日常起居之外,還以《天長地久》致母親的信的形式,一篇篇,一句句向她傾訴內心的一切。而面對習慣以背影對著我們的下一代,作者同樣以母親加朋友的姿態,同孩子們保持親情互動,保持理性的溝通,同樣可以向他們傾訴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感受。

《天長地久》作者以流暢的筆法,信手拈來的人文歷史材料,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如同享受著一頓豐盛的精神美食。它確實是一本值得向朋友們推薦的好作品。

怡芳

這本書的每篇甚至每一頁的內容主題不一,就今人有不同的感想和感慨。作者文筆引人已是公認,我只就本書中提到的幾個主題講些個人感觸,不是書評:

1. 我們這讀書會會員很多是1949 前後隨父母由大陸遷台,或生於台灣的外省人。能有祖父母叔伯姨舅隨同遷台的非常少。所以從小我們只能從少數照片和父母敍述中知道一些有関兩邊祖父母和其他親人的「故事」。我還算有幸,有二個當時仍在中學年齡的舅舅隨家父母一起到了台灣,我才能從小除了父母外還有兩個可喊為「舅舅」的親人在旁!長大些,聼一些本省同學講自家的親戚,尤其住在鄉下的朋友, 隨口講她家住的三合院,和幾房幾代人同住一院的情形,我覺得那是像聼古典章回小說中或連續劇才有的描述,我曾儍儍的問,「你們從一個房間到另一房間,必須走出門經廻廊到另一間嗎? 冬天不冷嗎?」總覺得那種生活方式和這個生活在台北城中、住在接收來的日式房中長大的我無甚関聯。當時並不知道我們和真正的中國有了某種斷層! 年紀日長,聼龍應台講她的父母親的故事就特別讓我們這些有類似背景的人感傷!我們的父母不能在他們的父母跟前盡孝,「有幸」輾轉得知留在大陸的父母已逝的消息時,他們更無法在墳前上香磕頭,這就是我們那前後兩代人經歴過的時代悲劇!

2.  也因為沒有太多親人,大家的父母到台灣時都還年輕,所以我們多半的外省朋友小時也沒有経歴過至親的過世。隨我父母到台的小舅舅,自陸軍官校畢業後派到當時的台灣「最前缐」二擔島任排長,不幸在海邊帶隊巡邏時誤踩地雷陣亡,當年他才二十八歲。當時我正上高一,另一舅舅將他骨灰帶回台北,那是我頭一次経歷極親的家人過世,那種震撼和痛楚比幾十年後家父母因年老過世時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書中作者就點出了這種我們生命中缺少的必修課!來到美囯,自己有了孩子,他們終於有一堆祖父母叔伯姨舅堂表兄弟姊妹的親戚了,最小的兒子在小學時就開始接觸到親人的死亡,我以個人過去的經驗,決定不對當時還年幼的幾個兒女隠瞞,葬禮都帶去全程參加,因為我要他們認識這是人生的正常過程,不用懼怕!

3.  我是在七零年代看「皇冠」雜誌時首次讀到龍應台寫的文章。 那時只由文中知道她是一個嫁給德囯人的年青媽媽,帶了還坐在推車裏的兒子回台省親,寫了些溫馨有趣的小文。在美囯我一直為自己和家中長輩訂了中文報,後來開始注意到報上她寫的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多為她曾作了深入研究和瞭解的有関台灣和中囯大陸兩方面情勢而寫的分析和見解,益見深度。她因此成為海內外華人圈極受歡迎的作家。等到她寫成「大江大海」一書,更是為各地爭取去演講,她曾被邀來華府演講,極為轟動。我去聼了,她平易近人,講話有條有理。但那主題內容令我極為震撼。那是我第一次聼到「亞細亞的孤兒」這一詞。我最震驚的是她以一個外省人的背景去做了那麽深入的對本省藉台灣同胞的瞭解,她娓娓道來為什麽許多本省同胞對外省人,國民黨,中國大陸和其政權有他們自已不同的看法和感觸。那是他們積百多年來的痛苦経歷後,對我們外省人常有的「自以為是」、「一廂情願式」、或「想當然耳式的」看法的一大耳光!自從聼過那次演講以後,我忽然覺得自己的心胸和想法必須開放,從此我對事情會盡量由不同多方的角度去看待了! 龍應台當時說的一番話不是在討論誰對誰錯,我覺得她是在鼓勵大家放開視野,以寬容之心彼此相對!

4. 她和我們有很多相像之處,都在一地(如台灣)成長,再出囯留學,但她比我們在美囯的華人更多了一個也曾長居歐洲德國的經驗。她的視野或許更廣濶,更多了一些悲天憫人,所以她會寫出德囯人在二戰末期也曾遭遇了大轟炸死傷無數的這些文字。她的用意應該是對人類不斷發起爭戰的抗議,警惕世人戰爭為始作俑者和無辜受害國雙方都會引起極大的苦痛。這就像山崎豐子的「花紋」一書,作者從她身為日本人的角度去描寫戰後日本的慘況,連我這個對日本沒特別好感的也會心受影響。但戰爭時,侵略者殘酷起來所作出的悪行罄竹難書,龍應台的母親就親身經歷過。我們的父母輩,不論是在大陸的,在被殖民的台灣的,都経歴過。我認為作者很善於由各方面、各角度去表達一個問題或現象的面面相相。

5. 談到德國,作者當然對它又有特別感情。我一個大學朋友也是嫁到德囯,她告訴我德國自二戰後就絕不避諱的教導孩子他們囯家犯過的大錯。我朋友的先生成長後就曾多次責問他父母:「為什麼當年大家都不出聲?為什麼任憑希特勒崛起領導國家犯下如此對人類的大錯? 」那被兒子責備的年老父母只能低頭不語!看到龍應台寫德國,令我想到人的普遍懦弱無力,文化大革命是一例,現在民族囯粹意識盛行而被濫用的台美兩地,又是一例! 我自己常想,我若身在那環境下我大概也沒有膽識會作那出聲反對的烈士! 我常懷疑人到底會不會由歷史中學得教訓?

6. 作者是以母親為寫信的對象寫出了她腦中對許多現象的感想,她很能「以情動人」,筆調清晰平易感人,能長話短說,卻暗中引導方向,她每篇常不留結語,給讀者足夠的想像和自作結論的空間,這也是她很多文章常現的方式。她不正面說道,但讀者心領神會,被「動之以情」後大家叫好!書中也有許多蠻有意思和意境的小品,如明星花露水,如民囯女子旗袍衣襟上的手絹,如她和兩個兒子間的互動,都能勾起我對自己母親或婆婆的懷念,和慶幸自己亦曾有和兒女獨處,或單獨母女旅行時的愉快經驗。

7. 龍應台的筆一向能寫,看很多事情也頗能理智分析,此書惟一令我感到有點畫蛇添足之處或許是最後應編輯要求而作的和兩個𠒇子的對話。我聽過有人批評她文章常犯矯情之過,這批評或許嚴厲,不過我覺得那最後對話倒真沒必要附在此書後,到底,這書原意是和她母親美君的對話,應該重心多放在美君身上啊!以上淺見,謝謝容忍!

申一鳳

很喜歡吳怡芳寫的讀後感,有很多地方發人深省,值得自己好好檢討反省,謝謝。同時,我們所擁有的共同背景,共同回憶,讓我也心有戚戚焉。

汝瑰

讀此書時,我有太多的感觸及難以言喻的慨嘆!當作者向她失智的母親倾訴時, 直搗我心深處, 因為我那聰明能幹、活潑外向的母親,也在父親過世後漸漸失智了。

這本書引起許多身為母親及女兒者的共鳴,因為我们都有切身而相似的體驗,如时代大局对家庭的影響、因遷徙而造成的生命鍊断裂、 生老病死的課等等。全書千頭萬绪,訴說著代溝、訴說著回憶與感念、也訴說著覺悟得太晚的悔恨。在「女朋友」那一章裡,作者因自己未曾將母親當成女朋友一樣的陪伴與聊天而後悔,令我想到自己的母親與女兒,這何嘗不是我們的遺憾? 母親於1949年隨婆家來台, 我因此從未見過姥姥,只見过母親因思念姥姥而落淚。七零年代剛移民來美時, 我没有朋友, 媽媽成為我的「閨蜜」。但婚後搬遠了, 忙碌了,也只能回憶婚前那段短暫而幸福的日子了。如今逝者已矣,而我竟不知如何要求女兒做我的「女朋友」,只能回憶從前女兒在家時的好日子、嘆著宿命、羨慕龍应台與兩位兒子的假期相聚了!

「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P.168,多贴切的领悟啊,這世上凡是不滅的, 都在自己的心裡!终於明白要把暫時片刻的當下,當作天長地久!

怡芳

讀正瑜、素楠和汝瑰等人的感想後,深有同感!和汝瑰母親一樣,家母也在家父過世後漸漸失智,最後需要看護全方位照顧她的飲食起居。當她無法再起身如厠時,當時惟一讓我們作子女的勉可安慰的竟是,「還好她已神智不清,已經不會在意失去尊嚴的被外人搬弄身體以便處理她最私密的功能了!」

就像龍應台和汝瑰形容自己失智前的母親,我也曾有個一向儀態高雅,大家閨秀出身的,曾走遍中國、美國,甚至二戰時住過印度的母親,我最遺憾的是,她大學教職退休來美後,曾幾次三番希望我陪她去遊一趟她從未去過的歐洲,但我那時有工作,有家小,有婆婆,整天忙得昏頭轉向,竟然抽不出時間陪她完成那一點心願。其實我和自己母親一向很親,她也會把一些心事向我說,在她的五個兒女中,她只想找我陪她遊一趟歐洲,而我那時竟辦不到,至今引為最大遺憾!這些年看正瑜每年丟下一雙兒女交給先生,自己必回杭州一趟陪父母,我就特別有感觸!時不我與,真要把握當下!

龔則韞

龍應臺的宏觀,一向旁徵博引,氣勢磅礴,有目共睹,這本書也有這樣的筆觸,看完思潮澎湃,開始對照自己且行且學的一生。我喜歡這本書,因爲它的内容包羅萬象,作者藉著失智的母親、年輕的兒子、各年齡層的女朋友、醫生、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的語言,寫出她的思想,有些是互動,有些是自言自語,但都足以激化我的腦神經去批判思考。

我的成長背景跟龍類似。我在台灣出生長大,父母都是外省人,父親是公務員,靠他養家活口,很不容易。父親在臺有一個弟弟(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母親在臺有一個叔叔(一個陸軍軍官,斯文有禮,我們叫姥叔)和一個遠房侄子(一個陸軍士官長,樸實憨厚,我們叫他大漢哥哥)。這是父母的所有,於是他們的同學同鄉同事變成我們的伯伯叔叔阿姨。出去郊遊都是一群人(第22頁),從來沒能領會「自由」或「無拘無束」的滋味。等我結婚以後,工作家庭綁得死死的,只知道天天按著體制,就不會出格,一切都會很好,父母的日子就是我的模型,除了出差以外,我沒有單獨旅行過,龍提倡的自由,很顛覆。我都是跟著先生走。

身爲渡海來臺百姓的女兒,小時候的我在南台灣住過四合院,見過鄰居擺在神明桌前的漆黑棺木和出殯(第46頁),但是那些都像看戲,我在三十多年前母親的病逝方嘗到「死」的劇痛,把對母親的遺憾換成孝順父親的機會。幾年前,父親才去了天家,我學習了「老」的過程,也留給我無盡的思念。如今我做一些老父身上見到的糗事,我不禁莞爾,用筆記了下來自我奚落。

老女人都去哪裏了?龍問(第129頁)。時代在前進,幸虧我們讀書會的一群老女人也會在讀書會後一起去吃飯喝咖啡,帶著微笑走在時代的尖端,就是端著一杯星巴克咖啡踏在風中瀟灑,也是理所當然,一絲女性主義早已在我們心中萌芽,有一些小得意地揚一揚眉梢。

龍說,「寫作是逃亡」、「寫作是防空洞」(第141頁),因爲卡夫卡就是靠寫作躲避其父的負面批評。我喜歡寫作,在那瞬間的自由時空,我是自己靈魂的主宰,這是寫作迷人的地方。孩子是弱勢群體,許多父母沒命地體罰孩子,老師也是如此,爲的是用暴力發泄自身的怨氣和不得志。這種野蠻毆打惡性循環,其實可惡至極。我很同情書裏劉叔叔的兒子,因爲在南台灣常見被打的孩子。到最後還要孩子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扭曲的文化,非常的病態。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我們都喜歡「愛的教育」,沒人會打罵孩子,也不信「棒下出孝子」。

奧利佛薩克斯醫生說,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是一個有感知能力的存在,一個懂得思想的動物,單單這一點,已經是無上的恩寵和探險(第261頁)。我跟龍一樣,對生命有相似的感覺。家父是福建人,傳統上的福建人非常重男輕女,但是父母把我們都培養成知識分子,我很感恩,因爲父母的賜予,才有今天的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人的一生充滿不確定、不完美、遺憾,可是能深愛一個家,深愛一份事業,又是如此的幸福,哪怕終歸躲不掉有一天天人永隔的悲情。痛苦、憂傷、幸福,像蜘蛛網,誰也無法超脫。有如此的認知,也就不做無謂的掙扎了。

202059日抄錄整理)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3424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