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慢慢老 - 好文共勉
2020/01/02 11:54:47瀏覽476|回應0|推薦13

我讀到這篇大作,有許多感觸,所以PO在下面,共讀!共勉!

恭祝王鼎公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中華副刊

2019-12-30

王鼎鈞


 名作家簡媜曾說,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座樓,「老」是一層一層崩坍。我想起家鄉有這麼一個說法:人老先從哪裡老?人老先從眼上老,看不清楚的多,看得清楚的少。人老先從哪裡老?人老先從牙上老,咬不動的多,咬得動的少。下面還有從腿上老,從腰上老,從耳朵上老。那時候生理知識不普及,沒提到從心臟老,從大腦老,從前列腺老。

 用大樓比身體,眼睛、耳朵、牙齒等等各是一層樓,究竟哪層樓先坍,因人而異。流行的說法是,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某個地方最弱,所以有人四十歲拔光了滿口牙齒,有人某個地方很強,所以七十歲還能穿針眼。如果沒有外力傷害,最弱的地方先坍,吳子胥過昭關,一夜失眠,頭髮鬍子全白了!想起明朝有位女詩人寫過這麼一首詩:「白髮新添數百莖,幾番拔盡白還生;不如一白就由他白,那得功夫與白爭。」一般人的頭髮鬍子由全黑到全白總會有個過程,先是「偶有幾莖白髮」,經過「鏡中兩鬢霜」,一步一步到「顧我長年頭似雪」。眼睛也是一樣,每隔些時換一付眼鏡,增加一些老花或近視的度數。腿老,先是一根手杖,然後兩根手杖,然後買四條腿的安全杖,然後輪椅。牙老,經過刷牙,洗牙,拔牙,拔了一顆又一顆。這一段時間大家稱為「老化」,老化不能避免,但是有辦法可以把時間拉長,黃惠如女士提出一個說法:慢老。

  慢老!一句話驚醒夢中人,檢點一下,別老得太快了。常言道歲月催人老,其實歲月何嘗催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催你,是病態的心理性情催你,後天的原因,自已的責任,你把兩次換手杖之間的時間縮短了,你把兩次拔牙的時間縮短了。誰虧待了他的胃,他的胃先破,誰疏忽了他的骨,他的骨先折,這座樓才一層一層崩坍。

 一語驚醒夢中人,改變自己,可以把老化的時間延長,老年不是大樓崩坍,而是岩石風化,延年益壽之後無疾而終也未必是神話,瀟瀟灑灑,不帶走一滴眼淚。奈何看前後左右多少人不肯改變,請恕直言,在電影《楢山節考》裡面,年輕人把70歲的老人揹到山上去丟在那兒等死,在現代生活裡面,多少老年人自己走上山去。儆醒夢中人一句話不夠,黃惠如寫了千言萬語一本書,勸老年人知過必改,趨吉避凶,她稱之為「創造自己的樣子」,一個人主唱也不夠,要有回響共鳴,詹鼎正醫師稱之為「成功的老化」,我在這裡說這樣的老年是現代完人。

 怎樣才能慢老,一言以蔽之,改造日常生活。為讀者方便,著作者從中分化出五個項目來,運動,均衡飲食,定時睡眠,預防疾病,管理情緒,共六事為綱。綱領之下,細目可以聞一知十。例如運動,書中有新見解,認為運動並不需要一定有氧,不一定每天多少分鐘,不一定要出汗,也未必要每分鐘脈博跳動多少下,如此鄭重其事,許多人望而卻步。有一個新觀念叫做「微運動」,運動就是動,動總比不動好,上下樓不坐電梯,打掃地毯不用自動吸塵器,收拾房間,掃門前落葉,甚至在外邊找停車位故意遠一點,都是運動。

 我知之矣!公車站等車,提起腳跟,重心放在腳尖上,再讓腳跟落地,一二三四。戲院門口等入場,到對面人行道上走過來再走過去。公共集會該鼓掌的時候熱烈拍巴掌,看表演該喝采的時候大聲叫好,在家站著看電視,同時原地踏步,吃飯細嚼慢嚥,咀嚼也是運動。能走就不要站,站著也可以甩手彎腰,能站就不要坐,坐著也可以攢拳彈腿,能坐就不要躺著。躺著也可以翻身打滾。看書寫字,每隔二十分鐘停下來,十指握緊,手掌放開,一二三四。心灰意冷嗎,運動。怒火中燒嗎,運動。閒成一根豆芽了嗎,運動。忙成一團亂麻了嗎,運動。

  「慢老」說,有幾種個性使人老得快:求全,完美主義,時常後悔自責。憤世嫉俗,對人有敵意,心存惡念。悲觀,討厭自己,因循拖延,沒有氣力改變。思想壓抑,胸中有小火山,煩惱不安。可以發現,這幾種個性,正好觸犯「慢老」的六綱領,後悔自責會失眠,不能定時醒睡。悲觀的人既然討厭自己,也就懶得遵守那些清規戒律,預防疾病。思想壓抑使人抽菸喝酒,而且是自斟自飲,沒有朋友。換個角度看,使人慢老的那六綱,正好對治這幾種性格,尤其是情緒管理,也不限情緒管理。

 我知之矣!古人說山難改,性難移,今人說外在影響內在,可以由形式求內容。舉例來說,士兵的入伍訓練,為甚麼把立正稍息看得那麼重要?正是因為這些外在的形式,可以培養服從和守紀律的內在精神。有人管這種辦法叫「外打進」。「慢老」提出的建議偏重自外向內,有生理學的根據。既然一個人的性格危害他的健康和生命,山難改也得改,性難移也得移,不論由內到外還是由外到內,總要盡心一試。相信科學的人,大都相信行為影響生理,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再產生行為,循環不已,我們不能改變這種循環,但是可以利用它、導引它走向慢老,而且不限慢老。世人都說宗教唯心,仔細看,宗教的戒條儀式佔去了信眾大部分的時間,也是為了外打進。

 外打進,有一個施教者一個受教者,這個施教者並不是寫書的人,而是讀了書願意接受的人。這表示外打進的受者必須完全出於自動。在這方面,黃惠如女士對追求慢老的老人說了一句話:跟不那麼喜歡的自己相處。自己跟自己,學者的說法是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在舞台上,演員和劇中人的關係就是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關係。不怎麼喜歡他,也並非很討厭他,眼看他上了老號快車,趕緊跟上去勸他下來,鏡頭溫馨,你動心了嗎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3145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