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4 10:40:16瀏覽2918|回應6|推薦58 | |
記得以前在學催眠時,有一次老師說,去回想從前快樂的時光。當時我腦袋空空的,因為覺得一路走來還算幸運,有很多快樂的回憶,那我要選哪一段呢?老師說,若想不出來,就放空,讓記憶自己浮現出來吧。 於是我就放空了。。。 讓我驚訝的是,我以為好玩或是快樂的事,並沒有浮現,而浮現出來的,卻是被遺忘了好久好久的記憶。我閉著眼睛,在眉心處,片段往事,就像看電影一樣,在眼前放映。雖是黑白片,卻是清清楚楚的知曉。 再次回味,卻真真實實地感受到當時的安適與快樂。而且這種安適與快樂,跟我一般記憶裡的快樂,是全然不同的感知。後來在家裡,幾次做自我催眠練習,也是跳出來許許多多我遺忘已久的快樂。 我問自己,我自以為的記憶裡的快樂,是真的快樂嗎?~~~~~也許吧,只是,好像太表相了。 但是這些跳出來的,我遺忘已久的快樂,卻是那麼的深刻,就像是一種深層的自我認知,而且有一種觸動心弦的深深感動跟領悟---原來,讓我最快樂的事,是那麼的平凡,那麼的簡單,那麼的渺小,卻又像印記一樣,深刻的不容置疑!而我,卻忘記了! 原來,我們從不會遺忘,只是東西太多了,一下子想不起來而已。當自己全然放鬆時,掩埋的東西就慢慢浮起,按照自己角色扮演的份量,而一一浮現出來了。 同樣的,在練氣中,在禪定中,我感受到自己的前世片段回憶,深刻到不能否認自己的存在,還有當時的心情與執著,而片段與片段之間,其實又帶有某種程度的相似相依與相續。 過去心不可得,但是當各個片段,實際是反映出我的幾個最深刻的盲點跟執著時,對照著今生的種種深刻的生活體驗,我終於明白,這些都是我未做完的功課,沒通過的考驗,還有曾發過的願,所以生生世世以不同的方式來重新經歷,不管是喜,還是悲。 執著於快樂的經驗,我悲,因為想讓快樂的霎那變成永恆。執著於悲傷的經驗,我悲,因為走不過悲傷,不僅把自己繼續埋在悲傷裡,還重複製造吸引更多的悲傷經驗。 同樣的,在幫助個案時,看到個案重複摔跤,走不過自己挖的洞,跨不過自己定死的門檻,走不出心理的障礙時,我也難過。看到我不能插手,不能碰,只能觀的案子,我更不舒服了。 有時候看著天空,看著看著,我就只想「回家」,回到那個遙遠的溫暖懷抱,因為我想賴皮,不想再玩了。心太軟,情太重的人,怎能做什麼大事呢? 我當然懂切割,尊重,包容,放下的道理,也一直努力的在實踐,也看得到自己的進步。但是有一天,我開始厭煩了。我不喜歡看到那個還會感到悲傷的自己,尤其是揹負著自己跟他人的包袱。我去見我的氣功師父,讓他檢查我的心臟。他只對我說了一句話,「放輕鬆一點,不要承擔那麼多」,就讓我淚流不止。 他看我哭的難過,就說,「你讓每個人都很快樂,怎麼可以自己不快樂呢?」 我其實已經搞不清楚,這是為自己而悲?還是因為明知結果,卻無力扭轉一些事而難過?還是同體大悲,為眾生的種種造作無明而悲?還是,都有吧。 我只是深深感覺到,都是造作,都是業,都是心念。念念相續無間斷,人,也就一直在無明中打轉了。以為重要的,其實並不一定重要;以為不重要的,卻也許影響至深。就像我以為的快樂經驗,跟真正浮現出來的經驗相比,根本是微不足道,而我卻忘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而我的悲,卻是跟諸多前世學不會的傷痛經驗息息相關,我看到我的執著,也看到了他人的執著。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戲裡努力演好自以為是的角色,卻忘了每一齣戲都需要大家的成就;有時在看到別人演的差時,卻看不到自己其實演的也不怎樣。 ~ ~ ~ Max Weber(馬可斯.韋伯) 在他的(一九0四/0五年)的著作“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將資本主義的崛起部份歸功於新教(尤其是克爾文Calvinist教派)的理性生活---死後想要成為上帝的選民,在現世世俗生活中,就必須用工作跟對宗教的熱忱與奉獻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選的。於是勤奮工作,簡樸生活,財富累積,社會奉獻,變成了生命的指標,卻也間接的促使資本主義的新起與擴張。 但是當今我們看到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工業化,機械化,科層制標準化,國際化的無線延伸,人性,理性,跟道德意識已經從世俗生活中漸漸消失,我們成為名符其實為工作而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的人。資本主義的理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活方式,讓基本人性扭曲,失落感,疏離感,因此生起。宗教精神,道德感,道種人我無差別,與物種環境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已經變成人道主義的理想,距離真正的實踐,還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犯罪,有時是必然,因為,這也是延續生存的一種方式。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時,剩下來的是什麼?當我們一再被大眾傳播媒體的負面資訊洗腦時,我們可以想像我們的下一代,要如何生存嗎? 我們的心,真正的迷失了。 我們也許偶而,會驚鴻一瞥自己曾有的純真,或是為某些人或是事而深受感動,驚覺人性的美好,但是感動之後,沒多久,我們也許又開始沉默,冷酷,為自己的權利與地位而埋首爭鬥,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卻忘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從自身出去的,終將回到自己的身上,不管是好還是不好。 ~ ~ ~ 在臨死經驗裡,很多人都有「生命回溯 life review」的經驗。從出生到死亡前的各種記憶,不同的臉孔,喜歡或是不喜歡的,紛紛顯現,分不出孰者為先,孰者為後。而最讓人心驚的,莫過於顯現出來的記憶,並不一定是最美,最動人,或是最值得驕傲的片段,而常常是自己不經意中,帶給別人的慈恩,或是傷害。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們也許不清楚自已到底做了什麼,但是在回溯中,我們也許比誰都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 所以很多曾在死亡邊緣走過的人,回來之後會大澈大悟,重新做人,好好珍惜生命跟身邊的人,生命的價值觀也會改變。以前汲汲追求的,現在也許再也不屑一顧了。因為他們知道,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該做,而其他的事,其實,只是虛妄。 就像曾有癌症醫師,看到病人求他,要醫生醫好自己,這樣才能趕快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打拼。醫生很感嘆的說,如果工作壓力或是負荷量是致病的主因,那麼病人恢復健康後繼續去努力工作,其實就是加速自己往死亡的道路前進。心不改,生活方式跟習慣不改,身體不會好。今天這裡修補好了,明天其他地方還是會亮紅燈的。 人,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該做的不做,該改的不改,該學的不學,該丟的不丟,生生世世,不也是在重複同樣的命運?做同樣的功課?考同樣的試?甚至摔同樣的跤,受同樣的傷嗎? 而我們帶給別人的,除了某些好處之外,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傷?同樣的痛?或是更傷?更痛呢?我們以為自己是受害人,又怎知自己不是加害人呢?我們自以為是好的事,加諸於他人身上,也許就成為他人的壓力或是負擔了。我們會失望難過,是因為對人、事、相有所期望,但是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如何能期望他人能做到?Learn by examples,我們如何期待自己的小孩能成大器,如果我們自己本身就不能做個好榜樣呢? 下面的一部電影跟兩部短片,讓我深思。在看前,請先把文章最末處的背景音樂停掉。謝謝。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aven) 這是一本書,也拍成了電影。博客來書籍館的簡介如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4405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每一個人都會在天堂裡遇見五個人 聽他們說出你的五個功課,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生命 內容簡介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 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的最新力作,獻給所有認為自己來到人間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人。 ◎故事描寫一個在遊樂園裡的老工人艾迪,自從退伍以後就困在家鄉,每天重複一樣的工作。他認為自己被命運綁住,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是被沈默卻又暴躁的父親害了。他待在這個海灘小鎮,孤單一人。他只剩下回憶。 ◎在83歲生日這一天,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了命,進了天堂。在天堂裡,艾迪遇見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這五個人逐一對他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是什麼時候在人間與艾迪相遇。艾迪逐漸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而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會在最無法預料的時空,產生交集。 ◎本書要告訴讀者:每一個生命都會碰觸到另一個生命;你所付出的愛,絕對不會白費。你所遇到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再回到生命裡。 ◎假如你認為自己微不足道,讀過這本書後你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與別人相遇。 〔 這雖然是個虛構的故事,但是請相信我,我們每天上演的生活,比這個更複雜,更不可思議。我們只能看到自己的眼所見,但是看不到的地方,卻常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世界。在我看到經歷到的有限層面裡,我已經學會接受,臣服的道理。不能接受,不能臣服,就走不過去了。請大家不要被自己的六識所障,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眼所見,耳所聽的,不要對事物立即起心動念有所反應。請多讓自己淨心,靜心,沉澱,內省。不然,永遠走不出這個我們自以為真,卻是完全虛妄的世界。 ~ 光 合十感恩 __/|\__ 〕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