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08 06:01:04瀏覽2209|回應5|推薦45 | |
上學期, 第一次教"婚姻與家庭"這門專業的課. 教的內容, 從自我認知, 身心成長發展理論, 性角色選擇, 擇友, 選對象, 親密關係, 同居, 結婚, 生子, 權力分配, 夫妻調適, 親子互動, 人際溝通, 生活變動, 危機與情緒處理, 家庭暴力, 到分居, 離婚, 死亡調適, 再婚.... 每個人每一天碰到的所有人事物, 幾乎全包了. 當初接課時, 原本以為會很容易上手. 因為不同的題材, 曾經分別在不同的課提到過; 這一次, 只是做一個總整理罷了, 加上自己一路走來, 輔導過很多個案, 覺得應該會應付自如的.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 我的如意算盤竟然撥不順, 還常常地卡住. 每開始一個講題, 我就陷入沉思, 反省自己, 回顧週遭親朋好友和個案的每一個故事. 而美國人對婚姻與家庭的觀念, 又是極度的開放, 不論哪個題材都會觸及到某些學生的傷痛, 像踩地雷一樣, 完全沒有招架的餘地. 有時看到他們臉上的不自在, 卻還要硬著頭皮講下去, 無力感真的很深很深. 先生看我每天皺著眉頭盯著課文發呆, 就說, "教得這麼不舒服, 下次就不要教了嘛!" 我一臉無辜的看著他說, "書上說, 根據調查研究, 先生分擔家務, 體諒太太, 是婚姻和樂滿足的最主要因素. 可是我們家就不是這樣的啊! 我當然哀哀哀囉!" 他老兄一聽, 一溜煙的就跑走了. 留下我空留遺憾. 我能說什麼呢? 他從來沒有變, 變的是我. 從剛認識時滿心歡喜, 任勞任怨的小女生, 變成對生活有深刻體認的獨立女性. 這一路走來, 他還是那個老實傳統, 沒有不良嗜好, 標準宅男的先生啊! 還好, 我早學會自得其樂, 把做家事當成是減肥運動加修行;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連六祖惠能大師的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都是在擦玻璃時悟出來的. 但是又有多少人, 能如此這般將婚姻與家庭看成是日修"六度波羅蜜", 天天做足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和般若(智慧) 的功夫呢? 根據調查, "溝通不良" 是婚姻與家庭裡最大的問題, 不管是夫妻間, 還是親子, 或是親人間. 溝通, 包括了語言(譴詞用字造句, 跟語音高低頻率與速度), 和非語言(面部與肢體表情) 的雙重層面. 溝通, 也包括了單向, 雙向, 或是零溝通. 溝通, 更包括正面與負面的訊息傳遞. 溝通的內涵, 深度, 跟層面, 跟一個人的智慧, 學習, 生活環境成長背景, 社會經驗, 和歷世習性, 都息息相關. 於是起心動念, 透過肢體及語言的表達, 可以是家庭和樂的催化劑, 也可能是婚姻的無形殺手. 學期上到三分之一時, 我就決定不按牌理出牌, 在課堂上跟學生道歉, 明明白白的跟他們說, "對不起, 所有研究都是統計數據, 機率組合, 沒有完全的解藥. 我不能告訴你們, 按照書上1, 2, 3, 去做, 就一定能找到好對象, 即使找到好對象, 再照4, 5, 6, 去做, 就一定能維繫婚姻美滿幸福. 因為這個社會, 還有人心, 都變遷得太快了. 我只能告訴你們, 如何做好自己, 愛自己, 強化自己, 然後以不變應萬變. 就算遇到挫折, 還是可以坦然面對, 很快的站起來." 於是我不再照本宣科, 而從"起心動念"入手. 溝通, 就必須要知道, 自己要的是什麼, 自己本錢在哪裡, 有多少籌碼去換? 如果連自己是誰, 要的是什麼連自己都不清楚, 別人, 又怎麼會懂自己的心呢? 一年多前曾經寫過一篇叫做 "尋找自己" 的文章. 運用Portia Nelson的兩首詩, 點出現代人的徬徨. 一個人, 真的需要用一輩子, 還是好幾輩子的時間, 來尋找自己嗎? 向外尋求認同的同時, 就等於放棄了自我的內在連結. 叫學生寫自己的"理想配偶". 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連串的條件. 但當問他們如果這個人真的是如此的"理想"時, 那自己有什麼"好", 可以"吸引"這樣理想的人進入自己的生活? 每個人就都傻眼了. "理想可愛的人"人人都愛, 自己, 拿什麼跟他人競爭呢? 如果自己真的不好, 或是不認為自己很好, 別人又怎會認為自己好, 來跟自己親近呢? 即使真的跟自己親近, 自己會不會因為不信任, 不信任自己, 不信任他人, 而開始患得患失? 最終, 把心儀的人, 拱手推了出去, 還要怪別人不懂自己, 拋棄自己? 再進一步想想, 若自己都搞不懂自己, 又怎能生孩子, 養孩子, 教導孩子, 體諒孩子呢? 很多的親子問題, 都在於父母親想要完全掌控, 把孩子當成自己未來的希望寄託, 或是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 為自己顏面增光. 基於補償心理, 自己沒有的, 就希望孩子能擁有. 孩子的創造力被約束了, 因為不符合主流社會需要. 孩子的自主信任的能力被剝削了, 因為老是被灌輸人心險惡, 不能隨便自主行動. 孩子不懂得什麼是"愛", 因為父母以為愛就是生活行動上的照顧. 道德, 責任感, 跟人品的養成, 好像都比不過學術和社會地位的成就.... 世世代代, 哀嘆人心不古的同時, 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面對自己, 承擔自己一手構建出來的生活實相呢?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就活在什麼樣的境裡啊! "鏡裡的我" 這篇文章, 其實是我給學生的作業. 送給每個學生一面鏡子, 隨時看, 看看自己每時每刻的表情, 起心動念, 然後寫紀錄. 真正的功課是, 在三個禮拜之內, 好好愛上自己, 打從心底的欣賞自己. 然後比較三週前後人際關係的改變. 學生起先覺得這個功課很好笑, 很簡單. 但是兩天之後, 有的人就照不下去了. 原來自己完全不是自己一直以為的樣子. 三週之後, 作業交回, 學生感恩. 起心動念, 完全照出來了, 想隱藏, 還真不容易. 在別人面前, 我們刻意裝扮的自己, 其實, 是很容易讓人識破的. 即使言行舉止好像偽裝的很成功, 身上散發出來的"氣" 或是能量, 不管是正面的, 還是負面的, 還是沒有辦法掩飾. 當學生看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如何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時, 才發現多數時刻, 自己都錯怪了別人. 原來問題是出在自己的身上. 別人, 只不過是對自己呈現的自己, 在做反應罷了. 曾有人問我, "他為什麼不懂?" 為什麼喜歡讓別人來猜你的心呢? 有話, 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說出來呢? 口拙不能永遠當藉口. 不好好學, 又怎能改善呢? 然而, 如果你認為你已經盡到全力了, 卻仍然無法挽回什麼的時候, 那, 就隨他去吧! 強求, 只會兩敗俱傷. 曾經碰到一個不會哭的個案. 面具戴得太多, 太久, 已經忘了自己的本性, 自己的需求了. 最終, 傷了自己, 死於癌症. 走前, 很多話還是沒有說出口, 空留遺憾. 我一路護持著, 心疼, 也心痛. 原來生命, 沒有面子與自尊, 來得重要..... 讓我們都好好靜下來, 仔細的想一想吧, 到底是誰不懂自己的心? 是自己? 還是別人呢? 不做決定去面對, 是不是也是一種決定? 決定逃避呢? 那麼不承擔, 其實, 已經是承擔了, 對吧?!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