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7 06:26:29瀏覽1510|回應3|推薦52 | |
回應: 團體社會化理論的省思 (3Kids老爸) 做過學術研究的人都知道, 單一的論點不足以推翻所有既存的研究結果. 如果日後還有多篇論文用"同樣研究法", 證明出"同樣的結論", 那時候, 再省思, 還來的及. 因為一個有效的研究, 必須經得起"重複驗證", 遑論研究法本身可能就有漏洞. 我其實還滿贊成Counselor No.1 "迷思的迷思" 論點. 我雖然沒有讀過"教養的假設"這本書, 但是以我自己在社會學及社會心理學領域鑽研的經驗, 我會說, 人從出生到死亡前, 都是在社會環境下學習成長的. 各個階段都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團體(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團體), 也會遇到各個不同文化背景世俗價值宗教信仰的人. "認同"是一個現狀概念, 未必是究竟恆常, 不代表不會再改變. 有的人外面世界走了一大圈, 最終, 又走回原來的路. 所有過程, 都是"社會化" (socialization) 學習的一部分. 對青少年而言, 對同儕團體的認同會優於家庭. 因為畢竟(1)他們在學校要"生存", 有時須勉強自己做一些"暫時"的調適, 才不會被排斥, (2)他們處在自我認知危機中, 半大不小想獨立自主又不能全然獨立自主, 對同性異性緣的好奇渴望也反映在自身"性別角色定位"和"自我認知"的調適上, (3)對未來的不確定, 會讓他們積極的尋找另外認同出路, 或是乾脆退縮. 認同(identity), 不等同於歸屬(attachment). 當個人認同團體, 以團體的文化信仰價值規範(culture,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為依歸時, 覺得自己是團體的一份子, 有團體意識(group identity), 以團體為傲時, 才能說這個人屬於這個團體, 是團體的一份子. 在這個定位下, 個人對團體會有強烈歸屬感, 會有我們(in-group), 他們(out-group)的明顯分別. 個人的人格(personality identity)和社會定位(social identity)也會受到這團體的深刻影響. 如果沒有歸屬感, 和團體價值的內化(internalization), 那麼個人和這團體的關係其實是"次級"的(secondary), 衝其量只是互相"搭配共存", 個人任何時間找到機會都可以選擇離開. 這個情形也適用於"家庭" 的例子. 什麼樣的團體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和社會定位? 第一個就是原生家庭, 再來就是同儕團體跟宗教團體. 家庭還是有其原始重要性. 不能小看. 父母的教跟養, 夫妻關係, 親子關係, 不管好壞, 都會影響到小孩, 尤其是"歸屬感 <-> 疏離感"和"自我定位". 在"愛", "包容", "尊重", "信任", "鼓勵", "公平", "溫暖"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情緒穩定, "自信心", "自主獨立性", "跟"客觀辨識性" 都會強. 這種小孩日後悖離家庭, 或是想要走上行為偏差的路, 其實很難. 因為能分辨是非. 但是在傳統教條式家庭長大的孩子, 或是沒有家庭教養關懷的孩子, 對家庭的認同會低, 相對的會積極向外發展, 尋找認同團體. 回答 3K老爸的問題, 我想, 為人父母應該想想自己是怎麼教, 怎麼養小孩的吧! 情緒穩定, 有安全感, 因材施教, 真心體諒, 懂孩子, 陪孩子, 跟孩子一齊成長的父母, 不會害怕失去孩子. 不過不管是用什麼方式教養孩子, 父母都要有心理準備, 孩子不是你的資產, 他們只是因你而生, 是個獨立個體, 需要獲得同樣的尊重與認可. 而且終有一天, 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天地. 每個父母遲早都要學會尊重與放手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