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8 22:21:09瀏覽2617|回應0|推薦0 | |
闔閭(原稱公子光)是春秋時吳國君王,是餘眛的兒子。在這篇列傳中,司馬遷談到孫武替吳王闔閭訓練士兵的過程以及率兵攻破楚國,讓一心圖謀大業的闔閭吳國在諸侯國中名聲大作。後段談及後世子孫,孫臏和魏國人龐涓同門鬩牆的典故。孫子兵法是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寫的,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因此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 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剛開始,孫武重復表明會執行軍法,宮女皆不理孫武的號令,於是孫武便將作為卒長的兩名吳王愛妃斬首,於是眾宮女即對軍令絕對依從。吳王認為犧牲兩名愛妃換取一位奇才是絕對值得的,因此便拜孫武為最高統帥。雖然,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還好吳王不是一位昏君,否則孫武的項上人頭一定不保。 論語為政篇(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人道非一聖之所建,乃歷數千載眾聖之所成。不學則不知。」人君能舉直而置之枉之上,不僅直者服,即枉者亦服。人君能具此德,人自服而化之。相信吳王闔閭做了最佳的導引,孫子從之矣。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孫臏和龐涓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龐涓因為自己才能遠不及孫臏,心懷嫉妒,他當上魏國的大將軍後,設計使人召孫臏到魏國,且設下陰謀,砍斷他的雙足,也以墨塗染刺他的面額,目的使孫臏終身殘廢。 論語魏靈公篇(15-21)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龐涓因忌賢而不能與孫臏,以道相處,以和相聚,為逮群策群力忠心為魏國效力。龐涓懷刑,孫臏懷惠,種下日後殺機。古代之社會,因戰亂改朝換代這樣大的動盪社會,或說風平浪靜,實際上波譎雲詭、變動疊出的就要數官場了。一旦「為名臣、為明輔、為明將,其性命之虞至矣!」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即所謂建功立業,拜將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儘量保全自身,以固榮寵,其中自有諸多的學問。 在時代包容性更大的歷史觀點下,我們可以選擇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孔子家語問禮第六有云:「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是故君子以此為之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這不是我們所能有的做為嗎?南宋辛棄疾當不成武官,藉著詩詞得以宣洩,而以一個文人的精神被放逐,在當下自己不也做了調整。那就是變得世故老道,讓酒肉穿腸而過,而不再追求功名利祿,做一個超凡脫俗,而游移於「清醒與糊塗」的人。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這是孫臏賽馬的故事。孫臏發現田忌的馬和齊王、王子的馬相差不大,都有上、中、下馬之分。孫臏對田忌說:「你以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以上等馬對他的中等馬,以中等馬對他的下等馬。」比賽結束後,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論語憲問篇(14-35)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然所以稱驥,非以其力能行遠,乃以其德性調良,與人意相和協。 荀子《勸學篇》:「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駑馬十駕(十駕就是積十天的路程)雖未必能獲得成功,但如果勝出,一定是在於牠不放棄,能堅持到底。 韓愈《雜說‧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人人自認是千里馬,但能識千里馬的伯樂又有幾人能幸乎矣!識才者,才能決定人才是否可為其所用,並非無優秀人才,只是苦無識才之人。是駑馬矣!千里馬矣!伯樂是企業主,自己是千里馬,以現代管理思維應該說是「適才適所」(歹歹馬也有一步踢)啊,吾如似認為! 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孫臏推測黃昏後,龐涓必定走到馬陵,設下埋伏。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下。」龐涓也身負重傷,引劍自刎而死。「以害人始,必以害已終」這是孫臏與龐涓的故事,留給後人的啟示。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没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凡事必有前因後果,故起心動念、待人處事之時必須要廣結善緣。當知,孔子所學與所教之德,實乃為人生一切心性修養功夫,與一切知識興趣與學問深化所需之共同基礎。杜甫《曲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仔細推敲事物的原理,束縛人的名聲與榮華像流水瞬息即逝,苦短人生何需受它的羈絆,龐涓自作孽啊! 太史公曰:「美人既斬,良將得焉。其孫臏腳,籌策龐涓。」 如果我們能「以史為鏡,知興替」,那讀「已知的歷史」才有意義與價值。 伍子胥舉薦孫武入吳,建立霸業。 吳王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諂言,逼死伍子胥,孫武見狀悄然歸隱。 孫武能在深層的學習中「忘我」(志於道)而「謙卑」(不為自己)的人生。清楚自身的價值觀與使命感,急流勇退,故而能明責保身。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