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史記《管晏列傳‧管仲》第二
2014/07/23 12:58:11瀏覽701|回應0|推薦0

春秋時代,管仲,名夷吾,字仲。管仲三度服官,卻三度遭遣散,面對這樣的情況,鮑叔牙依舊表示:「並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作為無法被時代所接受。」「食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庫裡充滿貨物人民自然會知道禮節,人人都有得吃有得穿才會注意到榮辱) 又在論語顏淵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見如何讓百姓吃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管仲為了使國家富強,提出振興商業,提高工商業的發達,這些政策,將齊國領向富國強兵之路。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爲春秋時代的霸主。

憲問篇(14-17)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明代于謙因擁立景帝被視為叛徒,東市處斬;李元胤孤軍擊敗清軍,不支,自刎而死。可見子路對於管仲沒有從一而終事一君而變節,這對「忠臣不事二君」
見風轉舵輔佐小白顯然頗有微詞,而孔子也回應「如其仁。如其仁。」或因伯樂齊桓公識得千里馬管仲,兩者相輔建就霸業而以「成功者」之姿態來回應子路所做的一種論述吧!

憲問篇(14-18)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再說,子貢對於管仲殺死公子糾,是一種不仁的表現,顯然亦頗有微詞,而孔子也回應「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若沒有了管仲,今天也是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的人了。如恪守小節自縊死在溝瀆(地名)中,誰知道呀!)或因伯樂齊桓公識得千里馬管仲,兩者相輔建就霸業而以「成功者」之姿態來回應子貢所做的一種論述吧!

當然,管仲也絕非是完美的聖人。管仲在宰相地位確立後,卻做了不符合身分的事情,即三歸和反坫。三歸即同時擁有三位妻子,而反坫意指他設置了一個國君在會客時,用來放置酒杯的土台。也因此有了負面的評價。論語八佾篇(3-22) 有這樣的一段話:

子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在當時崩分離析的社會、政治、思想觀念劇變失序的時代,管仲當自有其特殊的權變、不認同死理,或也全然不取矣!管仲非但沒有從一而終事一君,更而去輔佐敵對的一方。更難得的是齊桓公捐棄成見重用管仲,實在是有「成大器不拘小節」的人所能為之。彼此心中,彼此交融,不見有別。齊桓公和管仲他們兩人,認同彼此與認同目標,才能達成就齊國霸業。管仲似也做到了臣事君以忠」的另一種解釋。

相隔一千五百年之後的北宋蘇洵在《管仲論》已經給了管仲一個的定位:「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其實天下並不是沒有賢者,而是有賢能的臣子沒有英明的國君去用他啊!)朱子提倡「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此即內外兩端都能交盡一體。誠然一位賢智者必須有識人的君主給予拔擢,方能顯見出這樣的人才。否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孤芳自賞、自憐自愛,也無出頭天的日子。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1533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