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6 20:20:31瀏覽1831|回應0|推薦0 | |
張釋之,堵陽人也,字季。漢文帝因為嗇夫伶牙俐齒口才極佳就提拔他,張釋之進而言「想恐怕天下人都會養成這種習氣!」(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論語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我們不能用口才來論斷一個人的辦事能力,所以孔夫子在公冶長篇又說了:「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意思是說,以前我聽了他說話,便信他的行為了。現在我聽了他說話,再得看他的行為。 在這篇文章張釋之做了三件事情,或許微不足道,但面對皇上親族敢這樣子的說,要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就是不想活了! 太子和梁王一同到了皇宫外的司馬門没有下車,檢舉揭發犯了不敬之罪。(太子懼法。) 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嚇,文帝論斬。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不能有所偏頗。因為張釋之的一番話,此人只有觸犯了清道的禁令,處以罰金。 有人偷了廟神座前的玉環,文帝言理應滅族。張釋之言判處死刑即可。(法如是足也。) 張釋之因而得到天下人的稱讚。(張廷尉由此天下稱之。) 馮唐說,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文帝大怒,起身回宫。馮唐謝罪說:「我這個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回避。」(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 唐曰:「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於外,歸而奏之。」簡言之,在外的軍隊因功封爵獎賞的事,都由在外的將軍决定,再奏報朝廷。《孫子兵法‧變篇》云:「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將領遠征在外作戰,瞬間機會往往決定勝敗關鍵,臼槽褥文不免讓人聯想到「將在外,不受君命」的思維,但如能建立在彼此誠信(賞罰分明)的基礎上,應會讓弊端降低。馮唐的一番話,讓漢文帝若有所悟。(文帝悅,拜唐為車騎都尉)漢文帝為母親嘗湯藥,是二十四孝中的主角之一。 張釋之、馮唐都是漢文帝時傑出之士。他們不僅真知灼見,而且敢於堅持正確意見,批評最高統治者,是令人佩服的。司馬遷才由衷地稱許「有味哉!有味哉!」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