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8 20:45:50瀏覽1035|回應0|推薦0 | |
5-1廣州國民政府時代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最前身為李福林之「福軍」,主要為一「綠林部隊」,在辛亥革命後於廣州河南一帶建立。孫文於廣州護法,李福林支持,福軍後被編入為「建國粵軍」第四師。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在廣州成立,在粵各路軍隊劃入國民革命軍後番號重編。福軍為 第五軍 ,下轄三師;因部隊體質仍以地方武力組成,戰力普通。當時編制如下: 第十三師後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指揮,但指揮體系沒有變動。因戰力不足之故, 第五軍 並未隨軍北伐,第五軍僅第十六師一部隨右路軍北上,主要為預備部隊,曾進入江西及南京。 1927年發生廣州張黃事變,李福林支持張發奎。廣州暴動期間第五軍為主力鎮壓。事件後李福林解職歸田,1928年由徐景唐出任第五軍軍長。 南京國民政府時代1929年,爆發蔣桂戰爭,徐景唐支持桂系,被效忠蔣介石的陳銘樞及陳濟棠部大敗。第五軍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5師,軍級番號遭到剝奪;但是該番號隨即在中原大戰爆發前夕遭復職的魯滌平所使用(下轄第十八師、第五十師)。 中原大戰後,在第二次江西剿共戰爭期間第五軍下轄部隊遭中國工農紅軍擊潰,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遭俘虜、第五十師師長譚道源則在混戰中逃跑,第五軍番號於1931年停用。 ----------------- 5-2 1932年於上海一二八事變,最初在該地迎戰的僅有第十九路軍。2月14日在戰事有擴大的跡象後,蔣介石以中央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編成第五軍(軍長張治中)投入上海戰場。事件告一段落後,部隊回歸原建置,番號解編。 ------------ 1931年7月至9月,第十八軍由胡北開往江西撫州前線,參加隊第三次江西剿共戰爭。在這期間,第十八軍軍長陳誠為擴充自己的實力,不斷吞併雜牌軍部隊,先後將韓德勤的第五二師殘部和郭華宗的第43師收編到第十八軍的建制序列。1932年秋,陳誠又將川軍張英第五九師收編。至此,第十八軍編有5個師:第十一師,羅卓英任師長;第十四師,霍揆彰任師長;第43師,劉紹先任師長;第五二師李明任師長;第五九師,陳時驥任師長。由於第十八軍轄師太多,為便於指揮,不久後,第五二師、第五九師奉命撥歸第五軍。 ------------ 1933年,圍剿江西紅軍根據地時,以薛岳為第五軍軍長,下轄兩師追擊長征中的紅軍。紅軍抵達陝西後取消。 ----------- 1937年7月,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九十三師為基礎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軍團。甘麗初任軍長。第六軍組成後,即參加武漢會戰。 ------------ 5-3 抗戰中成立的第五軍1938年初,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在湖南擴編為第二百師,為當時國軍唯一機械化部隊;在取得蘇聯軍援後擴編為新編第十一軍,裝甲部隊自第二百師抽離合編為裝甲兵團,由軍級單位統籌使用。1939年2月,啟用第五軍番號。3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至年底時,編制為: 1939年12月底至1940年初,華南發生桂南會戰,1939年12月18日凌晨國軍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五軍奉命主攻崑崙關戰役,戰鬥開始打響。12月30日第五軍第三次攻克崑崙關,殲滅日軍第21旅團5000餘人,21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士官死亡達85%以上,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1941年5月,第五軍改編為第八軍。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第五軍隨後進攻緬甸,企圖切斷中國唯一對外之陸上補給線。 國民政府應英國之請於12月底起派出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六軍為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當時第五軍下轄第二百師、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第九十六師。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後在史迪威壓力下,兼任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 1942年由於英軍迅速潰退,中國軍隊陷入日軍包圍。5月8日上午,日軍攻占密支那,指揮官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下令第五軍部隊經退回雲南。孫立人拒絕接受撤往中國的命令,率新編第三十八師撤往印度蘭姆迦整補訓練,後支援新編第二十二師撤往印度,其部所受損失較少(入印後新編第二十二師脫離第五軍建制,改編入新編第一軍);第二百師及第九十六師翻越滇西縱谷返回雲南,第五軍本部直屬部隊則自野人山返國,途中在原始深林內承受重大損失,部隊減員過半,重裝備全部丟失,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陣亡。退回雲南的第五軍經過長時間補整, 1943年1月杜聿明改調他職,軍長由邱清泉接任。新編第二十二師留下的空缺原先由第四十九師替補,而後第四十九師轉作他用,由第四十五師接位。 1944年1月,第五軍移撥部分軍士官幹部與特務營成立傘兵第一團的服務連與特務連,並派幹部前往衡陽、桂林、柳州、貴陽招考兵力,傘兵團長為第五集團軍作戰處處長李漢萍將軍(黃埔六期),副團長是集團軍司令部科長簡立上校。 1944年,第五軍作為中國遠征軍主力部隊,再次投入緬北戰鬥試圖打破日軍封鎖。1945年,第五軍改換美械,軍長邱清泉。 抗戰後抗戰後第五軍駐守武漢,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1947年初,第五軍轉調華東,於山東一帶與解放軍作戰。年底,第五軍改為整編第五師,師長邱清泉,下轄第四十五旅(第四十五師)、第九十六旅(第九十六師)、第二百旅(第二百師)。 1948年,第五軍恢復軍級番號,駐徐州。11月,國共徐蚌會戰第五軍試圖解第七兵團(黃百韜)之圍未成功,返回徐州。 1949年1月,第五軍在陳官莊被圍,僅突圍逃出8000人。之後在後方以第五軍番號重建,撤往金門。 1950年6月1日,由陸軍第九十九軍與陸軍第五四軍併編為台灣東部防守區司令部,駐地花蓮,司令闕漢騫。 轄第92師(1950年5月進駐馬祖)、第13師(1950年10月進駐馬祖)。?司令袁樸中將。 1953年8月1日,台灣東部防守區司令部因任務調整,駐地變更至臺中成功嶺,並更名為預備兵團司令部。 1954年7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與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在福建金門併編為陸軍第四軍,軍長胡翼烜中將。 1955年7月1日,臺灣東部防守區司令部與第四軍在桃園虎頭山併編為「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司令劉安琪中將。 1955年8月15日,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駐地調整至臺中干城。 1964年9月1日,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成立於桃園龍潭,司令譚鵬中將。[1956年,於臺北圓山成立陸軍計畫研究委員會。1957年,陸軍計畫研究委員會改編為陸軍作戰計畫委員會。1960年納編陸軍研究發展委員會,陸軍作戰計畫委員會並更名為陸軍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1964年陸軍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移編併入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 1964年12月18日,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番號變更為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華金祥中將。 1966年6月16日,陸軍訓練司令部與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併編為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司令羅友倫中將。駐地臺中干城。 1970年11月14日,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駐地調整至高雄鳳山,司令袁國徵中將。 1979年7月1日,因崑崙案整編為陸軍第八軍團司令部(干城),隸屬陸軍總司令部,並接替第四作戰區地面防衛作戰任務,駐地高雄衛武營區,司令陳守山中將.副司令陸少俠少將、副司令陳斯豫少將、參謀長趙萬富少將、政戰主任周濤少將、四三砲指部指揮官徐葆琦少將、後指部指揮官劉國暉少將。下轄部隊計有一○八新訓師(駐臺南官田)、三三三重裝步兵師(駐臺南新化)、一○一新訓師(駐高雄仁武)、一五八重裝步兵師(駐高雄仁美)、二○三守備新訓師(駐屏東龍泉)、戰車七○三群(駐屏東龍泉,轄龍泉七七四營、臺南七七五營、東岸七七五營,70年代中期與澎湖戰車七○二群互換) 1979年8月9日,駐地調整至高雄旗山泰山營區。 1999年7月16日,因泰山營區整建,暫遷駐鳳山衛武營區。 2003年11月,泰山營區整建完成後,遷回旗山。 2006年3月1日,因精進案更名為「陸軍第八軍團指揮部」。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