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革命軍部史-第四軍-海軍陸戰隊守備九十九旅(鐵軍部隊)
2017/10/17 21:33:18瀏覽1165|回應0|推薦0

    

前身

粵軍」最先原為護國戰爭期間,陳炯明於惠陽號召舊部組成之「討逆共和軍」。護國戰爭結束後,陳炯明將討逆共和軍整編為20營,交歸廣東省政府收編,改編為廣東省警衛部隊「省長親軍」。

1917年,孫文成立廣州軍政府,號召護法運動。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因受桂系軍閥排擠,遂將所部省長親軍的半數(二十營)交予陳炯明,於是該部成為孫中山護法運動時的軍事基礎之一。

1918年,孫文命陳炯明將省長親軍改為「援閩粵軍」,赴閩南、粵東潮汕一帶建立閩南護法基地;後來孫被桂系迫離粵,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粵軍在陳炯明的領導下發展至二萬人左右,於1920年8月第一次粵桂戰爭中回師廣州,驅走桂系;孫中山遂得以回粵,展開第二次護法。

粵軍第一師

為提高粵軍的質素,粵軍集中精英編訓「第一師」,作為全軍模範。第一師以粵軍參謀長鄧鏗為師長,李濟深為參謀長,師內軍官大部份為保定軍校畢業生,無論文化、軍事技術、訓練質素俱較佳。不少粵軍第一師軍官日後成為民國的風雲人物。與當時大部份地方軍隊一樣,粵軍軍官大部份為廣東人,只有少數為其他省籍。

1922年初,孫文與陳炯明之間的矛盾日增,鄧鏗於3月為人所暗殺。當年6月孫、陳正式破裂,粵軍內部分裂。第一師亦內部分裂,部份軍官效忠陳炯明,部份則支持孫中山。最後於1923年初,在師中大部份中級軍官的活動下,主力投向孫文,同時聯合其他部隊,成功將陳炯明驅離廣州。

1924年初孫文重回廣州,粵軍改名為「建國粵軍」。當時第一師師長為李濟深。同年5月始建黃埔軍校,不少教官皆是由粵軍第一師借調,如李濟深、鄧演達、陳誠等當時俱為粵軍一師軍官。

1925年,粵軍第一師協同黃埔軍校學生軍東征陳炯明,又出動西江支援李宗仁、黃紹竑。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在廣州成立,統一各駐粵軍隊為國民革命軍。粵軍第一師改為第四軍,下轄三師。當時編制如下:

  • 軍長:李濟深
  • 副軍長:陳可鈺
  • 參謀長:鄧演達
  • 政治部主任:麥朝樞
    • 第十師
      • 師長:陳銘樞
      • 副師長:蔣光鼐
        • 下轄二十八團(蔡廷鍇)、二十九團(孫繩)、三十團(戴戟)
    • 第十一師
      • 師長:陳濟棠
      • 副師長:徐景唐,後鄧世增
        • 下轄三十一團(余漢謀)、三十二團(鄧世增,後香翰屏)、三十三團(黃鎮球)
    • 第十二師
      • 師長:張發奎
      • 副師長:朱暉日
        • 下轄三十四團(1926年6月前團長為葉挺,後三十四團改編為獨立團先期參加北伐,三十四團重建,團長為許志銳)、三十五團(繆培南)、三十六團(黃琪翔)
    • 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1926年6月由三十四團改編而成,先期參加北伐)
      • 團長:葉挺
      • 副團長: 羅隆(後黃熙)
        • 下轄第一營 (曹淵), 第二營 (賀聲洋)(後許繼慎), 第三營 (張伯黃)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

1926年5月初至9月初,第七軍國民革命軍四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經過衡陽、長沙、汨羅江、汀泗橋、賀勝橋諸戰役,消滅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20萬主力,圍困武昌。7月,國民政府展開北伐第四軍中的第十師第十二師及獨立團由副軍長陳可鈺指揮開往前線。軍長李濟深身兼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則與第十一師第十三師及兩個砲兵營留守廣州。在北伐戰爭中,第四軍所向披靡。在汀泗橋、賀勝橋大勝吳佩孚部。9月10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命令第七軍進軍江西,對直系軍閥孫傳芳作戰。歷經箬溪、德安、王家鋪、九仙嶺四場血戰,擊破孫傳芳10餘萬主力,為國民政府控制江西奠定基礎。江西連場血戰,第七軍陣亡團長3名:呂演新、陸受祺、吳鐵英,下級軍官傷亡三分之一,士兵2萬人傷亡4千餘人。10月10日,攻克武昌。該軍亦因此榮獲「鐵軍」稱號。11月,第四軍亦於年底獲得擴編,第十師擴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十二師則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由張發奎任軍長,黃琪翔為副軍長,下轄第十二師第二十一師第二十五師。之後第四軍東進,與國民革命軍 第三軍共同在江西擊破孫傳芳主力,攻下九江及南昌。

分裂

1927年初,寧漢分裂,蔣介石等將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與武漢對立。同時南京政府於4月開始清黨,捕殺共產黨人。廣東、廣西亦配合清共。於前方的第四軍在張發奎指揮下向武漢效忠。第十一軍陳銘樞等則因與唐生智不和,離開軍隊赴南京,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亦交張發奎指揮。其後武漢與南京分頭北伐,四軍及十一軍在河南再大敗張作霖奉軍。同年7月底,武漢方面決心分共,第四軍軍中共產黨員甚多。最終共產黨於8月1日在南昌發動南昌暴動,由共產黨控制的第四軍一部份參加。最後仍為張發奎指揮的部隊只剩第十二師及第十一軍二十六師不足兩師。十一軍第十師最初亦參加南昌暴動,後來脫離共產黨開赴福建,由陳銘樞管制並效忠南京。至此原四軍分裂成:中國共產黨的紅四軍張發奎指揮之四軍一部、陳銘樞指揮之十一軍,及李濟深指揮駐廣東的四軍一部。

繼唐生智後,素與汪兆銘交好的張發奎在1927年11月17日在廣州發動政變,企圖刺殺新桂系主要核心人物黃紹竑,但未成功。駐武漢的第七軍隨即及南調廣州,與1927年初以原留守廣西的第七軍4·5·6師擴編之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軍長黃紹竑)協力,圍剿張發奎勢力。

內戰

南昌暴動後,張發奎率殘部追趕共軍至廣東,但未有跟隨至潮梅,而是取得李濟深的准許南下到廣州一帶。當時李濟深與桂系合作,表面上支持南京蔣介石。由於張發奎部與李濟深部番號重覆,於是改李濟深部為「新編第四軍」。是年11月,張發奎與黃琪翔,連同薛岳(李濟深新編第四軍下新編第二師師長)、李福林(第五軍軍長)等乘李濟深離粵發動政變,意圖驅逐駐廣東之桂系及李濟深,迎接汪精衛到廣州主事,未料當時四軍內仍潛服之共產黨乘機在廣州暴動。

1927年12月,第七軍第十五軍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交戰,許志銳戰死,黃鎮球重傷,餘部無力再戰,由薛岳、繆培南、朱暉日率領逃往江西,第四軍元氣大傷,張發奎、黃琪翔下野流亡海外。在張發奎下野後,第四軍以繆培南、薛岳任正副軍長。第四軍被桂系、李濟深的陳濟棠、與及陳銘樞圍攻;劇戰後大敗,被迫撤離廣東往江西投靠蔣介石。李濟深回粵後,取消原張發奎部的「第四軍」番號,將陳濟棠部稱為「第四軍」。第十五軍期駐防粵北,直至蔣桂戰爭結束。

1928年中,原張發奎部第四軍響應蔣介石提出的裁軍通電,被縮編為第四師,繆培南任師長,下轄三個旅。

到了1929年中,蔣介石與桂系爆發蔣桂戰爭,張發奎率第四師與桂系作戰,進駐湖南。蔣得勝後,企圖將第四師繳械,張於是又聯合桂系反蔣,再次起用「第四軍」番號,並南下廣東。12月10日,張發奎部進抵廣州西郊花縣,廣州市區已聞炮聲;因張發奎、薛岳決心要以自己力量擊敗陳濟棠、陳銘樞(張部在北伐戰爭時稱「前線第四軍」,陳部稱「後方第四軍」),而拒絕第七軍第十五軍助戰,最終大敗,所部傷亡過半;12月14日,張部撤退,桂軍隨後撤退;粵軍蔡廷鍇部跟蹤追擊,進占桂東重鎮梧州。但是在廣東花縣一帶為陳濟棠及陳銘樞部所大敗,被迫撤返廣西。

1930年初,蔣光鼐在北流大敗第四軍第四軍只剩三團約五千人。年中,爆發中原大戰,再以第四軍名義聯合桂系參加反蔣。但開至湖南後為陳銘樞部切斷而敗退,全軍只剩一千餘人。之後第四軍縮編,併入桂系。至1931年,胡漢民被軟禁,兩廣反蔣。此時又恢復第四軍番號,再以張發奎為軍長。九一八(日)事變後,廣東與南京復合,南京方面再正式恢復第四軍。1932年,第四軍離開廣西,進入江西對共軍作戰。張發奎辭去軍長,由吳奇偉任,自此第四軍屬中央軍系列。

後續(國軍方面)

1932年後第四軍曾參與剿共。抗日戰爭中的第四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

另一方面,分別由陳銘樞及陳濟棠領導之原第四軍部份則繼續擴編。陳銘樞部(原四軍第十師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在 中原大戰中為蔣介石所用,獲擴為第十九路軍,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成為聲明大噪的抗日軍隊。然而亦因此而被調往福建剿共,引發閩變,失敗後被收編解散。

陳濟棠部(原四軍第十一師、「新編第四軍」,後改為「第八路軍」)則在陳濟棠主政廣東時大幅擴張至三個軍,另加海空軍及各式獨立旅等共十多萬人。1936年陳濟棠反蔣,余漢謀被南京任為「第四路軍」總司令,代替陳主政廣東。至抗戰開始後廣東部隊除防守廣東外,主力更被抽調至上海、武漢等戰場。

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整編為第四師。後又恢復第四軍番號。在國共內戰中曾被殲滅,後在廣東重建。

民國39(1950)年第四軍從海南撤往台灣。第四軍撤往台灣後,改編為陸軍獨立第四師。民國40(1951)年陸軍獨立第四師更改番號為陸軍第八十一師,後與海軍陸戰隊第一旅合併整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二師

民國55(1966)年9月1日,實施「興夏演習」,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奉命併編成立陸戰第二師於高雄縣仁武鄉。故陸戰第二師繼承部隊代號為「鐵軍部隊」。1967年3月,移防高雄縣林園鄉。1968年10月,實施「鎮江演習」,移防澎湖縣馬公市菜園里。1969年9月,實施「鎮江二號演習」,移防高雄縣林園鄉。民國64(1975)年七月番號陸戰第二師改為陸戰第54師。民國65(1976)年八月陸戰第54師改為陸戰隊第99師。民國88(1999)年依「精實案」,陸戰隊第99師改編為陸戰第99旅。嗣又因應「精進案」,並配合國防部組織法完成組織再造,於民國90(2001)年元月一日,於精實案陸戰第99旅改編為海軍陸戰隊守備旅。2005年4月1日,海軍陸戰隊守備旅改番號為海軍陸戰隊陸戰九九旅

---------------------

1954年7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在福建金門併編為第四軍,軍長胡翼烜中將。

1955年7月1日,台灣東部防守區司令部與第四軍併編為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司令劉安祺中將。

1964年12月18日,番號變更為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華金祥中將。

1966年6月16日,與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併編為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司令羅友倫中將。

1979年7月1日,整編為陸軍第八軍團指揮部(干城)Y,司令陳守山中將。

http://twrc.idv.st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6331038&aid=108807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