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1 21:26:33瀏覽1345|回應0|推薦0 | |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武裝暴力奪權記,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是國民革命運動中最主要的部分。因為國民革命軍由南向北推進,戰場橫貫中國北方與南方,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起兵廣東,連奪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內部因對蘇聯與中國共產黨態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復合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上,加入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軍閥、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張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國東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 ------------ 歷史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南京的民國臨時政府與北京的清廷北洋軍領袖袁世凱達成南北議和,由袁世凱取代孫文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換得滿清宣統帝遜位。為限制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內閣政體。
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結束,代表南方革命勢力的國民黨取得議會多數。國民黨幹事長宋教仁在赴北京組閣途中,於上海被暗殺。國民黨誣賴袁世凱為暗殺主謀,與其勢成水火,發動一系列戰爭反袁及其後的北洋政府。 1916年,袁世凱稱帝不遂而死,之後內部分裂,北洋政府形成三股勢力: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曹錕為首的直系和張作霖為旁支的奉系。他們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戰。 1919年,孫文將革命勢力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代初,孫在蘇聯幫助下,組建黃埔軍校,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中國共產黨員加入中國國民黨本屬一種策略,並非放棄其原有立場,在中國國民黨中秘密組織黨團,把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分為左右兩派,聯絡左派,打擊右派,製造黨派分裂。未在打敗陳炯明後,1925年,孫在廣州改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為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全國革命形勢,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組建國民革命軍,為北伐戰爭準備條件。在廣州,革命政府根基尚未穩固,地方軍閥仍然盤踞廣東各地,尤以東江地區之陳炯明勢力最強,威脅最大。 1920年,曹錕與段祺瑞爆發直皖戰爭。1922年,發生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張作霖擊敗直系吳佩孚。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大總統曹錕,驅逐溥儀,並電邀孫北上共商國是。孫抵達北京前,馮玉祥事先與張作霖商定,邀段祺瑞入北京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終止《臨時約法》和取消中華民國初年國會。孫到北京後,宣傳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段祺瑞則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後會議。12月4日,孫抵天津,受到盛大歡迎,因勞累並受風寒,身體感覺不適。12月31日,孫扶病至北京,發表《入京宣言》,及對歡迎民眾之書面談話。孫堅持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後會議。 1925年1月1日,孫因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救治無效。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逝世。早在孫文生前,不少中國國民黨員已反對改組,孫死後中國共產黨員勢力擴張,反共派被迫離開廣東。11月,旅居上海、北京等地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鄒魯、謝持等在北京西山舉行會議,決定取消容共政策,另設中央黨部於上海,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不予承認,指為非法,中國國民黨遂開始分裂。 1925年2月1日,善後會議召開。同月,蔣中正率黃埔軍校師生共三千人攻打陳炯明,鞏固廣東國民政府根據地。國民革命軍東征打敗陳炯明,至1926年初,廣東全省底定,李宗仁也統一廣西,並歸附國民政府,兩廣革命根據地統一,奠定基礎發動北伐戰爭。1925年7月,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並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黃埔學生軍和轄下各地方部隊。中國國民黨成立國民政府,組織國民革命軍,並得到蘇聯派遣顧問及提供武器彈藥等援助。同時,加大收編南方各省降部,何應欽、譚延闓、程潛、吳鐵城、唐生智等中國近代著名人物,均於此時加入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直至1926年7月,國民政府共收編擴充國民革命軍至八個軍。 1925年10月,吳佩孚、孫傳芳指揮直系軍閥於長江流域爭奪北洋政府領導權,向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發動反奉戰爭。1926年4月,國民軍撤出北京和天津,退往河北西北部及山西北部,駐守南口、多倫一帶;直軍、奉軍和晉軍組成聯盟進攻國民軍,雙方在南口一帶激戰,到8月國民軍不敵,退往綏遠、甘肅;吳佩孚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全力對付國民軍而無暇南顧,牽制北洋軍閥大量兵力,予北伐軍以可乘之機。北洋各軍閥在長江流域實力削弱,無力顧及國民政府。 在國民政府北伐之前,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形勢呈現多方格局,國民政府控制兩廣一帶。1926年奉系張作霖稱霸於北方,號稱兵力35萬。張作霖掌控北洋政府,並轄有華北、東北等地。直系吳佩孚再起後,割據中原,兵力約20萬。吳佩孚占據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以及河北、陝西部分地區,同時握有京漢鐵路。在東南方面,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兵力約22萬。孫傳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控制蘇浙滬贛等地。三大集團形成鼎足之勢,其兵力雖遠超廣州國民政府,但彼此對立,未能團結一致;此外,國民軍傾向革命盤踞西北,而湖南軍閥唐生智又願意歸附,都有利於北伐。閻錫山掌握山西。 孫文一貫主張發動北伐戰爭以統一中國,早於1917年8月以護法為名,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下令北伐;在1922年5月和1924年9月,孫兩次北伐都因廣東發生叛亂,後方不穩而中途撤回。 北伐經過中國共產黨對北伐的態度根據文獻記載,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黨史等,中共當時支持和積極配合在廣東的國民政府準備北伐。2月,在北京,中國共產黨中央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3月,蔣懷疑中山艦叛變,逮獲中共黨員,又限制中國共產黨員在中國國民黨中之活動,鮑羅廷力主暫時退讓,汪精衛稱病出國,蔣掌握大權,仍採容共政策。1990年代起有學者對於以前有觀點稱陳獨秀反對北伐提出反對意見,列出證據認為總的來說陳獨秀是贊成北伐的。 誓師北伐1926年5月初至9月初,第七軍與國民革命軍四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經過衡陽、長沙、汨羅江、汀泗橋、賀勝橋諸戰役,消滅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20萬主力,圍困武昌。 1926年6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7月4日,在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陳述向北洋政府發動北伐的理由,其中提到:「統一政府不成立,則外禍益烈,內亂益甚,中國人民之困苦,亦將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中國人民將無噍類矣。」 國民革命軍第二一軍前身是川軍第2軍。1926年12月7日,川軍第2軍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一軍,劉湘任軍長。下轄8個師。 第1師,唐式遵任師長;第2師,李雅材任師長; 第3師,王陵基任師長;第4師,王瓚緒任師長; 第5師,向成傑任師長;第6師,潘文華任師長; 第7師,(缺編); 第8師,朱宗愨任師長。另外,軍直屬1個旅和兩個游擊司令部。 1928年8月,根據國民政府編遣會議的要求,第二一軍原有7個師、1個旅、兩個游擊司令部縮編為第1、第2、第3師。其中:第1師,唐式遵任師長,藍文彬任副師長;第2師,王瓚緒任師長,潘文華任副師長;第3師,劉湘兼任師長,王陵基任副師長。不久,劉湘免兼第3師師長,王陵基繼任第3師師長。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民國15(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第三軍編為右翼軍,下轄第七師(師長王鈞)、第八師(師長朱世貴)、 第九師(師長由軍長朱培德將軍自兼)三個師,及一個砲兵營(營長張言傳)、一個憲兵營(營長武宣國),收復江西省會南昌,旋任朱培德將軍為江西省主席。9月,會同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攻打湖南。10月初,第三軍協助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及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攻克南昌。之後,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負責南昌警備。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宣稱北伐之目的是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尋求中國之統一和獨立自主。在蘇聯顧問幫助下,決定採取集中兵力行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後消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初期策略是:「先打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國民政府以兩廣為基地,以主力進軍湖南。北伐軍兵分三路:主力部隊進攻湖南、湖北;中路進入江西;東路駐守廣東東部(1926年9月3日,蔣任命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率第一軍所余各部(除第二十師仍駐守廣東)北伐攻閩。),伺機進入福建。北伐初期反帝國主義運動,以英國為第一對象,日本初持靜觀態度,蔣亦曲意聯好。北伐軍兵力約10萬人,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中國共產黨在擴大會議上與第三國際指示中,均強調中國共產革命的根基是解決農民問題。在北伐中,中國共產黨組織農會,擴大工農運動,迅速擴張勢力。國民政府內分裂成左右派。 進軍湖南、湖北衡陽、長沙戰役 在民眾大力支援下,北伐軍進展迅速。1926年6月初,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第八旅分別在淥田(今湖南安仁北)和金蘭寺等地擊潰葉開鑫一部,雙方對峙於淥水、漣水一綫。陳銘樞部與張發奎部分別由高州和瓊崖兩地開拔援湘。7月﹐北伐軍攻下長沙,貴州、四川等軍閥宣稱歸附。 汨羅江戰役 7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第八軍分別在安仁、永豐(今湖南雙峰)地區集中後,分路並進。第四軍克醴陵,第八軍三個師佔湘潭,另兩個師和第七軍一個旅攻寧鄉。7月11日,國民革命軍進佔長沙,迫葉開鑫部退守汨羅江北岸。 汀泗橋戰役 8月,北伐軍攻下湘北重鎮岳州,吳佩孚匆忙率兵南下增防。8月12日,國民革命軍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第四軍、第七軍、第八軍直取武漢;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國民革命軍第三軍集結醴陵、攸縣,對江西警戒;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師為總預備隊,隨主力跟進。8月19日,第四軍攻克平江,向通城進擊;第七軍佔領浯口,向羊樓司進發。8月22日,第八軍攻克岳陽。葉開鑫部萬餘人退據粵漢鐵路上的要隘汀四橋,吳佩孚急調一個混成旅和一個團馳援,企圖憑險固守。8月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六個團發起攻擊,激戰一晝夜,不克。吳佩孚親臨督戰,下令「退卻者殺無赦」,雙方互有勝負,湖北汀泗橋幾度易手。8月27日,張發奎親督三十五團,和葉挺獨立團迂迴吳軍側後,突然猛攻,佔領汀泗橋。吳軍前後受攻擊,退守賀勝橋。吳佩孚親率兩個師增援。 賀勝橋戰役 8月30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與吳軍展開激戰,第八軍首先攻入吳軍陣地,其他各部隨即擴大戰果,取得賀勝橋大捷。8月底,北伐軍攻下通下往武漢之險要門戶汀泗橋和賀勝橋,吳軍兵敗如山倒,從此一蹶不振。吳軍退守武漢。9月1日,第四軍、第七軍逼近武昌,9月3日、9月5日兩次攻城不克,遂封鎖圍困。這時,漢陽守軍一個師起義,吳佩孚率一部退往河南信陽。第八軍9月6日進漢陽,9月7日佔漢口,主力乘勢進佔武勝關。 9月10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命令第七軍進軍江西,對直系軍閥孫傳芳作戰。歷經箬溪、德安、王家鋪、九仙嶺四場血戰,擊破孫傳芳10餘萬主力,為國民政府控制江西奠定基礎。江西連場血戰,第七軍陣亡團長3名:呂演新、陸受祺、吳鐵英,下級軍官傷亡三分之一,士兵2萬人傷亡4千餘人。 10月10日,葉挺獨立團首先攻佔蛇山,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昌,二萬多守軍全部被殲。北伐軍攻佔漢陽、漢口,並在圍攻個半月後攻入武昌。10月,於武昌戰鬥中,攻克武昌城,生擒劉玉春、陳嘉謨,至此吳佩孚在武漢軍力全部消滅。北伐軍佔領兩湖,聲威大振。 進攻江西北伐初期,孫傳芳按兵不動,擬坐收漁利,到北伐軍攻下長沙,才派兵增援江西,同時令閩軍進犯廣東。8月下旬,孫傳芳見吳軍瀕於崩潰,決定從江蘇、浙江、安徽調兵十萬,會同駐江西部隊兩萬餘人,向南潯鐵路沿線和江西湖北邊境集中,企圖截斷武昌至長沙鐵路,攻取湖南、湖北。蔣於擊破吳佩孚後,決進取江西,兵力約五萬人。北伐軍進抵武漢後,也調兵進攻江西,與孫軍發生激戰。在江西南部,第二軍第五師和第五軍第四十六團協同獨立第一師攻佔贛縣(今贛州市)後,沿贛江北上。在江西西部,第三軍和第二軍主力出萍鄉,連克宜春、萬載、分宜,在新喻(今江西新余)與孫軍激戰後,分別向高安、樟樹(今樟樹市)進發。在江西西北部,第六軍和第一軍第一師先後攻佔修水、銅鼓、高安。孫軍雖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指揮不統一,未能協力作戰。9月16日,歸國的馮玉祥、于右任在綏西五原與孫岳、鹿鐘麟、宋哲元、徐永昌、方振武、劉汝明等會合;國民革命軍第11軍軍長方本仁及參謀長賀守中,赴吉安勸降其舊部贛軍第2師師長蔣鎮臣,被蔣羈押;9月17日,馮玉祥誓師五原,由于右任監盟,國民軍全體加入中國國民黨;馮玉祥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將其殘部3萬餘眾編為四個軍:張之江第一軍、徐永昌第三軍、方振武第五軍、弓富魁第六軍;鹿鐘麟任總參謀長,石敬亭及共產黨員劉伯堅分任政治部正、副部長。 箬溪血戰 在江西,第六軍軍長程潛、第一軍第1師師長王柏齡獲悉南昌兵力空虛,遂貪功冒進,擅自改變作戰計畫,於9月19日襲占南昌。9月19日第六軍第十九師乘勢攻佔南昌,遭孫軍反撲,加之增援的第一軍第一師又在牛行(今屬南昌市)戰敗,乃於9月24日退向奉新。蔣加派援軍2萬人。孫傳芳得知南昌失守,急調盧香亭、鄭俊彥、鄧如琢各部反攻。孫軍攻城時,王柏齡正在妓寨中狎妓;25日晚,孫軍克復南昌,程潛大敗而逃,王柏齡化妝逃往上海;蔣介石聞訊,督令各部展開反攻,並親率劉峙第2師增援江西前線;第1師副師長王俊晉升師長;9月27日,直魯聯軍褚玉璞、徐源泉等奉張作霖之命,以增援為名,將吳佩孚軍逐出保定、大名;9月30日,孫傳芳三大主力之一的謝鴻勳第4師兩萬餘人在贛北箬溪被李宗仁第7軍全殲,謝鴻勳重傷陣亡;10月上旬,第二軍主力攻佔樟樹、豐城,第三軍殲滅孫軍一部於南昌西山萬壽宮地區;由湖北東南部進入江西西北的第七軍,在箬溪重創孫軍一個師後,攻佔德安,形成了圍攻南昌的態勢。 德安血戰 10月3日,第7軍在德安大破盧香亭第三方面軍;第7軍亦傷亡兩千余人,胡宗鐸旅的團長陸受祺陣亡;10月4日,孫傳芳將贛軍總司令鄧如琢革職,由鄭俊彥接任;同時升任第8混成旅旅長顏景崇為第六方面軍總司令;10月5日,福建督軍周蔭人率所部兩師又兩旅三萬餘人兵分三路進攻廣東;蔣介石以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率第1軍的三個師迎敵;閩軍李鳳翔第3師的兩位旅長曹萬順、杜起雲,暗中已將周蔭人的進攻部署全盤告知何應欽;10月6日,蔣介石督率第1、第2、第3軍再次圍攻南昌;駐守南昌的為唐福山贛軍第1師、張鳳岐第9混成旅、岳思寅贛軍第1混成旅共約1萬人;10月8日,馮玉祥至包頭與韓複榘、石友三等會面,韓、石均表示願繼續追隨馮玉祥;閻錫山見吳佩孚主力已被北伐軍擊潰,預料未來國民黨必將統一中國,因此並不與馮玉祥為難,反而贈送韓、石二師兩個月軍餉及冬裝。閻錫山此舉,亦令馮玉祥頗為感動。此後,國民軍大舉南下進攻陝西劉鎮華,以解西安之圍。10月8日,曹萬順、杜起雲陣前起義,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何應欽兼任軍長,曹、杜分任師長;隨後,何應欽率第1軍譚曙卿第3師、馮軼裴14師、張貞獨立4師及第17軍反攻福建;10月10日淩晨,武昌,豫軍第3師師長吳俊卿向北伐軍投誠,北伐軍蜂擁進入武昌,陳家謨、劉玉春被俘;陳銘樞被任命為武昌衛戍司令,第四軍駐防武昌,唐生智第八軍駐防漢口、漢陽。由於孫軍回師救援,國民革命軍各軍又未協同,德安得而復失,第六軍攻永修失利,第三軍在牛行、樂化受挫。這時,第二軍和第一軍第二師冒然第二次進攻南昌失利,被迫於10月13日撤退。 10月16日,浙江省長夏超通電起義,受任為國民革命軍第18軍軍長; 同日,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二次南昌攻城戰,因傷亡慘重,不得不鳴金收兵;隨後,蔣介石從湖北抽調第四軍的四個團由張發奎率領,及賀耀祖獨立第2師入贛增援。 南昌又為孫軍奪回。國民革命軍吸取教訓,決心集中兵力先破南潯鐵路之敵,爾後再圖南昌,並調第四軍由湖北入江西。 10月20日,孫傳芳令駐守徐州的浙軍第1師師長陳儀接任浙江省長;並命駐守上海的宋梅村第15旅南下杭州,鎮壓夏超。10月20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在第二軍配合下攻克臨川(今撫州),截斷江西福建通路。10月,蔣下命令進入福建部隊,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調往江西參戰;先後攻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孫傳芳乞和,蔣拒絕。 10月23日,宋梅村在杭州捕獲夏超,孫傳芳下令將其斬首示眾;10月28日,國民黨聯席會議通過了邀請汪精衛回國主持黨政之決議。 11月1日,北伐軍兵分三路對江西展開總攻。 北路以李宗仁為總指揮,轄張發奎第四軍4個團、第七軍、賀耀祖獨立2師,進攻贛北的陳調元第五方面軍、顏景崇第六方面軍; 中路以程潛為總指揮,轄第6軍,進攻盧香亭第三方面軍; 南路以朱培德為總指揮,轄魯滌平第2軍、第3軍、賴世璜14軍,進攻南昌; 蔣介石率第1軍為預備隊;其中,以北路為主攻方向。 王家鋪、九仙嶺血戰 北路的激戰在德安、馬回嶺、王家鋪、塗家埠、九仙嶺、南詩等地先後展開,北伐軍在付出重大傷亡。11月2日開始第三次進攻南昌。第七軍再克德安,第四軍攻佔馬回嶺,兩軍又在德安南面的九仙嶺擊潰孫軍兩個師,截斷南潯鐵路。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軍負嵎頑抗,蔣親臨督戰攻克,孫傳芳在江西軍力全部消滅。永修、樂化等地孫軍潰逃,在滁槎附近被殲一萬五千人;11月8日,國民革命軍攻佔南昌,殲滅守軍萬餘人。蔣通電各省促人民自決。孫軍殘部敗退安徽南部及江蘇浙江一帶。孫軍大潰,精銳盡喪,為北伐以來規模最大戰役。11月4日將陳調元、顏景崇兩個方面軍徹底擊潰,一舉攻佔九江;第七軍的機關槍大隊長吳鐵英及李明瑞旅的呂演新團長陣亡; 李宗仁命令張發奎率部渡江追擊陳調元,張發奎認為己部傷亡重大,繼續追擊是李宗仁有意削弱他的實力,張氏竟然憤而返回了武漢。至11月8日,白崇禧、朱培德、程潛等攻克南昌。至此,孫傳芳喪失了整個江西,也葬送了十萬主力,元氣大傷。 佔領福建孫傳芳軍駐福建的五省聯軍福建總司令周蔭人部四個軍三萬餘人,為策應江西作戰,進軍粵東,試圖將國民革命根據地連根拔除。然而消息於進軍前已透露。 1926年9月,蔣命令潮汕部隊進攻福建。10月上旬,攻佔廣東蕉嶺、鬆口、饒平等地。由於周蔭人於直隸出生,對閩系來說是客軍而非地主,因此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決定主動出擊擊潰其主力,同時蔣中正也派遣李大超前至閩軍中收買分化。10月中旬,何應欽整合廣東保安團與黃埔軍校在學生作為防禦主力,第一軍第三師譚曙卿則作為攻擊矛頭,於10月9日和第十四師主力進襲擊周部後方,佔領永定,然後回師鬆口;此時,周部第二軍兩個師在蕉嶺起義,並配合作戰,殲滅周部第三軍。在福建方面,由於閩軍平日橫行霸道,民怨極深,各地民軍蠭起。由於周部於福建之風評不佳,在永定戰鬥之役遭受國民革命軍與城內民眾的聯合夾擊崩潰,僅帶少數侍衛逃出。是日,第十四師馮軼裴則於擊潰閩軍劉雲峰旅。此役國民革命軍俘虜4,000人,繳獲4,000餘支槍械與十多門火炮。周部第四軍和第二軍殘部退往長汀。北伐軍勢如破竹,閩軍望風而逃。10月13日,第一軍於梅縣鬆口戰鬥擊潰劉俊、李寶珩旅,在不到一星期,周蔭人主力已損近半。受此影響,曹萬順與杜起雲兩旅於10月17日接受國民政府收編建議,倒戈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何應欽則升任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揮軍福建。10月下旬,第十七軍由上杭沿汀江兩岸向北推進,在由江西入福建的第十四軍第二師配合下,相繼佔領龍溪、晉江、莆田、永泰,逼近閩侯。 19-1浙軍一部組成的第19軍
蔣令入閩部隊在攻破周蔭人主力後赴贛參戰,先後攻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11月,先後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全境平定。12月初,自江西東部入福建的第二軍第六師進佔建甌,切斷福建、浙江孫軍的聯繫。駐福建海軍第一艦隊起義,於12月2日決定接受廣東國民政府改編。周部駐閩侯一個旅投誠,國民革命軍於12月9日佔領閩侯,周部退往浙江。東路軍於12月間占領福建全省,向浙江挺進。 19-3桂軍一部組成的第19軍
攻取南京孫傳芳連遭失敗,求援於奉軍。張作霖企圖乘機奪佔孫、吳的地盤,幾一部接防江蘇、安徽北部,一部入河南增援吳佩孚。孫傳芳收集殘部八萬餘人,分布在滬寧鐵路、滬杭鐵路沿線和安徽南部地區。1927年初,國民革命軍為肅清長江下游之敵,分三路進軍。中路軍(分江左軍和江右軍)分別由湖北、江西沿長江向安徽、江蘇推進,主攻南京;東路軍由福建、江西分路入浙江,進軍淞滬,助攻南京;西路軍由湖北入河南,鉗制北面之敵。1月上旬,東路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在富陽遭孫軍一部反擊,退至衢縣(今衢州)。1月27日,第一軍協同第二十六軍反擊,在龍游附近擊潰孫軍,2月上旬,進佔金華、蘭溪,繼而在桐廬和富陽擊敗孫軍,2月18日佔領杭縣(今杭州)。2月底,國民革命軍占領浙江全境。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第二軍軍長譚延闓第四師與第六師則編入東路北伐軍,參加攻占南昌,入浙江直取杭州。 3月上旬,東路軍開始進攻淞滬,至3月20日,一部經太湖以西進佔武進(今常州),截斷滬寧鐵路,主力連克松江、吳縣(今蘇州),逼近上海。3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區委員會決定於當日把工人罷工轉入工人武裝暴動。計其武裝:手槍二百五十支、手榴彈二百枚。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激戰兩天一夜佔領上海後,東路軍才開進市區。中路軍(第二軍、第六軍)的江左軍由湖北東部向懷寧(今安慶)挺進,孫軍陳調元、王普等部相繼起義,懷寧不戰而下。中路軍的江右軍從江西境沿長江南岸東進,相繼攻克蕪湖、當塗,3月23日佔領南京。蔣拒絕孫傳芳求和。由於國民革命軍作戰員英勇奮戰,基本消滅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軍隊。 3月24日,第二軍第四師與第六師配合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攻佔南京。4月,第二軍第四師與第六師渡過長江,占領滁州。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將程潛所屬的第6軍第17師繳械,並以其為基礎組建第6軍,任命楊杰為軍長。下轄第十七師,文鴻恩任師長。同年5月,蔣介石又將陳儀所屬第十九軍改編為第十九師,任命餘憲文為師長,撥屬第六軍建制。此後,第六軍隸屬於第一路軍參加第3期北伐。8月,第六軍番號改為第十八軍,楊杰任軍長,第十七師撥歸程潛節制,第十八軍番號撤消。 奪取政權與國共分裂自北伐展開後,中國共產黨員加緊奪取領導權,與中國國民黨鬥爭日趨激烈,1927年2月在鮑羅廷控制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設武漢,議決削減蔣權力。1927年3月10日至3月17日,在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80名中,中國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秘書,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至此國民政府已由蘇聯顧問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全權把持。在北伐軍進攻上海時,中國共產黨策動工人起事,企圖奪取上海政權,引起商民疑慮。3月24日,發生南京事件,中國共產黨策動部份國民革命軍針對英美日領事館及外國教堂、寺廟、學校、醫院、商店、住宅進行燒殺打劫等排外運動,英、美軍艦出於報復部分中國的這種行為,向南京開砲,中國軍民死傷無數。 鮑羅廷並在武漢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憑藉掌握中共與國民黨左派進而取得政治主導權,以所謂「提高黨權」、「反對軍事獨裁」、「打倒新軍閥」為理由,於1927年3月10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通過了「統一革命勢力」、「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等反蔣方案,隨即在蔣北伐途中剝奪蔣主席職務,降其為普通委員。蔣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 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推進,嚴重威脅著著帝國主義;蔣決定「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清黨,把越軌的左傾幼稚分子鎮壓下去」;先後在贛州、南昌、安慶、九江等地發動清黨,蔣即表示:不用武力或任何群眾暴動改變租界之地位。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指責中國國民黨內之中國共產黨員受共產國際指使,破壞國民革命,要求對「中共首要」採取緊急處理,清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分子。4月12日,蔣在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另立南京國民政府。設「清黨委員會」,實行武力清黨,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緝捕中國共產黨員。鮑羅廷也秘密策動郭松齡將軍反對張作霖。中共土地改革路線為:「有土皆豪,凡紳必劣」。張蔣兩人1926年秋天就開始秘密接觸,兩人分別派唐生智和楊宇霆作為代表,展開秘密會晤,達成共同驅逐共產國際勢力協議。4月6日,「南京事件」後不到兩周,蔣於北伐途中清黨,張作霖即於北京搜查蘇聯大使館,逮捕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等,表明與國民革命軍皆反共,不必互相為敵。張作霖得到公使團同意,搜查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公處,逮捕58名中國人。在搜出的秘密文件中,竟發現莫斯科蘇聯共產黨打電報給當時尚是革命政府顧問的鮑羅廷。還清查出蘇聯企圖赤化中國之千餘文件,查獲並向外界公開共產國際發來大量指示、訓令、顛覆材料(與馮玉祥合作企圖取代北洋政府文件、紅槍會及煽動農民紀錄、中國共產黨文件等,「蘇聯文證企圖彙編」),證實蘇聯全面指揮顛覆中國政府的運動。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則強烈譴責中國國民黨粗暴侵犯蘇聯使館尊嚴,並認為此事件乃「帝國主義的挑撥,中國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者工具」。4月19日,蘇聯召回北京駐華代辦及大使館職員。4月,汪精衛回國,秘密前往武漢,武漢國民政府迎汪復職,「四一二事變後」開除蔣中正黨籍,下令討伐;南京國民政府也調兵遣將,對武漢政府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史稱「寧漢分裂」。武漢國民政府決定繼續北伐。此時武漢政府仍受鮑羅廷及共產黨員控制,共產黨員在湖南、湖北積極推行工農運動,組織工人罷工和沒收地主土地,引起軍人反抗。當時,入河南奉軍五個軍約十萬人,分布在西平以北鐵路線及開封、鄭縣等地,企圖南犯。國民革命軍由唐生智率三個縱隊五萬餘人,從駐馬店地區分路北進。 繼續北伐1927年5月,蔣決定繼續北伐作戰方案,分全軍為三路進攻。組織清黨委員會,全國各省厲行清黨。北伐軍先後克復揚州、泰州、徐州、蚌埠。 第十五軍前身是北洋軍閥所屬鄂軍暫編第2師。1926年9月初,北伐軍逼近漢陽城下,吳佩孚委劉佐龍為湖北省省長兼武漢防禦總司令。6月,劉佐龍在北伐軍的強大攻勢下獻城投降後,被任命為第十五軍軍長。轄3個師、1個獨立旅。其中:第1師,陳克鑑任師長;第2師,劉鼎甲任師長;第3師,程汝懷任師長;嚴敬任獨立旅旅長。此後,第2師師長劉鼎甲部歸李宗仁節制沿江東下,第十五軍其他部隊留守武漢。1927年5月,第十五軍隸屬第3縱隊參加了北伐作戰。8月,唐生智以劉佐龍擅自殺人為名將其法辦槍殺,撤消第十五軍番號,將其部改編為湖北省防軍第1、第2師。其後不久,第1、第2師被縮為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5月中旬,第二縱隊殲滅奉軍七個團佔領西平、漯河;第一縱隊擊敗奉軍一部於上蔡,迫其一個旅投降。奉軍約七萬人,企圖在臨穎決戰。5月27日,第二縱隊發起進攻,受挫,第一縱隊馳援,奉軍傷亡逾萬,向北撤退。5月28日,唐生智部佔領臨後,分別向鄭縣、開封挺進。馮玉祥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後,進軍甘肅、陝西,轉師東進,5月27日攻克洛陽,6月1日與唐生智部會師鄭縣。 6月,克復鄭州、許昌。6月7日,清江浦克復,孫傳芳通電下野。6月2日,國民革命軍佔領開封,奉軍敗走河北、山東。不久,吳佩孚率少數衛隊逃往四川。7月,「雲南易幟」。四川劉湘通電歸附中央。 汪精衛認為中國共產黨一直受共產國際指使,其土地革命和武裝工農政策,危害國民革命事業,遂決心清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分子,於1927年7月中旬議決取締共產黨,罷免中共黨員職務。1927年7月21日,國民革命軍在臨城被直魯軍打敗,撤往徐州。8月1日,中共在南昌發動武裝起事,武漢政府下令討伐。8月6日,國民革命軍又在徐州中敗於直魯軍,被迫南撤。武漢分共後,南京與武漢政府醞釀妥協,8月中旬,蔣中正辭總司令職,武漢政府宣布遷設南京,是為「寧漢復合」。由於這次指揮作戰失利及其它原因,蔣中正於8月13日宣布通電下野。徐州戰鬥以後,孫傳芳乘機率安國軍沿津浦鐵路南下,渡過淮河,攻占滁縣、寶應,直抵長江北岸的浦口一帶,南京一帶長江北岸盡為安國軍所陷。武漢方面的「東征軍」也向長江下游推進,有合擊南京之勢。至8月19日,寧漢複合。安國軍、五省聯軍於8月24日南渡長江,攻占南京以東的烏龍山、棲霞山。26日,安國軍攻占龍潭。27日,夏威率國民革命軍打敗安國軍,取得了棲霞山戰鬥的勝利。此後國民革命軍與安國軍反覆爭奪棲霞山。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劉峙等指揮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及第七軍最後於8月31日打敗安國軍,取得了龍潭戰鬥的勝利。孫傳芳率安國軍北撤。此戰奠定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 第十八軍前身是馮玉祥國民軍一部。1927年8月,馮玉祥所屬國民軍一部在北伐戰爭中編成第十八軍,隸屬於第二集團軍第9方面軍,軍長由第9方面軍總指揮鹿鍾麟兼任,下轄第六八師、第六九師和第八十九師。1929年初,第十八軍番號撤消,所屬部隊被縮編為 第二九師。 統治中國9月10日,國民革命軍在全椒打敗安國軍。安國軍一路北撤。1927年12月3日至12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預備會,會議最後一天恢復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進南京呈報正式復職。此時北方馮玉祥和閻錫山均願意歸附。蔣致電馮玉祥、閻鍚山及各將領準備北伐。 1927年4月,唐生智第八軍葉琪第五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葉琪任軍長;1928年2月,第十八軍加入李宗仁第四集團軍,因與陶鈞第十八軍番號重複,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葉琪任軍長;隨後跟隨白崇禧參加二次北伐;11月返回湖北,不久整編為陸軍第九師;1929年4月,蔣桂戰爭爆發桂系失敗,葉琪將第九師交付湖南省主席何鍵。 2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命統歸蔣指揮。 1928年4月,蔣聯合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共同討伐張作霖。國民革命軍所向克捷,連續攻克郯城、台兒莊、鄆城、韓莊、臨城、棗莊。第三軍團在魚臺失利,蔣電令各軍赴援。張宗昌下總退卻令,惟孫傳芳糾集餘部,尚圖頑抗。是月下旬,屢次攻克巨野、嘉祥,經西關攻克濟寧、滕縣、界河、魚臺、汶上、鄒縣、大名。連續攻克寧陽、兗州、曲阜、金鄉。連續攻克萊蕪、平陰、泰安、肥城。張宗昌部敗退灤州,孫傳芳在北京宣布下野,張、孫殘部向國民革命軍投降。 日本為干涉國軍北伐,藉口保護僑民,派軍登陸山東,進駐濟南,伺機尋釁。日本於1928年4月19日決定再次出兵山東暗助軍閥張宗昌,4月21日駐天津的3個步兵中隊抵達濟南,4月25至27日,日軍又連續在青島登陸,沿膠濟鐵路運兵濟南市,到4月28日,駐濟日軍已達3,000餘人。日軍在鄰接濟南城的濟南商埠以緯四路為中心線,劃為東西兩個警備區,構築工事,收容日本僑民。1928年5月1日,攻克濟南,日軍出阻,造成五三慘案,國民政府外交特派員蔡公時遇害。國民革命軍當時在北軍仍掌握制空權下,由第一軍團劉峙指揮之顧祝同第九軍所轄之第三師,首先攻入濟南城內,各路會師完成任務,5月2日蔣總司令抵達濟南並要求日軍撤退,日軍應允並撤出工事。蔣嚴戒北伐軍勿予還擊,並嚴令入濟南部隊,於5月3日夜退出城郊,派員與日軍師團長福田商約束部隊,未得要領。蔣同時命令濟南駐軍一律撤出,免生衝突。5月4日、5月5日,日軍仍繼續放槍發炮,並引張宗昌以飛機炸北伐軍司令部,蔣為完成北伐,忍辱負重,勿予計較,限令北伐軍星夜渡河,僅飭留李延年步兵團駐守。不料5月3日上午賀耀祖部隊與日軍雙方發生衝突。5月6日,蔣移節黨家莊,繼續提兵北進,並籲召汪精衛、胡漢民回國,又切告奉系早日覺悟,日本阻礙北伐之陰謀,於是粉碎。另從外交交涉,向日軍司令及日本外交部嚴重抗議,要日軍同時撤出濟南,請英美協助調停。北伐軍連續攻克平陰、禹城、石家莊、臨沂、德州、定縣、張家口。蔣無視日本侵略者,與馮玉祥在濟南以南黨家莊車站會晤,繞過濟南繼續北伐。克復保定。 1929年3月28日,中日雙方簽訂《議定書》,宣稱「中日兩國所受之損害問題」,俟雙方「實地調查決定」,後不了了之。濟南人民冤死尚未昭雪。日本人殺害中國軍民:死6,123人,傷1,700多人,財產損失2,957萬元。 北伐結束1928年5月底,國軍包圍京、津地區。6月4日晚,張作霖撤離北京,退出山海關外。張作霖坐火車抵達瀋陽附近皇姑屯車站(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炸死。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6月8日,國民革命軍開入北京。6月,國軍光復京、津,宣布北伐結束,將北京改名北平。兩週後,張作霖兒子張學良趕回瀋陽,繼任父職,東北局勢復趨穩定;同年底,張學良宣布東三省易幟,全國出現形式上統一局面。 國民革命部隊詳細資料請參考北伐部隊情況條目。北伐前全國兵額約140萬,北伐後增至230萬人,軍餉開支超過國家全部收入,所以亟需裁軍,以減少軍餉支出。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