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坔是什麼字?
2024/05/24 12:42:52瀏覽910|回應0|推薦21
坔是什麼字?

        坔,古「地」字,音ㄉㄧˋ,亦唸ㄌㄢˋ,平地湧泉之意。閩南語唸「坔」為làn,收音時雙唇緊閉,非慣用閩南語的人很難唸出這個音。依會意字造字規則,水在上、土在下,即是沼澤地之意。土上有水,台灣人指為「坔土」,水退去時亦可作為耕地。

        台灣地形山高水急,流域都不長,在水利工程不興的古代,任由流水四處橫流,當豐水期時,經常出現「坔土」,有時一小區域,有時廣及數公里,因此竹筏成為先民的交通工具之一。曾經讀過一本書(已經忘記書名),敘述劉銘傳當台灣巡撫時,在省城東邊有一間書院,他前往時即坐竹筏而去。可見台灣建省前後,台北除城中一帶外,其餘地方有不少「坔土」。

        台灣地名仍保留「坔」字者,尚有:台南鹽水的坔頭港、嘉義民雄的坔墘、高雄鳥松的坔埔。其實,有些地方不用「坔」,而用「湳」,台灣以「湳」字為地名者不少,最著名的是:古地名「湳仔」的南投縣名間鄕。日治時期覺得「湳仔」名稱不雅,大正9年(1920)改為日語なま近似的「名間」。此外,板橋及大溪都有湳仔溝,有些地方把「湳仔」改為「南雅」或「蘭雅」,台北土林就有蘭雅國中、蘭雅派出所。所以,無論「坔」、「湳」、「南」、「蘭」,原都指沼澤地。

        漢人到北部開墾之前,台北地區曾於1694年發生一次大地震(註一),經過地形地貌的改變,四周河流流向台北盆地,形成一個大湖。由於當時台灣北部尚未開發,沒有任何紀錄;僅在郁永河《裨海紀遊》乙書找到些許記載(註二)。若干年後,大湖逐漸縮小,到了1709年,由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陳憲伯、戴天樞等人組成的「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開發大佳臘(即今日大台北地區)。所以稱為「佳臘」者,乃源自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對沼澤地「加蚋」的稱呼;如今,僅在萬華萬大路一帶仍稱「加蚋」。未來捷運萬大線通車後,會在這裡設一個「加蚋站」。

        當今政府強調「本土意識」,但多數人對於台灣過往的人文背景,依然所知有限;是以,藉用「坔」字,分享本人對台灣歷史的認識,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功德。


註一:參閱【台北大地震】乙文。

註二:參閱【為一個字讀一本書】乙文。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1b7215&aid=18064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