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07 10:56:38瀏覽1813|回應4|推薦21 | |
話說聊齋 學生時代,《聊齋》是本人喜愛的書籍之一,不僅看完全書,部分篇章還複閱多次;此外,英譯版也沒錯過。就業後,忙於公務,僅偶一翻閱而已。近日,因貼了《說報應》文章(註一),提及<小翠>乙篇,燃起重溫的興致,因而擬在部落格內另闢「聊齋」乙類,貼上讀書心得,以饗網友。 《聊齋誌異》是清初蒲松齡(1640~1715)的名著,蒲氏喜好蒐集怪異故事,他在自序有言:「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他因而蒐集許多素材,經過整理、舖陳及構思,透過精妙洗練的文筆,集結成冊。所以,他的作品多屬篇幅簡潔的短文,但也有部分具備故事性的篇章;這種介於章回小說與筆記小說之間的短篇小說,是《聊齋》的精髓所在,最為膾炙人口。 蒲松齡在世時,其作品僅在鄉黨、摰友中傳誦,沒世後50年才付梓問世;因此,許多版本的篇章並不相符,即以本人藏有的《聊齋》(世界書局出版)為例,蒲氏原作431篇,附唐人傳奇小說、池北偶談…等共19篇,計16卷、450篇,即與維基百科所載12卷、491篇有別。1766年,《聊齋》出版之後,風行海內、外,計有英、法、德、俄、西、日…等譯著。其中,英語版為1878年由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選譯164篇出版,1908年再版,此後一版再版,在西方很受歡迎。 蒲松齡蒐集鬼怪故事,當在19歲鄉試中舉之後,31歲在揚州游幕期間,為其創作積累不少素材,40歲撰寫<聊齋自序>,因而推斷全書應當是在1679年完成,但隨後仍然有部分增補。在《聊齋》諸多篇章中,記載年代者計有:<狐夢>「康熙21年」(1682年)、<水災>「康熙34年」(1695年)、<夏雪>「丁亥」(1707年)…等,都在全書完成後所增補。 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表示:「我從小就聽著很多跟蒲松齡非常類似的民間故事長大。長大後又認真讀了他的書,從他的作品裡感受到很多的教義。儘管不是一個朝代的人,但我認為,他就是我的導師。」(註二)同樣地,蒲松齡也是本人提升中文程度的導師。 附帶一提的是:英譯《聊齋》的作者—翟理斯,與台灣有某個時段的連結。他是一名外交官,曾在1885~1891年派駐淡水擔任英國領事,領事官邸就位於淡水紅毛城旁。如今,這棟維多利亞年代的建築,已列為國家古蹟,並對外開放參觀。 註一:參閱【說報應】乙文。 註二:參見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2%B2%E6%9D%BE%E9%BE%84 《聊齋誌異》有不少版本,本人藏有的是世界書局所出版,有上、下兩冊,共16卷、450篇,與維基百科所載12卷、491篇有別。 《聊齋》是本人求學時最喜愛的書籍之一,不僅看完全書,部分篇章還複閱多次,若有心得或補述,都會在文中空白處註記,這是《聊齋》的首篇—考城隍。 蒲松齡(1640~1715)的畫像。他在《聊齋》自序有言:「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註: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聊齋誌異》成書約在1679年,蒲松齡40歲時完成,起初僅在鄉黨、摰友中傳誦,沒世後50年才付梓問世,這是最早的版本。(註:圖片翻拍自劉階平所著《蒲留仙傳》) 《聊齋誌異》最初版本的首篇—考城隍,當時屬於線裝書,沒有標點符號。(註:圖片翻拍自劉階平所著《蒲留仙傳》) 英譯《聊齋》的作者—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漢學家,也是一名外交官,與台灣有某個時段的連結,他曾在1885~1891年派駐淡水擔任英國領事。(註: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這是本人藏有的英譯《聊齋》,由新陸書局出版。 翟理斯選擇《聊齋志異》的164篇,翻譯為英文版的《聊齋》,於1878年出版、1908年再版,此後一版再版,在西方很受歡迎。這是首篇—考城隍。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