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聯合國提出之永續發展目標論臺灣農業發展的因應與展望
2022/12/20 18:59:49瀏覽1532|回應0|推薦16
               從聯合國提出之永續發展目標論臺灣農業發展的因應與展望

        為了成就人類更美好、更公平的未來,聯合國於2015年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期以引領政府、企業及人民團體,作為決策、投資及行動的參考,共同在2030年之前,創建一個適宜生活與永續發展的經營模式。在17項核心目標當中,與農業發展直接相關的有三:消除飢餓、平衡城鄉差距及維持生物多樣性。

        臺灣光復後,在「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的政策下,對農業發展著墨甚深,無論農地規劃、作物改良、生態維護及養殖推廣,都有卓越的成績,其成果不僅滿足國人糧食的需求,也讓工商業蓬勃發展;行有餘力還將農業技術推廣到全世界,為人類消除飢餓盡到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自從工業化、都市化之後,人口不斷往都市集中,農業產值逐漸下降,農村弱化情形日益嚴重。所幸,在政府推動「富麗農(漁)村」的政策下,加上鼓勵青年回鄉從農及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農村生活與都市日趨一致,但卻沒有汙濁的空氣及繁囂的人潮,對講求生活品質的人而言,更是心所嚮往之。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機能,農村不僅是糧食的來源地,其所肩負的調節氣候、過濾汙染及提供野生動、植物棲息的環境,都與聯合國所楬櫫的目標,不謀而合。

        隨著地球暖化問題日趨嚴峻,地球溫度逐步上升,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以至「無雨則旱、有水則澇」,嚴重衝擊農作物的生長。據科學家預測,當氣溫上升一度,主要作物將減產兩成,倘遇強風豪雨襲擊,農作物瞬間化為烏有,更將有斷糧危機;所以,眼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不單是糧食夠不夠的問題,也不只是價格高不高的問題,而是所需糧食能否取得的問題。因此,臺灣農業發展的因應之道,應優先選擇抗旱、抗病蟲害的作物,而非著重在傳統作物上,以設法提升我們糧食的自給率;其次,我們要運用臺灣足以為傲的科技能力,建構高效率的糧食供應鏈,使生產、供應及銷售沒有人為阻礙,讓消費者獲得價廉物美且安全可靠的食物;此外,利用傳播媒體鼓勵民眾儘量使用在地食材,減少國外糧食的依賴,並且籲請國人珍惜資源,儘量做到物盡其用,避免浪費食物。

        最近,國外刻正進行「醜食運動」(Ugly Food Movement),亦即鼓勵人們撇開對醜食偏見,外觀不佳的食材只要經過烹煮,一樣可以作成美食。這個運動提示我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當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當下,不僅要想到有人正在挨餓,更要想到「飢餓」會不會在臺灣發生。所以,農政機關要正視聯合國所提出的首要目標-消除飢餓,規劃出讓人民有不虞匱乏的策略,我們也要時時想到「物力維艱」,更要想到世界上還有20億人口處於飢餓邊緣。

(第6次農會考試第七職等晉升第六職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1b7215&aid=17783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