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2 22:42:19瀏覽491|回應0|推薦7 | |
農曆過年前,常有「寒冬送暖」活動,看到「艱苦人」大老遠跑一趟,就為了帶幾包米回家,感觸很深。
大多數寒冬送暖的新聞見報的機會都不大,但我儘可能都去看一下。一方面記者的出現,可挹注助人者繼續做下去的動能,也希望從中聽到一些「艱苦人」的故事,能寫新聞的就試試看,要不也能豐富自己的人生視野,對台灣的社會面貌有更深刻的認識。 我特別喜歡里或社區的寒冬送暖活動,自己的街坊鄰居生活過不去,大家出手幫忙,感覺很好。 社會底層當然需要政府的社會福利體系,或是慈濟等募款、動員能力強的慈善團體,提供長期的支持,但各自的親戚網絡、鄰里鄉鎮組織的人,如果能彼此濟助,那分心意是不一樣的。 在採訪相關新聞時,也常聽到一些不知是對是錯的理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低收入戶被寵壞了。 基隆市各區公所每年過年前都會舉辦餐會,宴請低收入戶。市府當天會把市庫預算及善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匯到各低收入戶的戶頭裡,餐會現場再發放白米等生活日用品給他們。 年復一年,許多低收入戶都知道這種好康的事,還會比較那一區誰發的錢多;在同一區內,也會計較別人領到的東西,我有沒有……。 這樣的場景令社工人員有點頭痛。他們認為,某項物資如果沒有募到足夠份量,自然會分配發放,最後只要每個人加加減減差不多就好了。甚至於區分家庭困境差異,給每人不等值的東西也不為過,但是,就是有低收入戶認為政府「不公平」。 還有一件事也令社工傷神,就是有低收入戶會變賣領到的白米等物資,換來的錢拿去買麵包等日用品也就罷了,有人卻是會拿去買酒、買檳榔,甚至去打電玩、賭博,令社工受不了。 每次聽社工談這些事,都只能設法安慰他們。人家說「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惡之處」,在沒有改變導致他們可憐的可惡原因時,有些事一再重演是可以理解的;況且,長期處於困境,或是對改變現況失去信心的人,他們的思維,本來就不能以常理來推論。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