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造訪小兔彼得
2021/10/27 11:59:44瀏覽272|回應0|推薦0

造訪小兔彼得


文:黃迺毓 1998/01/21

前陣子為處理一些事情而去了一趟倫敦。

得空在街上瀏覽櫥窗,突然眼睛一亮,我看到一家小店,裡裡外外都是小兔彼得故事裡的角色,除了小兔彼得和班傑明之外,泰比莎太太、小貓湯姆、母鴨潔瑪、豬媽媽、小豬柏郎和亞歷,濟濟一堂,我忍不住走進去,在兩層的小樓中徘徊不忍離去。

在陌生的城市裡,巧遇這些「老朋友」,那份驚喜簡直就是「他鄉遇故知」,只是這些故知都不是真人,而是故事中的人物,不,其實也不是「人」,而是動物,但是交情不下於好友,這情懷大概只有愛看童書的人才能領會吧。

店裡還有一些父母帶著孩子,在以各種角色為設計圖案的玩具、日用品、書籍、文具,以及紀念品中,興奮的指指點點,彷彿小兔彼得就是他們的親戚,小貓湯姆就是他們的鄰居,那種交談,讓我感受到沒有時間和文化的隔閡,父母親的童心就這樣自然的與孩子相遇,攜手共遊。

這使我想起一次親職座談中,我被邀談童書,有位家長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問我:「以你教書這些年的經驗,你覺得現在的學生跟以前的學生是不是很不一樣?」這其實是我常常自問的問題。

只是我一向認為代間差異是正常且必然的,生活環境在變,人的行為當然也在變,我們當然不可能跟祖先想同樣的事情,談同樣的事情,但是親子或師生相處時,如果我們一直只能看到彼此的不一樣,如何能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而能共同分享及分擔?

我不知道除了圖畫書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媒介,可以讓大人和孩子成為「同一國的人」。尤其是流傳已遠的經典童書,如小兔彼得那一系列的故事,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舉例來說,在小兔彼得的故事中,彼得趁媽媽不在家,溜進麥先生的菜園子偷吃,被麥先生發現了,在追趕的過程中,夾克丟了,險象環生,最後雖安然逃回家中,但因覺得不適,當其他的小兔享受豐盛晚餐時,它只能喝藥。在被期許成聖成賢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或許習慣於聽「模範生」的故事,大人以為故事中的好孩子會成為兒女行為上的好榜樣。

其實對孩子來說,很難認同那樣的角色,孩子真正喜歡、而且願意同情同理的,往往是跟孩子的本性較接近的角色。對現代這些聰明的孩子來說,教條式的故事是很難引起共鳴的。

從此角度來看,彼得小兔長久以來受到無數的孩子和有童心的大人的歡迎,是有道理的。它的吸引力不在於短暫的趣味,作者波特女士以其獨到的細膩,將每一個角色都畫得栩栩如生,文字也自然,配合著英國的田園景致,令讀者很難抗拒將這些朋友邀請到家中共度時光,甚至成為家人,共度一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12book&aid=16991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