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對地震前動物徵兆的淺見_
2008/05/17 08:36:04瀏覽3275|回應0|推薦39

再一次的,在四川大地震之前出現許多動物異常行為的徵兆,也再次引發許多可能性的討論,但是好像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多數的科學界還是不太積極研究這個現象,甚至以傾向否定乃至嘲諷的態度回應一般民眾的揣測。

我的碩士論文是研究1985年花蓮大地震餘震期間的『聲音』資料,當然聲音是在大地震(主震)之後而不是之前錄製,研究的範圍也只是每個餘震前後的幾十秒鐘,與地震預測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期間研讀了許多相關的論文,也對此問題有些看法,但是一寫到論文中多數老師就建議直接刪除,因為『純屬臆測』嘛!

我的推理是這樣的:

如果你相信動物真的有事前反應,而且不是來自托夢,那一定是起於某種物理或化學的環境的感知。

我們不知道動物在想些甚麼,但是科技可以幫我們和動物一樣感受到這些物理化學的變化。

長期監測環境變數就可以回溯出地震前動物知道一些甚麼我們感覺不到事情,於是我們也可以和蟾蜍一樣預知地震了!

譬如我的碩士研究分析的『聲音』其實是介於人類聽覺下限,但高於長期地震觀察儀器頻率範圍的訊息(100Hz左右)。一般來說,有感地震的主頻率都是1~2Hz或更低,多數地震儀也只集中觀測這麼低的頻率,高於10Hz的頻率範圍較缺少系統化、長期且大範圍的監測。假設蟾蜍是因為『聽』到或感覺到異常的震動而抓狂,且剛好是我們人類聽不到又測不到的震動,那麼最可能的就是10~100Hz這個範圍了!那就監聽看看嘛!?

事實上這有很多困難:其一是監測紀錄這些訊息必須很密集,因為高頻波衰減快,1Hz的震動波可以傳遞上千公里,100Hz的呢?可能只有幾公里,所以測站必須和大哥大基地台一樣密集。其二是這個頻率範圍的人為音響干擾太多,各位大概不知道,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非常清楚隔壁的北一女中何時有人在上體育課

在數位時代發達的今天可以說第一個問題已經可以克服,任何一台個人電腦都可以用普通麥克風與音效卡錄製低頻音響,當作監測站;但是分析這些資料還是非常龐大的工程,而且我說的『音響是動物感知原因』還只是猜測,或許動物是因為氣味而抓狂的!我們必須全面監測數十年或更久,直到夠多也夠大的地震發生後才能得到一些確認。這才是地震預測的困難之處!為了一個不確定的奇想,任何國家都不會願意付出太多經費的。可惜的是,目前集中於大尺度低頻震波資料的監測研究已經很久很深入了,但是對於預測這部分看來還是難有突破的契機。

簡單說,地震之後大家都願意花錢研究,但事後諸葛卻不能有效提供預測,事前的研究不僅未受災的國家機構與民眾沒興趣,又要面對許多不確定的議題,還要投入更大的經費,沒人會幹的!看起來地震預測的研究之路還是會繼續艱辛,鄉下老師怕命不夠長,所以很早就當逃兵了!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csonar&aid=187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