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跟診日記27
2019/07/09 14:40:32瀏覽1522|回應0|推薦1

陳慕純內科腦神經科診所跟診奇遇記27 

放下Let Go身外之物

  自律神經失調幾乎是所有疾病的病根,文明社會之所以有那麼多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乃因為人們背負太沉重的「身外之物」,為了諸多的身外之物,忙得如同鍋中的螞蟻。在1000年前,蘇東坡曾感嘆的說:「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人這一生營營碌碌忙著經營身外之物,人一旦看淡了名利,放淡了欲望,馬上就會有解脫之感,有心修行的人應該先從清心寡欲做起。冷眼看塵世,人這一生營營碌碌,究竟是為了什麼?什麼時候才能忘卻?不再苦苦追尋?也就是放下Let Go身外之物的意思。

  在2500年前佛陀(Buddha)所教導的不執著(Non-attachment)也就是放下身外之物,陳醫師建議病人做內核心呼吸,也是讓病人體驗回歸自己、放下執著的身外之物的方法。內核心呼吸是回歸自己的起始點,但是有許多的人還不會,相當可惜。

 

生命必須與「正面的、更好的目標」相連結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對「回歸自己」有獨到的見解,他不提「放下執著」建議人們應當與「正面的、更好的目標」相連結,而不要與任何特定的「人或物」相連結,愛因斯坦的觀察力相當敏銳,他不但是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對於哲學與社會現象,也有超乎哲學家、社會學家的見解。

  反觀人類歷史上的諸多不幸事件,往往來自於人們連結於特定的「人或物」,欠缺與正面美好的目標相連結,所謂軍國主義、宗教戰爭、黑手黨、納粹黨等,皆帶給人類不幸。

  與「正面美好的目標」相連結,會讓生命更有積極與肯定的意義,比單單地「放下」,更有進一步對生命的肯定。佛菩薩發大願,與耶穌基督的大愛,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在信仰之時千萬不要流於形式,反而成為另一種「身外之物」。

在臨床治療中,幫助病人讓其生命與正向的目標相連結,可使人免於恐懼、擔憂、害怕等身心情結,對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都有很大的幫助。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nita&aid=12801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