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惠林:啥!全球會有政經崩盤危機!!(下)
2019/09/29 11:03:00瀏覽449|回應0|推薦0
20190927

「到毀滅之路」聲音響起

到底金融危機有多嚴重、多可怕,二○一六年出版的《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The Road to Ruin)書中,瑞卡茲(James Rickards)為我們描述得淋漓盡緻。英文書名「到毀滅之路」已夠讓我們怵目驚心,會不會危言聳聽?或者類似水晶球預言?

經由對歷史的剖析和嚴謹的研究之後,瑞卡茲告訴世人,金融危機已取代動能戰爭,成為複雜系統動力的核心,而一九九八年和二○○八年的金融危機只是警訊,是一場無法想像的災難之前的震動。可怕的是,一般的地震在累積的能量釋放完之後會停止,但金融地震會引發系統性危機而持續,而由於過去金融危機出現後各國政府採用錯誤的紓困政策,所累積的負能量非常之多,使爆發震動力度難以想像。瑞卡茲強調說,這不是臆測,而是系統動力推測的結果。不過,他也安慰我們,這個結果並非無法避免,懸崖勒馬需要「縮小銀行規模、減少衍生性金融商品、降低槓桿,以及有可靠的貨幣,也許要與黃金聯繫」,但他卻說眼前看不到任何這類補救,只見系統崩潰逐漸逼近。

福洛荷和謝森已都附和瑞卡茲,在二○一六和二○一八年分別以「金融化」和「金融詛咒」警示世人防範。無獨有偶的,歷史學家亞當・圖澤也在二○一八年八月寫了《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回顧,從經濟危機變成政治動盪的不穩定世界》(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這本書,告訴我們:「十年過去了,這場二○○八年的金融危機從未真正結束。」他認為,是各國央行即時伸手,搶救了銀行業,而這一場金融危機,帶來了很嚴重後遺症,導致歐洲和美國的民粹主義政治興起

圖澤警告,我們至今仍未從這場危機「恢復」正常。下次再有危機爆發,各國政府還有沒有能力採取果斷行動,他抱持悲觀看法。圖澤曾斷言,二○○八年經濟大衰退會直接導致全球面臨金融危機,時至今日,證實這位經濟歷史學家所言不虛。儘管過了十年,我們仍活在金融海嘯的遺緒之中。無論以納稅人金錢緊急救助貪財無能的銀行業,還是央行以量化寬鬆重振富人資產面值,本質上都是政治行為,但對比銀行界和富人很多仍可全身而退,一般民眾則慘得多,深陷失業和薪資下降等難關,不滿情緒最終引發左右兩翼的民粹主義。

面臨崩盤的不穩定世界

二○○八年九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宣稱這是場只關係到華爾街的經濟危機,事實上,它對全球經濟是一大重擊,無論英國、歐洲的財金市場,乃至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的工廠及造船廠皆大受影響,造成美國及歐洲當地開始反思民主資本主義的正當性,甚至進一步導致烏克蘭爆發戰爭、希臘財政混亂、英國脫毆、川普出頭等重大事件。

圖澤將二○一○年的歐元區債務危機視為二○○八年的延續,而二○○七至二○一二年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在二○一三年至二○一七年間轉化成對後冷戰秩序的全面政治和地緣政治危機。除了川普入主白宮外,歐洲多國右翼民族主義者崛起。

貧富懸殊激化

圖澤認為,雖然美國當時備受批評,但二○○八年果斷以7,000億美元救市是成功的,問題在於歐巴馬上台後的刺激經濟措施並不足夠,未能令大眾受惠。當美國有關貧富懸殊的討論加劇後,也愈加暴露出溫和自由主義者對資本主義民主制的長遠問題苦無良方,「危機令貧富懸殊以及社會剝削引起的緊張進一步激化。二○○八年後採取的戲劇性救市措施,雖然短暫有效,也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川普上台被視為「後真相時代」的開端,但圖澤認為,無視事實不是民粹主義者的專利。他提到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二○一一年對歐債危機曾聲言:「當事情嚴重時,你要說謊。」圖澤坦言,西方精英失去信譽所造成的損害很大,奢求在美國不能領導世界時便求德、法取代,這無助解決問題。他認為,在新危機醞釀之際,更應明白二○○八年發生什麼事,有什麼錯誤,才能向前進。

本書共分四部、二十五章,以六百頁的篇幅,將全球政經議題分成全球經濟發展及其伴隨的風險、全球政商關係與各國勢力影響下潛藏的不平等交流、因社群網站活躍引發的網路經濟危機、美國中產階級所面臨的困境中國崛起以及全球石油危機等六大主題,逐一探討,提出嶄新獨到的見解。

最後,圖澤反思,對西方社會而言,經濟大衰退儼然是冷戰過後的最大危機,然而,這真的是無法事先防堵的嗎?我們又真的熬過這個危機了嗎?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又要怎麼確保社會穩定,避免世界失序?

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這本經濟歷史學家著作的十年全球政經史,或可得知政經風暴是否可能發生,也可知如何預先防範,也或可免於會有「千金難買早知道」的遺憾!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2975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