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嚴家祺:金融海嘯十年再思考(下) ---- 金融擴張有一個『極限點』----《前哨》月刊
2018/10/14 18:42:00瀏覽209|回應0|推薦0

20180921

                                 資產價格的突發性反轉

金融風暴的形成,是貨幣和貸款的過度發放,市場中貨幣的流動性氾濫的結果。實體經濟所需要的資金,假設在一定時期的數量為a,它所能產生的最大利潤總額為e。實體經濟不需要的、市場上過多的資金為b,不進入實體經濟,形成金融系統內的「回轉流」。「回轉流」內資金增加,總是與債務的堆積相伴,使利息增加,如果不能創造更多的實體財富、不能增加實體經濟中的利潤總額,當利息總額f 大於利潤總額e 時,使得全部利潤不夠用來支付全部利息和到期因付的本金時,在一些突發事件、政治因素甚至季節因素的影響下,債務的違約事件就會接連不斷地發生。這時,金融危機就開始從一個或幾個廣為人知的金融機構引發。一旦幾個廣為人知的金融機構「回轉流」發生斷流,很快會在整個金融經濟內蔓延開來,形成巨大風暴。

金融風暴的形成,有兩個相連接的過程,一是回轉流內的資產價格在一個時期內的持續上升;二是資產價格在上升到「頂峰」時,因回轉流中的利息總額大於實體經濟所產生的利潤總額時,在突發事件、政治因素、季節因素作用下,資產價格會突然發生暴跌。在第一階段,隨著資產價格的上升,對資產的需求量也同時上升。但在實體經濟中,某種商品價格的上升,會推動這種商品的生產和供給,從而使這種商品的價格降下來。然而,在金融系統中,在資產價格上升的同時,在資產價格上升前的「買者」,會變成「賣者」,出售自己手中的資產,以獲取「低買高賣」的盈利。只要這種盈利存在,在金融市場上,這種資產的供給就會從前些時候的「買者」手裡出來。與實體經濟不同,新的供給不是由工廠新製造出來的,而是已有金融產品的「再交易」。

在實體經濟中,一種商品的供應量,在尚未再生產出來前是有限的。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在短期內,也是有限的,需求量的變化幅度不大。但在金融系統中,一種產品的供應量,在尚未再生產出來前可以從前些時候的購買者手裡重新進入市場,在允許「賣空」、有保證金時,供應量在理論上是無限的。對這種金融產品的需求量,在短期內往往會發生很大變化,當金融產品價格節節上升時,為了追求「低買高賣」的盈利,只要有購買這種金融產品的現金,需求就能夠無限擴張。

無限的供應和需求的無限擴張,到某一個無法預測的時刻,會發生突變。原因是,金融資產價格愈往上升,也就是當回轉流中的利息總額大於實體經濟所產生的利潤總額時,新的買者在未來「低買高賣」獲得盈利的可能性會愈來愈小,當這種盈利的可能性減少到0時,這種資產的價格就會開始反轉和下降。與實體經濟不同,資產的價格的反轉和下降,會在極短時間內,使這種金融產品的「買者」立即變為「賣者」,爭先恐後地出售自己在前些時候買進的同一產品,目的是為了避免這種金融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在這時,價格下行的資產就會賣不出去,無法轉變為現金。就像我們把一個重物把它提升到高空要費力、費時,而重物落地不費力、不費時一樣,金融產品價格的暴跌,是瞬間發生的,而且與重物「自由落體」一樣,無法阻擋。這就是金融衝擊力

當貨幣不斷擴張、金融市場、房地產和商品市場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時,金融危機就隱藏在其中。如果中央銀行聽任這種擴張趨勢不斷強化,勢必使金融資產、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每一次交易過程就發生一次財富轉移,而大多數交易過程與實體經濟無關。這種交易過程,到一定時刻,當一些人發現不能再得到更多收益時,金融資產、房地產的價格就立即開始下落,這種下落的趨勢迅速強化,金融風暴就此爆發。每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知道,為了避免危機,必須逐步加息,回收市場上過多的貨幣,也就是降低流動性,但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加息的速度要多快,到什麼時候停止加息。在很多情況下,中央銀行在避免危機的操作,本身就成了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價格下降的明確信號,一場大規模的金融風暴也就此爆發。金融風暴是中央銀行無意或有意的行為促成的。

動物精神無關金融危機

什麼是繁榮?什麼是泡沫?這兩個問題,似乎都是似是而非的問題。但從近兩個世紀的經濟來看,所有繁榮後面都緊跟著泡沫破裂,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繁榮包含著泡沫,繁榮與泡沫並存,繁榮就是泡沫。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泡沫同時破滅,就是金融風暴。

00八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在認真探索金融風暴的成因或根源。二00九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動物精神》一書,作者是美國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和羅伯特·席勒(Robert J.Shiller)。

「動物精神」一詞,來源於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凱恩斯認為,由於經濟前景難以捉摸,投資行為不能用理論或理性選擇去解釋。凱恩斯提出投資要靠「動物精神」,即靠人的自然本能來驅動。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把「動物精神」當作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術語來運用。在《動物精神》這本書提出,動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阿克洛夫和席勒說,信心、公平感、腐敗或欺詐、貨幣幻覺以及作為人們參照物的「故事」,是動物精神的具體表現。「正是我們不斷變化的信心、誘惑、妒忌、怨恨、幻覺,特別是對經濟本質的認識,引發了危機。」人類的經濟決策並非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的那般理性和簡單,其複雜的心理因素才是整體經濟動盪不安的根源。

事實上,金融風暴的成因與人的「動物精神」沒有關係,愚蠢而憨厚的動物,如熊貓,不善於欺騙,聰明而狡猾的動物,如狐狸,善於欺騙,但遠遠不能與人類相比。像馬多夫這樣的人,他的欺詐,是人類理性高度發展的產物。加上資訊不對稱,欺詐在金融界普遍存在,是金融風暴形成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在金融產品價格節節上升時,人們為從「低買高賣」中得到盈利,不是「動物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人的理性行為。在金融資產價格反轉時,人們爭先恐後地拋售自己手中的資產,也不是「動物精神」,也是完完全全的人的理性行為。在資產暴跌前,資產價格之所以能夠節節上升,首要條件是人們有大量可以用來購買金融資產的資金,所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過剩,是金融風暴形成的首要前提。

金融風暴發生的另一前提是,必須存在大量能夠形成價格泡沫的資產。一種資產能不能形成價格泡沫,與這種資產本身「無法消耗」或「難於消耗」的特性密切相關。在實體經濟中,消耗品不能反復交易,不易形成價格泡沫。只有可以反復交易的產品,在一次次交易過程中,使價格不斷提高,才能形成價格泡沫。在實物產品中,房地產是能夠多次交易的非消耗品。在金融系統中,所有金融資產都是可以反復交易的非消耗品。所以,在消費品市場中,沒有因價格暴跌造成的風暴,而在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中,同一產品的反復交易行為普遍存在,就會形成資產泡沫,並在大量流動性資金的過剩的前提下,形成房地產市場的危機和金融風暴。

金融風暴是上述幾種因素的產物,特別是大量流動性資金的過剩,加上金融過度擴張,金融資產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愈來愈大。大量流動性資金湧入不斷擴張的金融系統,推高金融資產的價格。金融風暴就是大範圍、大體量資產價格暴跌,當金融資產的價格愈來愈高於這些資產的實際價值,到一臨界點時,這種升高突然停止,而發生資產價格的突然下跌。在資產價格的下跌時,一旦資產持有者的負債超過了資產量,形成「資不抵債」狀況,這種狀況的蔓延和大規模發生,就形成金融風暴。

面對即將來臨的新危機

經濟增長一方面取決於需求面,另一方面取決於供給面,經濟增長的長期途徑依賴於供給面,依賴于資源、資本、技術、管理的合理組合。在需求面,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也能調節經濟,但對經濟增長只能產生短期影響,這就是在「利息總額f小於利潤總額e」時的貨幣和金融的適度擴張;無休止的濫發貨幣,只有一個後果,把整個國家的經濟,推入「利息總額f大於利潤總額e」的境地,最終引發金融風暴。

十年前,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美國、歐洲、日本、中國,以各自的方法減輕金融海嘯產生的危害。這是一九二九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所沒有的。美國實行了三次量化寬鬆,把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零至百分之零點二五( 0-0.25 % ),中國央行則向市場投放了四萬億人民幣的貨幣。這些措施,本質上是中央銀行控制下的金融擴張。

在二00八年後的幾年中,世界各國不同程度走出了金融危機。美國從二0一五年年底以來的六次加息和縮表,這將使美國避免因三次量化寬鬆可能造成的新的金融危機。中國為了避免危機發生,近一年半來,在金融領域推行了「去杠杆」的措施。然而,面對經濟萎縮和房地產價格大幅下降,中國政府又開始走金融擴張的「回頭路」,近日《人民日報》向市場發佈了一個重要消息,說現在「去杠杆初見成效」,要進入「穩杠杆階段」,也就是央行又開始新一增發貨幣,總量達四萬億人民幣。十分明顯,這種貨幣和金融的新擴張,雖然可以避免近期的經濟衰退,減弱房地產價格的下降,但實質上只是推遲危機,在若干年後,由於貨幣發濫發和金融的瘋狂擴張,由於現在過度的金融擴張政策,中國再也逃不過規模更加巨大的房地產和金融風暴。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1784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