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電影】拆彈少年。
2017/09/11 07:55:29瀏覽782|回應0|推薦8

  邦尼提姆。


  戰爭從來就不是打到一方投降就沒事了。


  世界大戰席捲各國,最終結果塵埃落定,後續收拾作業才正展開,德軍在歐洲各國勢不可擋時,為了佔有原先優勢,在各個可能登陸的海岸埋了許多地雷,丹麥也是德軍侵攻的受害國之一,身為戰敗國軍人,德軍俘虜被分派到各地進行地雷拆除作業,丹麥西海岸也有這麼一批戰俘負責處理戰後的殘跡,只是,他們都還是不知戰場為何物的青澀「拆彈少年」(Under sandet)

  卡爾沒料到接收過來的戰俘會是一群孩子,他當然痛恨德軍、巴不得將德軍一個個殺光,可是,當他看到眼前這批號稱經過拆彈訓練的戰俘竟是孩子時也傻眼了,戰爭的怨恨與茫然的生命如何權衡,全在他的一念之間。


  這群德國年輕人難道不該為自己的國家償還戰爭罪孽嗎?

  可是,戰勝國能夠逼迫戰敗一方做任何事情嗎?


  如果不這樣對待,戰爭時期受到的委屈又該如何伸張?別說國際軍事法庭或聯合國那些遙遠的天星,走過戰爭的人只想看到現世報。懷有憤恨的丹麥軍人,當然要好好「招待」戰敗的德國軍人,難道不對嗎?別說軍人,平民百姓也這麼深深認為,只要是敵人,就沒有分戰勝戰敗的差別,即使贏了,已經失去的也回不來了。

  話可以講得冠冕堂皇,倘若我是戰勝的一方,心態恐怕同樣極端,不管語言能否溝通、不管眼珠的顏色有無相似,也不管年紀差距是否能夠理解這場戰爭帶來的禍害與影響,輸了的人就該負起全部責任,贏了的人那麼做,錯了嗎?


  電影慢慢播映著,我的情緒起了淺淺波動。

  這幾個孩子扛起國家戰敗後該付的責任,他們得去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對待,就像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沒人會管他們的死活,遑論挨餓,他們只有服從,因為不服從只有死路一條,他們還年輕、還有很多對未來的想像與期盼,戰爭結束後他們終於可以回到家鄉跟親人過活,終於可以不用理會殘酷的戰火,過一個平平淡淡的人生。

  那麼多的終於可以,得先過眼前這關。這個,拆不完地雷就無法回家的惡夢。


  難道有人認為他們拆完了地雷就能返鄉了嗎?

  賽巴斯汀說的沒錯,被蒙在鼓裡就能繼續為渺茫的希望奮鬥,誰也不清楚沙灘上的地雷究竟有無遺漏,直到狗狗被炸飛以後,夢裡的苦盡甘來才真正醒來。


  人命不如狗命?

  在那當下我有這樣的疑問,只是對卡爾來說,這隻狗代表的不僅僅是陪伴,還有從戰爭中遺留下來的苟延殘喘,更多的是國家被侵害時的窘迫,那些悲傷時候,侵門踏戶的德國軍人難道想過這些作為會讓許多平民百姓失去原有的生活嗎?卡爾的掙扎,從反覆暴怒的情緒裡充分感受,他們是可恨的德國軍人無誤,但他們真的只是孩子。

  是什麼樣的現實,需要由一群孩子承擔看不見未來的殘酷及風險?艾比對德軍的恨之入骨,在那個時代背景底下一點都不奇怪,但類似的事情應該在很多戰場週邊都默默發生過吧?


  我不覺得「拆彈少年」想要彰顯什麼人權價值,電影看似替當年的德國年輕戰俘的遭遇提出反思,然而,真正需要思索與感受的,應該是戰爭收尾的工作還有多少沒被想起過的辛酸?反正這世界本來就沒什麼公平,若要講公平,已經承受失去的一方又該如何自處?放下嗎?寬恕嗎?我真的懷疑走過慘烈戰局的人們有多少可以用那麼寬大的心懷接受種種改變不了的事實?


  走過戰亂的人,心底那窪亙遠的深淵自然不是給甲蟲取名就能化解的寂寞,那般疼痛,除了盡量冷漠,無法有其他想像。

  想家了嗎?難道,你不想回家?

  

  電影名稱:拆彈少年(Under sandet/Land of Mine)
  發行公司:傳影互動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ifilm.tw/


  正式上映:2017.01.13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ow&aid=10854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