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電影】鄰居。
2017/05/12 13:32:50瀏覽814|回應0|推薦5

  他們哪裡有怪?


  你怎麼看待所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

  思覺失調,前譯精神分裂症,此類病症的範圍很廣,舉凡妄想、幻聽、強症、抑鬱、恐懼、焦慮等,另如感情障礙都是思覺失調的範疇,當然,除了思覺失調以外,精神疾病還有更強烈的病症,如憂鬱症、躁鬱症等;台灣自二零一四年開始將精神分裂正名為思覺失調,把具有強烈標籤意義的名詞從患者身上撕去,雖然官方有做宣廣,依然抵擋不住媒體傳播與網路耳語,真正喊得出思覺失調這四個字的民眾實在不那麼多,大多數人都覺得繞口,以致於面對精神有所狀況的人,我們仍習慣性地統稱為精神病。

  單單只是更改名稱不會讓這個族群的人們從此新生,重要的是普羅大眾怎麼看這回事。

  你會覺得思覺失調患者無法控制嗎?你會覺得精神疾病患者很恐怖嗎?

  如果,一個精神收容單位就在你家隔壁呢?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成承澤導演於二零一四年搬家至弘恩洞,入住後才發現住家隔壁居然是一個專門收容精神疾患的安置單位。在台灣,那叫做精神康復之家或精神護理之家,兩者的功能不太一樣,康復之家是收容出院後暫時沒能返家或還無法回歸社會患者的中途之家、護理之家則是長期安置機構,不管怎樣,一般人得知住家旁邊是這樣的單位,恐怕都避之唯恐不及,深怕社區內的不定時炸彈會引來麻煩。

  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對精神疾患相當不友善,這是社會長期累積出來的刻板印象,會有那樣的印象其來有自,不管是思覺失調症或精神疾患,確實都需要藥物控制才有逐步好轉的可能,只是早年台灣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成見與偏見造就了一般民眾的恐慌,好像家裡附近有那樣的單位,生活就得戰戰兢兢,殊不知,你我走在路上碰到突發意外的可能性遠遠高過精神康復之家住民跑來敲你家的門。

  打開電視、看看現在的新聞,哪一天沒有心理偏差的社會事件發生?這之中,有多少是來自被認為是精神疾患的人所造成?

  但不可諱言,一般大眾對精神疾患的認識太少了,因為了解的少,所以害怕了。

  就像現今社會對我所服務的身心障礙領域的認識一樣,還是少了,所以害怕依然存在。


  「鄰居」(옆집)並沒有要平反或宣揚這個社會角落的特殊環節,不管哪個國家,精神收容單位確實都有,不管它們被叫做什麼名字,需要外界協助與扶持的人們很多時候過得並不快樂,甚至覺得痛苦,他們有各種你無法想像的舉動及想法,有的你永遠也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可是更多時候,他們與你我這種所謂的常人無異。

  他們一樣需要吃喝拉撒、一樣都要食衣住行、一樣負擔柴米油鹽、一樣具有喜怒哀樂……一樣享有權利義務,雖然他們未必能夠確實行駛與擁有,思緒的敏感則在在說明他們不但擁有浮誇的慾望,跟你我一樣,也擁有亟欲釋放自己的自由渴望,還是跟你我相同。

  生活在這款社會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身心失調吧?但有多少人,願意承認自己有一點點問題?


  大人眼裡所見的,始終都是醜陋與偏見的,在小孩眼中看來,住在「韓曼之家」的人們只不過是住在旅館裡而已,他們都有些原因不能回自己家裡去,不過那與他們是不是恐怖難搞無關,為什麼大人要加諸那麼多框架在他們身上?他們哪裡有奇怪?奇怪的到底是誰?

  當然,「鄰居」或許沒想要透露那麼多東西,就是單純以紀錄片的眼光去記載自家鄰居的生活種種,有的人剛剛來、有些人會離開,即便生病與死亡都是人生常態,在那棟屋子裡似乎更成了平淡的日常,生活也許難免會觸礁,只要不惡性循環下去,誰說不能擁有新的期待?

  「鄰居」獲得去年釜山影展廣角鏡單元紀錄片首獎,片中帶到家人觀點與醫師觀點,沒有繼續深入是有點可惜,可那應該就是導演的用意,如果真想了解更多,不妨自己走進去看看吧,畢竟,親自接觸後的感受才會最為真實。

  只是,有幾個人催得起勇氣?而,為什麼需要勇氣呢?

  他們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願接納與了解的扭曲的心。



  -2017桃園電影節-
  電影名稱:鄰居(옆집)
  影展官網:http://taoyuanff.net/


  影展日期:2017.05.12-05.25
  上映場次:2017.05.17/14:00/桃園光影電影館
       2017.05.20/16:30/星橋國際影城12廳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ow&aid=10252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