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瑞芳御舍營所址與忠魂碑
2012/08/01 17:12:52瀏覽3508|回應0|推薦15

有時候,再深入追查某個東西或事件的有趣之處,除了可以發掘以往鮮為人知的「故事」之外,往往也會產生一種由一個興趣「點」,發展為一條時間「線」,再擴大為整個故事「面」的狀況。而且随著資料越挖越深,探索的範圍越來越大,就更容易讓史料的追查者願意往更細微的部份去加以發掘。

筆者於追查瑞芳公園忠魂碑的資料時,意外發現這個碑最起碼是屬於「第三個」和乙未戰爭有關的建物。於台灣總督府内務局、西元1936年的《史蹟調査報告. 第1輯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書中,提到了瑞芳御舍營所址位於台北州基隆郡瑞芳庄柑仔瀨瑞芳公學校之內。且御舍營之建物為原清代砂金局之公館,改隸前為當時賊軍屯營之用,之後被火焚毀,所在的高處雖經削平,但已失去原來的樣貌,且其位置約略位於公學校校庭東部高處的平地之上。

第一個碑,於明治三十一年(西元1898年)四月十五日時,由瑞芳守備第二中隊建碑,立於瑞芳御舍營所址。正面碑文刻有「紀念碑」三字,其下並有當時督軍軍官署名;而「紀念碑」三字下方的碑文則刻有:
「明治二十八年征臺之役故
陸軍大將能久親王殿下提
近衛師團上陸澳底以六月
二日擊破清軍於瑞芳乃會
諸將於此矣犒之矣此日殿
下草鞋黎杖越三貂之嶮親
督士卒全軍為之感奮焉」

為方便閱讀,加上標點符號之碑文如下:
明治二十八年征臺之役,故陸軍大將能久親王殿下,提近衛師團上陸澳底,以六月二日擊破清軍於瑞芳,乃會諸將於此矣、犒之矣,此日殿下草鞋黎杖越三貂之嶮、親督士卒,全軍為之感奮焉。

然瑞芳紀念碑之圖片不是非常清析,只可隱約看出一行有十一字,全文共七行,因此筆者猜想其碑文排列示意如下圖:

瑞芳紀念碑

瑞芳紀念碑圖片出處:《能久親王事蹟》棠陰会 編 (春陽堂,1908)

第二個碑,於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由瑞芳庄因維護需要而改建,但未知碑文內容。然西元1936年的《史蹟調査報告. 第1輯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書中之「瑞芳御舍營紀念碑」,其碑體與瑞芳紀念碑相同,背景亦為一小山丘,故筆者大膽猜測應是改建後的第二代之紀念碑。只不過,依據《瑞芳公學校卒業紀念帖》當中,校庭中的一座碑,其外觀簡直與「瑞芳御舍營紀念碑」完全一致,但其背景應是基隆河而非一座小山丘。

瑞芳御舍營紀念碑

瑞芳公學校卒業紀念帖(昭和14年)


照片出自於《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原PO者ID為過山雲):瑞芳公學校卒業紀念帖

第三個碑,於昭和十八(西元1943年)年八月吉日由瑞芳街長宮川三二建之,碑文內容詳見《 【半日遊】瑞芳公園忠魂碑訪古紀行 》一文。

瑞芳忠魂碑

看到這邊,有些朋友可能又會問,那「台北州基隆郡瑞芳庄柑仔瀨瑞芳公學校」到底又在哪邊?除了以前的一篇文章《清代之「瑞芳」金砂局位置探討》有提及金砂局的可能位置之外,另外台灣於1931~1932年依日本政府於大正八年(1919年)4月10日公佈制定的中央法規《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由台灣總督下令進行調查並指定瑞芳附近的幾個和能久親王有關的地點,也可由吳永華2000年出版的《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一書中得知其地點如下:

北白川宮殿下御上陸地:基隆郡貢寮庄丹裡字鹽寮1番地



北白川宮殿下雙溪御遺跡所:基隆郡雙溪庄雙溪字雙溪



北白川宮殿下瑞芳御遺跡地:基隆郡瑞芳庄柑子瀨字柑子瀨108番地



北白川宮御遺跡碑:基隆郡深澳字深澳坑193番地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進軍行程一覽表(圖片來源:《史蹟調査報告、第1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至台北為止之截圖:



只不過,史料上仍記載著柑子瀨地區曾經發生過幾次的大火,最早的一次焚毀事件,記錄於《台灣記憶、台灣大事記要》與相關事件如下: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月十一日:日軍為平定臺灣,傾全力南進,終於取有臺南,稚卻造成臺北空虛,各地義 軍遂紛紛起義,林李成、林大北起宜蘭,簡大獅起金包里,詹振起錫口,陳 秋菊、陳捷陞起文山,盧振春、許紹文等起石碇,胡棒猷起新竹,各擁眾數 千百人,出沒無常,徇及臺北近郊,聲勢頗壯。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一月十二日:林李成、林大北發難於宜蘭,進擊頂溪。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一月十五日:南圍宜蘭,北下瑞芳,各路義軍響應,南及新竹。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一月十六日:日軍攻打瑞芳,義軍退守頂雙溪。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一月十六日:是日下午,臺北各地義軍同時出動,期於翌日(元旦)一舉共復臺北城。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一月十九日:日軍後備隊補充兵約二千名抵基隆;聞變,即以七百名駐三貂嶺及宜蘭等地 ,餘悉發臺北。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十二月九日:日軍全部出動,掃蕩臺北各地,戕害無辜,夷燒村莊,歷半月之久;海山、 文山、三貂、宜蘭一帶,沿山村落,盡為焦土。

那麼瑞芳庄柑子瀨字柑子瀨108(番地)的詳細位置倒底位於何處?經查詢地籍圖資料與請教 Freeman 大哥,確定地籍圖上的標示地點應是瑞芳公學校原址無誤,且已改為民宅使用。而且,金砂局公館的位置,的確有可能位於「瑞福宮」為中心的方圓零點五公里之内。加上清代的房子,幾乎全為木造,在經過了幾次的祝融肆虐後,大概也都只能追憶而已吧!

昭和12年瑞芳公學校職員宿舍改築工事設計圖



瑞芳公學校原址:基隆郡瑞芳庄柑子瀨字柑子瀨108(番地)


Google 2D 地圖定位:


Google 3D地圖定位:



台灣堡圖:


《瑞芳公學校校歌》
山貂の峰いや高く
基隆溪は水清し
宮の御跡を仰ぎ見る
其の名も芳し瑞芳公

開校以來年々に
君の御惠み高砂の
大和撫子生ひ出でん
千代の榮えを祝はまし


照片出自於《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原PO者ID為過山雲)瑞芳公學校卒業紀念帖

若由《瑞芳公學校校歌》第一段來看,我們大約可以翻譯其意大約為「三貂嶺的高聳之峰,基隆河水至清,宮(指北白川宮)之御跡可以仰望得見,它的大名即是瑞芳公學校」。(其第二段校歌由「君の御惠」及「大和撫子」八字,便可得知其意為宣揚日本皇民化思想,並希望台灣人民可以順從日本人的統治,因此本文不做翻譯及探討。)因此,我們便可得知史料記載這些紀念碑位於瑞芳公學校(民國37年,西元1948年遷校,並與舊址於現今瑞芳高工的「瑞芳尋常小學校」合併於瑞芳國小現址)的範圍之內,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再加上《昭和12年瑞芳公學校職員宿舍改築工事設計圖》之中,我們亦可得知瑞芳公學校的校地範圍,其實有跨越了現在的宜蘭線鐵道,並橫跨到現在的瑞芳公園的範圍之內。只不過,這平面圖之中,並沒有記載紀念碑與校舍的相關位置,加上清代對於金砂局瑞芳總局的記錄,又太過於「優雅」,使得我們無法由清代的相關記載確認其實際位置。

上述諸多文獻記載與各種假設推斷,若再仔細比對「瑞芳御舍營紀念碑」與「瑞芳忠魂碑」的碑文內容。「瑞芳御舍營紀念碑」是讚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事蹟,因而提及「乃會諸將於此矣、犒之矣,此日殿下草鞋黎杖越三貂之嶮、親督士卒,全軍為之感奮焉」;但「瑞芳忠魂碑」的碑文卻提及「當時,榮譽戰死的勇士有八名,與守備隊中病死者六名合葬於此,並建立墓碑以祭祀之」。若再由《瑞芳公學校卒業紀念帖》的照片及《瑞芳公學校校歌》及兩者的位置來看,「瑞芳忠魂碑」的確是比較像是設置於墓地之中的「墓碑」。而且,其地點亦放了數個金斗甕,瑞芳區公所也在該處立了一個和墓地管理有關的告示。況且,「偉人」住過的地方,是不可能拿去改為「合葬墓地」之用。

綜觀以上推論,這三個紀念碑當中,「紀念碑」與「瑞芳御舍營紀念碑」的位置,是合乎史料記載的金砂局公館「其位置約略位於公學校校庭東部高處的平地之上」之說法。而且,文獻中亦提及「之後被火焚毀,所在的高處雖經削平,但已失去原來的樣貌」云云。因此,答案已經揭曉,「瑞芳忠魂碑」與上述兩碑的位置不同、設置目的不同,卻也可能因為「用途不同」,所以「瑞芳御舍營紀念碑」(前身為「紀念碑」)在瑞芳公學校遷校後,可能已被民宅使用人所鏟除;而「瑞芳忠魂碑」卻因為處於墓地,因而意外被後人保留。

「瑞芳忠魂碑」入口處

【後記】在地籍圖資料查詢的過程中,加以比對台灣堡圖、Google Map及日軍所繪基隆附近之戰鬥圖後,意外發現「圓窗嶺司令所」之中的「北白川宮御遺跡碑」,有可能不是存在於現今「韋昌嶺」的軍營之內。

「圓窗嶺司令所」之中的「北白川宮御遺跡碑」

圓窗嶺司令所原址:基隆郡深澳字深澳坑193番地

Google 2D 地圖定位:

Google 3D地圖定位:

台灣堡圖: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中的「基隆附近戰鬥圖」:

延伸閱讀《清代之「瑞芳」金砂局位置探討

延伸閱讀《乙未瑞芳戰役與忠魂碑

延伸閱讀《 【半日遊】瑞芳公園忠魂碑訪古紀行

延伸閱讀《秀崎山踏青賞花趣

人生,不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組合而成。
故事,通常可以從微小的細節中受到感動。

我是「高級水電工」,也是華語導遊/華語領隊,
就讓我們一起共同體驗人生、體驗感動。

聯絡方式:https://www.facebook.com/tours4sweethome
加入好友

【版權宣告】 版權屬瑞奇所有,歡迎非商業用途轉載,並請於轉載文章之中註明原始出處,否則即視為侵權行為!


free counters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ickyshiu&aid=668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