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小說 – 秦王破陣樂
2017/11/21 03:28:58瀏覽670|回應0|推薦47

初唐時期天下尚未平定,當時仍為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仍帶兵四處征戰。末群雄之一的劉武周突厥之力稱帝,定國號為、年號天興,之後於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劉武周的軍數次大敗包括由家老四齊王李元吉在內的各路軍,逼得唐高祖一度想要棄守涇水渭水以東的關中平原東部地區而謹守關西一帶。

 

於是秦王李世民請纓出戰,屢敗劉武周各路軍隊,並於次年、武德三年四月,一路追擊敵軍至呂州(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高壁嶺(位於今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南)雀鼠谷(位於今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臨汾市霍州市之間),並於一日內連戰八次皆勝,不但收服了尉遲恭這員大將,更迫使劉武周放棄并州北奔突厥,並於不久之後被突厥所殺。

 

由於劉武周的部隊並沒有儲備軍糧,而是採取戰到哪裡就搜刮當地的糧食,因此不得民心。當秦王李世民成功擊敗劉武周後,河東一帶的士人及百姓們都高興得在路上唱歌跳舞,戰勝的軍士兵也以當時出征送行時演奏的《破陣樂》的曲調編入新的歌詞,描述攻敵陣破打勝仗的經過。之後,宮廷樂府中的樂師就將這些軍歌重新收集彙編,作為宮廷音樂的曲譜。

 

顯然非常喜歡這類樂曲的秦王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後,貞觀初年,唐太宗命尚書左丞魏徵(受封鄭國公貞觀七年的事)虞世男李百藥禇亮等人以這些樂曲另外填寫了七首歌詞、精通音律的起居郎呂才協重新彙整編曲後,將修訂完成的樂曲定名為《秦王破陣樂》。

 

按照唐朝的規矩,朝廷會在「元日(上元節、元宵節)」、「冬至」這二天舉辦國宴,宴請朝臣、外賓等同賀,並在宴席間表演以《秦王破陣樂》及《慶善樂》伴奏的舞蹈助興。表演《秦王破陣樂》時的舞者們就身披戰甲手持長戟、模擬戰陣隊型變化,表現戰士們征戰時的情景;表演《慶善樂》時,舞者便換上了衣袖寬廣的服飾、以踩踏拖曳鞋子的舞步,以象徵戰事結束後的太平時期,百姓受到禮樂教化的安定生活的情景。

 

貞觀七年正月,唐太宗親制《破陣舞圖》以改良《秦王破陣樂》的舞蹈變化,讓呂才協依圖示教導一百二十八名樂工舞伎練習,並定名為《七德之舞》。所謂的「七德」,是指帝王應有的「禁暴、戢兵、保大、保功、安民、和眾、豐財」七種德行。因此可以想像得到這《秦王破陣樂》加上《七德之舞》,是唐朝時一齣大規模的宮廷歌舞劇。

 

於是就在正月十五(癸巳),也就是上元節,朝廷於玄武門設宴,宴請三品以上的官員、各州刺史或太守、以及來朝的各外族酋長,就在現場展演這新編的以《秦王破陣樂》伴奏的《七德舞》以及以《慶善樂》伴奏的《九功舞》。

 

會後,主管宗廟祭祀禮儀的太常寺蕭瑀上書建議,說:

 

「《七德舞》的內容形容聖上功業,似乎還有所尚未完全之處,臣建議可再加入描述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等人被擒獲的過程。」

 

唐太宗說:

 

他們都是一時的英雄豪傑,況且如今朝廷中的大臣多少都曾在他們手下當過差,如果在讓他們見到以前的主子因戰敗而受到屈辱的情形,這樣能不傷了他們的心嗎?」

 

蕭瑀聽後拜謝說:

 

「這點的確是臣愚昧,沒有考慮到一點此。」

 

而以諍諫出名的魏徵,在唐朝已經進入太平盛世之際,一直希望唐太宗能將精力放在文治之上,盡量減少征戰武功之用,因每當他陪伴唐太宗出席宴會時,見到場中表演以《秦王破陣樂》伴奏的《七德舞》時,便低著頭故意不看;當表演進行到以《慶善樂》伴奏的《九功舞》時,魏徵就認真地觀看,以這種方式勸諫唐太宗,藉此表明自己的意見。

 

改編自 《隋唐嘉話》∕《資治通鑑》

 

原文:

 

《隋唐嘉話》卷中:

太宗之平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於道,軍人相與為《秦王破陣樂》之曲,後編樂府云。

《破陣樂》,被甲持戟,以像戰事。

《慶善樂》,廣袖曳屣,以像文德。

鄭公見奏《破陣樂》,則俯而不視;《慶善樂》,則玩之而不厭。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節錄)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七年(癸巳,公元六三三年)

 

春,正月,更名《破陳樂》曰《七德舞》。

癸巳,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蠻夷酋長於玄武門,奏《七德》、《九功》之舞。太常卿蕭瑀上言:

「《七德舞》形容聖功,有所未盡,請寫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

上曰:

「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其心乎?」

瑀謝曰:

「此非臣愚慮所及。」

魏徵欲上偃武修文,每侍宴,見《七德舞》輒俯首不視,見《九功舞》則諦觀之。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dhorse&aid=10908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