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病人安全紀錄片To Err is Human - 您非看不可的原因
2019/10/07 18:57:28瀏覽3233|回應0|推薦0
身為將這部美國病人安全記錄片引進台灣,並翻譯為中文版的總負責人,畢竟是紀錄片,沒有爆破場面也沒有燒腦劇情~所以格主發現,如沒人適度在上映前作些解析,強調其看點及可看性,恐怕會在觀賞中,有觀眾會有些"度估(打瞌睡)",或忙碌的滑手機。。。。害羞畢竟美國是一個不同的國度,因國情不同,難免會有些看不懂的地方。


身為主辦單位,為了能讓索票進場參加首映會的觀眾看懂,獲得知識並吸收更多,格主以下擬補充一些説明,建議格友們還要搭配前一篇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影評焦點,才會更容易進入狀況,必要時可迅速釐清來籠去脈。微笑


講到病人安全,最基本的二件事情應該就是「病人安全文化」及「 病人安全管理」。

前者是要建置病人安全文化,一般都會追朔至IOM的第一篇報告(IOM-1),也就是病人安全開始受到重視的源頭,此紀錄片被取名為To Err is Human(人難免出差錯),即是想要回顧它的歷史背景,並呈現當年美國醫療體系有種種問題,同時暗示要寬恕那些犯錯的人。

另一方面,病人安全管理則是指推動病人安全的具體作為(Program,Initiative or Solution)。這部紀錄片也能說是負責執行這些策略的政府機關,即美國醫療照護暨品質研究所(
機構)或簡稱為AHRQ的紀錄片。


理所當然,對歷任的領導者有歌功頌德的部分,是可以預期的,更何況製片人與AHRQ 的首任所長John Eisenberg原本就是父子關係。害羞
一般而言,所謂紀錄片,通常只有強調紀實性,忠實的回顧過去的人物事蹟與環境,如果是描述一個災難,則是希望能從錯誤中記取慘痛的教訓,但內容不見得會告訴觀眾有什麼樂觀的對策,或可以預防或解決的方法(Solutions),也就是前述的「病人安全管理」部分。


就此論點,To Err is Human這部紀錄片,實際上已經兼顧了以上兩大重點,尤其是深入淺出觸及不少病安民眾教育的題材,意義非凡。


並告訴觀眾什麼是病人安全文化,它所必需具備的各種條件有哪些,而真正具有最大影響力的,莫非是常被引用的死於醫療疏失的推估數據,此醫療安全問題的嚴重性,顯然衝擊到整個美國社會,讓當時的柯林頓政府不得不採取5年內必需減半的對策。


本片藉由說故事的風格,不僅是將女主角Sheridan家族,遭遇兩個令人心痛的悲劇闡述得當以外,更重要的是本片藉由訪談多位專家的評論與解說,讓觀眾看到,病人安全已有大幅進步的現狀,但強調仍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相信部分觀眾對某些看點必有期待,至於能不能做到,最近來台參加BMJ論壇的病安大老 Don Berwick在片中強調解決之道,是有無「意志」的問題。


製片人並不是以指責誰,或哪一家醫院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為目的,或故意使用聳動的數據來唬人,而是希望能從這樣的經驗與現實,讓民眾更瞭解醫療疏失茲事體大,有很多系統性的問題,必需投入軟硬體設備如IT、領導、模擬醫學、當責的態度、團隊合作以及立法等策略才能克服~強調醫師也是會犯錯,不宜怪罪個人!


因為美國病安制度的轉形策略與AHRQ息息相關,這部紀錄片也能說是AHRQ的縮影,製片人期待美國人看了以後能自我提升健康知能,並積極參與醫療,進而得到自保和Save lives,意義深遠!
劇情中主要介紹Sheridan家族,在兩家不同的醫院,分別遭遇了重大的醫療疏失,在分類上,都是屬於影響預後的診斷錯誤。製作人技巧性地穿插病安專家,講解美國醫療體系當時的問題,以及在各方面進步至今的演變過程。
勇敢的Susan Sheridan自述,她不屈不撓地面對兩個醫療糾紛,雖然爭議過程遭受屈辱,令人打抱不平,但最終~還是與對方和解成功並達到她所要求的條件,總算為往後的病安政策給了交代,令人欽佩。


因醫療疏失,而導至腦性麻痺後遺症的兒子卡爾(Cal),能在媽媽的光環下,參與喜劇演戲並樂在其中,這也是令人感動,與敬佩母愛偉大的地方!


她的先生Pat,也是一個遭遇診斷錯誤的受害者,但因為延誤治療長達6個月的惡性腫瘤,雖然動過很多次刀,還是回天乏術,追根究底探討其原因,就是一個典型的溝通不良,而院方處理這個醫療爭議事件的態度,也是一個非常壞的示範,引以為戒。   


因為這兩起醫糾,而讓她勇敢地站出來的Susan Sheridan,不愧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病安倡議者,其貢獻包括:要求院方必需常規量測每一位新生兒的膽紅素(Bilirubin)值,並積極預防核黃疸的發病,針對另一家她先生被誤診的醫院,則是要求院方要確實掌握,傳遞正確的訊息(病理報告)給送檢
醫師及病人/家屬的時效。
還有幾幕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其中有幾位病安大咖,坦承生涯中自己曾經犯錯(如開錯藥),但當年的認知是醫師不應向病人認錯,因為很怕被告,事實上認錯並致歉,是否真能減少訴訟尚有爭議。

片中也有提及一半以上的護理人員,對坦承疏失仍持保留態度。

因為時空已經不一樣了,片中利用臨床技能中心,來演練如何和病人作溝通,例如片中有位老師,以一個恐怕被延誤診斷為大腸癌的教案為例,示範(Demo)揭露(Disclosure)的正確作法,其他的模擬教學案例包括敗血症的處理,這些都是病安教學的新趨勢,值得學習。


另外芝加哥大學的臨床技能中心,有一令人印象深刻的 Room of Horrors(有危險物品陳列或佈置的恐怖情境/病房),在非醫療場合有人「鬼屋」,在此環境下,演練中的學員會被要求在10分鐘內,除了與假人互動以外,必需找出周遭環境中的任何嚇人的異常現象,或安全上的問題。

設計這種模式的演練情境(Scenario-based)其實並不困難,
但國內嚴重缺乏以病人安全為主題之教案,必需加緊學習,趕上時代潮流


到底關於病安可以從飛安學習到什麼?


片中Sully機長的一番談話,包括導入模擬演練及團隊溝通訓練(CRM或國人俗稱的TRM),這確實已是病人安全學者公認的好方法。


此外,製片人希望民眾可以學習到醫療透明性(Transparency)的重要性,但這個範圍很廣。為了更透明的醫療,又安排訪談一位加拿大的外科教授,關於他已開發成功的一種工具,即是用於開刀房的所謂黑盒子(Black Box),這是可以幫助還原真相的全程錄影錄音的監視利器,包括手術醫師的手部衞生,及手術團隊進進出出開門的次數,因為這會影響感染率,黑盒子還有其他很多功能,是值得注目的病安New solution之一。


在醫療品質的評比制度方面,目前美國民眾在就醫時,可以參考由Leapfrog Group每年評定2次的安全度等級A,B,C,D,E或F,以求自保。

學者也有提到瑞士起司的原理,被運用在剖析犯錯的機轉,讓觀眾有一種學以致用的感覺。其他在病安領域常聽到的重點包括「手部衛生」及「Checklist的使用」,中心靜脈導管置入
時預防感染的準則、交接(Handoff )等等的病安語言,在片中也都有被提到,讓已經有基本概念的觀眾會覺得欣慰而有同感,因為國內很多醫院確實也都有在做,但切勿以為官大自然懂得意


上過病安課的人,更能體會格主所組的"台灣病人安全推廣同好會",常年以來強調的「問到底」「說到底」「傳到底」,以及當責(Accountability),尊重對方(Respect)、溝通、團隊合作、TeamSTEPPS、病人及家屬參與醫療(Patient Engagement),誠實以對(Honesty)等病人安全常識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這部享譽病安界的記錄片,中文版在台灣只有10場次,錯過不再放映,因此格主建議您:一定不能錯過~因為它有很多您切身需要的病安常識。


不管您是什麼身分或背景,看完這部紀錄片的醫療人和一般民眾,保證都會有很多感觸且受益良多!

醫界內的人可以趁此機會複習病安,更認識病安,而且大家都有成為病人的一天,也都有可能需要為了自己,或親人到醫院與醫療照護人員互動及溝通,您對醫療照護制度的要求與期待,自然而然就能發揮出來。


眾所周知,目前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病安文化量測工具,就是來自AHRQ,所以關於安全文化,講來講去都會連想到AHRQ也是事實,對醫界內的人而言,隨時注意它的政策與動向實有必要。

看到美國醫療的透明性(Transparency),相信您一定會更懂得發聲(Speak Up),對自保健康或風險管理更有概念,對醫療溝通就會更有信心,病人安全文化的建置雖然需要時間,但把影片拿來當作教材是高招,讓全民熟悉病安語言和改變價值觀絕對是一件醫師、病人及社會三方皆贏(Win-Win-Win)的好事!

不管台灣社會,是否已經有準備好要做一些改變的決心?無論如何,請用心觀賞此影片,預期推廣的三大主
是:
1.零傷害Zero harm的概念
2.病人/家屬盡量參與醫療及
3.善用模擬醫學學習病安。


11月8日的中文首映會,將於近日內開放線上免費索票,敬請關注粉絲團上公告,並歡迎隨時加入線上討論。微笑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299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