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附加條件的愛,還是愛嗎?
2019/03/06 15:55:19瀏覽2987|回應0|推薦22

 

§你不懂我,因為你從來沒聽懂我說的話

傾聽一個人說話,其實是很難的。

用耳朵去聽很容易,讓對方嘴裡吐出的聲音,一字一句的流進我們的耳裡。但有幾個人專注的在傾聽?有些人左耳進、右耳出,那些話語他聽見了,但但永遠進不去他的心。

有些夫妻就因為這些事情吵架,某位丈夫提醒妻子這個週末要跟父母聚餐,妻子卻還是忘了這件事,安排了姊妹聚會。某位妻子提醒丈夫下週要帶孩子複診的日期,先生卻忘了這件事,安排其他工作。

記得事情的人和記不得事情的人,他們有了爭吵,爭吵的目的倒不是記得和記不得,這跟聽力或記憶力無關。爭吵的焦點是心,就是「對方是否把自己放在心上」。

當有人總是記不得我們說的話,我們可能就會懷疑對方沒把我們放在心上,所以才會對我們說過的話,沒有投以足夠的專注。

傾聽不是用耳朵聽,是用心去聽。光聽還不夠,聽了之後,還需要記住。

有時記住還不夠,錄音筆也能把一個人說過的話記住,而且牢記的程度遠勝人腦。

更深層次的傾聽,是能聽懂對方的意思。

但聽懂比記住難得多,因為人的語言很巧妙,也是門藝術。藝術無法全靠人的理性去理解,還需要能夠感同身受,以及設身處地。

 

§愛一個人應該尋求回報嗎?

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郭芙很難理解楊過,她從小在一個富足的家庭長大,父母在武林中赫赫有名。連帶地,郭芙從小除了父母呵護,還有郭靖和黃蓉身邊的兄弟、丐幫幫眾,以及敬畏郭黃二人的各路好漢加以照料。

楊過原本過的生活跟個小叫化子沒兩樣,有一餐沒一餐,沒辦法想到以後,也沒有機會建立基本的自信。

就像餵食流浪貓,你在一個地方放好食物,貓會過來吃。但在吃之前,流浪貓會仔細觀察環境,看人走遠了,感覺安全了,牠才會過去吃。也許放食物的人對貓很有愛心,但貓不知道,牠的成長經歷告訴牠:「處處有危險,保命要緊。」

流浪貓是敏感的,如同幼年的楊過。

郭靖對楊過好,但其他人呢?楊過感受得到,黃蓉對他的戒備。感受得到郭芙、武氏兄弟對他的輕蔑。在他真正擁有安全感之前,他得承受著身邊人們自以為是的善意和惡意。

這也說明為什麼楊過跟小龍女處得好,小龍女不愛管事,就像一個給貓食物,但不特別求什麼回報的人。

有些人養貓,他求回報,想要控制貓。給食物,然後跟貓說:「你要乖。」、「你要聽我的。」但他了解貓的天性嗎?貓終究是動物,不是人。

父母都不見得有權力左右孩子的自由,為什麼有些人覺得自己只要養了貓,跟貓吃的、喝的,就有權力把貓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動物學研究,野生的貓其實是不怎麼叫的,但家貓會叫,因為家貓在成長中模仿嬰兒的叫聲,用那種類似嬰兒叫聲的聲音,喚起人們的關注,獲得他們需要的食物和關注。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生活,有些人給我們好處,卻不給我們足夠的自由。對他們來說,給予好處就像在進行一種交換,通過錢、食物或某些東西,換取支配我們的權力。

然而,在他們拿出那些好處的時候,有時根本沒問我們,就硬是把這些東西強塞給我們,然後在我們還沒搞清楚情況的時候,他就開始說:「你收了我的東西,現在你得聽我的。」

進而,我們可以思考,這種給予是愛嗎?

或者我們換一種方式去理解這個問題,「有附加條件的愛,還是愛嗎?」

在敘事治療的諮詢方法中,我們注重對於語意的拆解。這個拆解不是把一句話拆開,去分析每個字詞的意義。而是認真傾聽,聽清內容,以及內容背後表達的意思。甚至更深入的去「聽見」那些語言沒說出來,潛藏在背後的深意。

於是我們發現,人的表達中似乎有個規律,凡是帶著附加條件的話語,這個附加條件可能才是說話者真正的目的。

 

§尋求回報的愛很正常,關鍵是「你尋求的是什麼回報?」

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一個女孩經常告訴她的男朋友:「如果你愛我,就給我買房子。」

請問對這個女孩而言,她要的到底是男朋友的愛,還是房子?

一個爸爸經常告訴他的孩子:「你不乖,爸爸就不愛你了。」

請問對這個爸爸而言,他要的是愛孩子,還是要孩子乖?

一位丈夫經常告訴他的妻子:「如果你愛我,就在家照顧孩子,別出去工作了。

請問對這個丈夫而言,他要的是妻子的愛,還是要妻子在家照顧孩子?

一個孩子經常告訴她的媽媽:「妳不買這個東西給我,妳根本不愛我!」

請問對這個孩子而言,他要的是媽媽買東西給她,還是媽媽的愛?

或者像二戰時期,希特勒對波蘭、英法等國做出的承諾:「只要投降,就能擁有和平。」

請問對希特勒而言,他要的是和平,還是投降?

 

我們不能武斷的說,這些關係中都沒有愛。也許是有的,但當一個人對於愛的訴求,加上一個「附加條件」,這個附加條件在那個當下,比起愛本身,更貼近提出要求者的欲望。

想要爸媽買東西的孩子,不是不愛父母,而是在看見某個東西時,他眼裡只有那個東西,就像被控制了一樣,他在一段時間內失去對父母的敬意。

然而,如果失去敬意、失去愛的次數頻繁了,時間長了,很可能那份愛與敬意就會永遠喪失。這時,附加條件就成了「主要條件」,霸佔關係的全部。這時,愛可能就死了,而關係的毀滅也不遠了。

因此在愛中,儘管有時會引出一些附加條件,但愛永遠也不能從主要條件的位置落下。一旦愛從主要條件的位置落下,往往就很難回到過去。

 

§愛永遠是關係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在教育心理學中,我們不贊成給予兒童實質的獎勵,特別是錢。

比方今天你希望孩子堅持刷牙,於是你跟孩子約定連續刷牙一個禮拜,就給他獎勵。類似的情況,如果父母都用錢來獎勵,慢慢的孩子就會習慣用錢跟父母建立約定。

這會產生什麼結果呢?哪天親子的角色交換,譬如父母年老,希望孩子回家照顧,孩子可能會拿出錢,用錢來「解決」父母需要陪伴的願望。他可能花錢找個看護,或是買個能打發時間的高清電視,就是無法增加親自陪伴的時間。

但孩子可能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因為從小父母就是這樣跟他談條件,他只是有樣學樣而已。

相反地,如果父母用「讀繪本給孩子聽」、「陪伴孩子出去走走」之類跟情感有關,而不是跟物質、金錢掛勾的獎品,那麼孩子就會習慣用情敢跟父母建立約定。

在關係中,如果我們想要建立真正的關係,特別是有愛的關係,那麼最好的條件,就是「愛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的東西。

因此,當你感覺有東西破壞了你和某個人之間的愛,也許關鍵就在這裡。

檢視一下你和對方之間,是不是經常卡著某個跟愛無關的附加條件,通常正是這個附加條件在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

附加條件也許一時能給感情帶來方便,也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懂表達內心真正的需要,因而不斷提出的某種談判籌碼。但最終如果對話無法讓愛回到主要條件的位置,關係就會繼續受到剝削和打擊,直到死亡。

我想用這個角度去回應最近大陸很熱門的一個議題:「讓女性的非婚生子女報戶口」。

對於這件事,我舉雙手贊成。

生育是女人的天賦,女人有權力為自己的子宮做決定。她應該要跟一個真正愛的人,想為他生孩子的人生孩子。如果她沒有找到這樣的一個人,但她想有一個孩子,而她也有充分成熟的觀念、養育孩子的能力,並且她想得很清楚,那麼自然有權力去通過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擁有自己的孩子。

生育孩子這件事,不該成為男性和女性非結婚不可的理由。

因為結婚是一個「要把愛放在主要條件」的關係,如果主要條件是男人把女人肚子搞大了,所以要結婚。或是女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再不找個人結婚生孩子不行。

那麼就是把愛以外的事物,放在婚姻關係的主要條件上。這便註定這個夫妻關係,可能根本沒有愛,只有計算、恐懼、理性等事物,總之不是愛。

而一個沒有愛的結合下,他們對孩子會有愛嗎?他們知道該怎麼在親子關係中,把愛放在主要條件?

我不知道。

我僅希望正為關係苦惱的你,你知道你和那個人之間,你們結合的主要條件是什麼。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2507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