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婦女節這天,你在社群網站上做了多少業績?│ 高浩容
2019/03/09 00:18:26瀏覽2162|回應0|推薦18

 

§「善意性別歧視」的兩性平權陷阱

從公眾號等自媒體席捲我們的生活開始,每年一到三月八號婦女節這一天,總會重複出現某些類型文章:

一、認為婦女有權當仙女,有權當公主

二、從婦女的辛苦,談到男性的種種壓迫

三、表面是談婦女,實際上是做某些商品行銷的軟文

 

這三種文章綜合在一起,形成現代對於婦女的某些片面認識,反而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傷害女性的自由,破壞兩性平權的願景。

下面就從第三點,那些「表面是談婦女,實際上是做某些商品行銷的軟文」談起。

我想比較沒有爭議,無論談的是什麼,目的都是為了賣產品。這類文章的文章標題通常比較有創意,特別吸人眼球,畢竟文章內容等同廣告,如果民眾連點擊、閱讀的欲望都沒有,就沒辦法達成廣告行銷的效果。

所以這類文章的內容到底好不好,已經不是重點,即使牛頭不對馬嘴,只要能夠讓民眾讀到最後,願意買單就足夠。

這類文章的作者,他們對婦女顯然沒有足夠的敬意,他們的敬意放在婦女的錢包上。

比如前兩年流行過的「口紅」,已經成為一個神話學的符碼。

什麼叫神話,人們看見某個事件,穿鑿附會出某個故事,這個故事形成一種內在的信仰,這種信仰就是神話的雛形。

早期人類,他們把理性無法解答的自然現象,通過編造一套神話,形成原初的信仰。

比如太陽有太陽神、月亮有月亮神、石頭有石頭神……連動物的陽具也能成為神,被人們崇拜。

崇拜,在於我們看見自己的缺失,並且我們把缺失當成一種弱點,甚至當成一種錯誤。

比如對於女性的生育能力,有些人和我一樣,認為生育能力是女性的優勢。因為男性不具備這個能力,女性即使不結婚,即使不發生性行為,如果想要孩子,可以通過生殖醫學產下有自己DNA的後代。

然而,也有女性認為生育能力是劣勢。因為女性擁有這項能力,所以她們在某些關係中被剝削。確實有的女性在家庭中,因為懷孕生子,錯失良好的工作機會。

這是事實,先看看國外資料,2019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家Erin Cech公佈的一項研究指出,有40%的女性科學家在產子後離開科研單位,或從正職科研崗位轉為兼職。



因為女性結婚及懷孕離職率,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提供,同為華人社會,不妨參考臺灣資料。臺灣行政院主計處在2016年做的統計顯示,臺灣女性結婚離職率是36.01%,懷第一胎離職率是23.76%。

2017年,臺灣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統計顯示,因結婚或懷孕而離職的女性(15-64歲),平均要6到7年才會重返職場。

也就是說,每三位女性,就有一位因為結婚而離開職場;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因為懷孕而停止工作,成為家庭主婦。並且大概要等到小孩上小學,這些女性才會重返工作崗位。

儘管跟另一個人的結合,大多來自合意,也就是男女雙方的共識下步入禮堂,但婚姻後續的懷孕生子過程,確實對女性來說,在時間和生涯的考量上都有莫大影響。

雖然政府有針對女性給予產假、育嬰假等措施,但這些措施到底是輔助、補償,還是一種變相的「善意性別歧視」,其實很難說。

有些人在給予女各種優待、好處,並不是她們覺得女性在這些部分需要幫助,而是她們從頭到尾都覺得女性在生理,以及過去社會的劣勢,所以始終把女性當成弱者。

這等於變相放大女性相對男性比較弱勢的特質,有意無意忽略女性跟男性沒有差異的智商、思維能力,以及男性缺失的生育能力。

此外,某些男性還對兩性應該負擔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還抱持過往的看法,使得自己明明苦不堪言,卻把這些責任視為彰顯男性自尊的必要條件,使他們擺脫不了女性就是比男性差的印象,不敢承認女性其實也能很好的共同承擔起家庭的經濟責任。

另一方面,男性也應該要學習養育孩子、照顧家庭的情感。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一個男性本位主義的社會,男性許多感性層面的能力、養育孩子的能力被閹割。久而久之,某些男性甚至忘了如何流淚。


 

2018年的Me Too運動,讓人們看見女性團結的力量,以及女性在成長中會遭受多少男性的性騷擾與歧視。


§ 把女性推向神壇,對女性是好事嗎?

三八婦女節,更詳細的說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強調婦女的人權不應該因為性別而受到損害。

過去某個時期,也許更需要夫妻二人中,女性專職在家負擔更多家務,養兒育女的重擔。但社會結構改變,過去那一套,已經不是那麼適用于現代社會的夫妻關係與家庭。

比如當房價、物價和養育子女的費用節節攀升,光靠男性一個人恐怕很難承擔全家家計。另一方面,不分男女都有資格追求自己的夢想,延後婚姻、生育,成為母親或妻子等角色,甚至拒絕進入這些角色。

然而,每到婦女節,我們就會看見婦女的地位在這一天陡然提高。就像母親節,明明一個家庭,平時先生不怎麼尊重妻子在家做為母親的付出,白天跟妻子一起在外工作,回到家先生翹起二郎腿,妻子卻要瞬間轉換回母親的角色,照顧孩子、承擔家務,十分不公平。

婦女節這一天,女性往往在某些文章中被推向神壇,就像某些公眾號成天說女性就是要成為「公主」、「仙女」。

難道女性就不能作自己嗎?難道作自己很糟糕嗎?為什麼非得要變成公主、仙女。最吊詭的是,通常會說女性是公主、仙女的人,又會把某種公主、仙女的形象套在女性身上。但這些形象是什麼呢?

不諳世事的白雪公主?被動等待英雄來救援的長髮公主?無條件為王子犧牲的小美人魚?還是一心就是找個王子嫁了的灰姑娘?

我想起雞湯始祖,美國人卡內基。

在自媒體催生一堆雞湯寫手,讓人們認識到切中人心的報款文章之前。卡內基談成功、談事業、談人生等等著作,是不少人年輕時汲取雞湯的來源之一。

據說卡內基曾經做過一件事,有次他在鋼鐵廠看見工人在工作,他希望工人更加勤奮,提高生產效率。沒有像某些管理者,用訓斥工人或其他打擊自尊的方式,去督促那些工人。

卡內基在工廠的地上,用粉筆寫下一個數字,工人見了都不明白卡內基的意思。當中有個工人看出數位的意思,這個數位是換班後,另外一組工人生產鋼鐵的數量。

工人們想:「好啊!卡內基的意思是我們不如另外一組工人。我們就讓他看看,我們之前只是沒發揮實力,真要認真工作,我們才不會被比下去。」

於是工人這天特別認真工作,在換班前把地上的數字杠了一條斜線,然後把他們完工的數字寫在旁邊。

等這組工人離開,下一組工人看到地上的數字,感覺自己受到的挑戰,於是更加認真工作,把完工數字推高,好用同樣的方式,回敬前面一組工人。

就在卡內基的煽風點火下,兩組工人展開競爭,競爭激發他們的鬥志,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潛能。

在你品味這個故事的同時,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當你閱讀這個卡內基的故事,你代入的視角是由誰出發?大老闆卡內基,還是工人?」

一方面工人確實更加認真工作,為卡內基賣命。另一方面,工人在拼命工作下,逐漸失去人性,變成生產線上的人肉工具。

如果你是工人,當你有天發現自己因為過度工作,又老又病。每天累得像狗,回家除了休息,什麼也幹不了。回想這一生,你會想到什麼?

喔!而且你拼命工作轉化的收益,絕大多數都進了老闆的口袋,而不是給你加薪。

同樣地,當某些人把女人捧成公主、仙女,可別急著認定這個人就是尊重女性。

他們可能是暗黑版的卡內基,表面捧著女人,實際上他定義了公主和仙女的內涵。

比如公主應該是傲嬌的、受人捧著的,而男性就該這樣對待自己。仙女有權力不食人間煙火,所以柴米油鹽醋這些東西,不關小仙女的事,就讓那些世俗的男女負責。

表面上,這是尊寵女性,骨子裡活脫脫是要女人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個柔弱、愚昧、長不大的小孩。

於是某些女性為了成為少數人定義的公主、仙女,於是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錢去購買那些少數人希望女性購買的產品。

一些女人在臉書、Line群裡,像是作業績一樣,比拼著誰旅遊去國外、誰在國內;誰的孩子上國際幼稚園;誰的情人節禮物更奢華……就像卡內基手下的工人在拼命競爭,但真正爽到的卻可能只是打造「女性就該如此」的商人。

商人賺得盆滿缽滿,而女性「成就自己,比成為公主、仙女更重要」的人生價值,卻可能在那些花言巧語中,天天因為朋友圈那些不知真假的發文和照片,活在競爭的壓力,「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焦慮中,葬送尋找自己真實潛能的機會。

 

以色列,不分男女都要服兵役。保衛國家也許可以按照專長、意願分配崗位,但愛國的心不分性別。


§三八婦女節,比起關心女性在做什麼,我更關心男性在做什麼

婦女節這天,男性可以送給心愛的女性禮物,可以轉發尊重女性的文章,這些作法都很棒。但如果男性在這一天之外,同樣可以善待身邊的女性,而不是偶一為之,在節日的時候湊個熱鬧,可以讓婦女節更有意義。

那麼男性到底該做些什麼,才能真正貼近兩性平權的理想,善待女性,使男女之間更加平等與和諧?

光是送某些媒體炒作的口紅、發紅包,或是打腫臉充胖子的扮演一位金主爸爸,從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恐怕只是在加劇男女之間的緊張關係。讓女性除了成為媒體打造出來的公主、仙女等少數刻板形象,無助于她們更自由的自我探索,使她們成為她們自己。

我想起在諮商中,有個頗令人玩味的情況。

一般年輕女性都不喜歡媽寶男,覺得這種男人不成熟,性格不夠獨立,也沒有擔當,就像長不大的小孩。

然而,多數男性一生中第一個親近的女性,就是母親。

有些年輕媽媽,她們討厭媽寶男,但如果剛好老公是媽寶男,她們卻因為把更多的心力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反而成了媽寶男的製造機。

從這個角度,也許某些媽寶男的背後,站在一位在夫妻關係中缺愛的女性。如果她們得到足夠多的愛,她們就不會把所有的自我都壓在孩子身上。

對此,我們可以參考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的看法。如果我們真正愛一個人,我們就要讓對方真實的呈現自己,好讓我們去愛真正的她。

很多時候,無分男女,在缺愛的時候,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對愛更加饑渴,無法在愛中游刃有餘,整個人被饑渴的感受綁住。可是有些人卻以為,他是被愛綁住,其實根本不是。

就像一個很久沒吃飯的人,他渴望能吃到食物,他吃得很多,並不是他很愛吃,而是他的大腦被「可能餓死」的危機感塞滿。

所以男性如果要好好尊重女性,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心盡力的愛我們生命中的女人。愛我們的母親、愛我們的女友、愛我們的妻子、愛我們的女兒、愛我們的女同事、愛我們接觸的女性。

尊重她們不同的樣貌,讓她們自己定義自己。不把她們當作仙女,但也不是奴婢;不把她們捧上神壇,也不把她們貶低成絕對的弱者,使她們以她們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呈現她們的樣子,然後接受我們看見的每個她。

就像死亡教育跟性教育,我們用真實的、客觀的方式去接受更多關於女性的故事,而不是用男性本位的想向、主觀的猜測,去詮釋女性的價值。

最終,男人能帶著愛,和女人一同老去。在生命的每次相遇,能充分相信自己眼中的她確實是她原生的樣子。我想到這一刻,我們才能說,男性真的和女性臻至另一個階段的平等處境。

到那一天,世界上也許不再有專屬婦女的節日,因為每天、每個節日都是專屬每個人的好日子。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2509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