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05/12 02:58:57瀏覽3709|回應0|推薦21 | |
在我們歡天喜地的慶祝母親節之前,我想請大家一起反思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是個洋節,由美國人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發起。 賈維斯呼籲建立母親節,在於她覺得母親一輩子默默付出,為家庭奉獻,所以賈維斯認為母親的辛勞應該被人們重視。做為母親節象徵的康乃馨,正是賈維斯母親生前最愛的花。 1913年開始,美國國會確定五月第二週的週日做為法定的母親節。 問題來了,賈維斯是母親嗎?並不是,賈維斯終身未婚。 而且當人們為母親節購物,商家在母親節大搞促銷之際。許多人沒注意到,賈維斯直到1948年過世前,做為母親節的創始人,她一直在抗議過份商業化的母親節,希望母親節回歸一個純粹感恩母親的節日。 從母親節的起源,不難發現母親節是屬於母親的節日,更是屬於女性的節日。 然而,女性的角色隨著時代在轉變,母親的角色同樣也需要跟隨時代挪動腳步。 同樣地,來到21世紀,如果我們還抱著傳統的角度看待母親節,可能我們為母親節所做的慶祝,根本無法對應現代社會的母親角色,變成是一場為了感動自己而過的節日。 以下幾點,檢視你對母親的看法是否跟上時代:
一、成功女性一定要能兼顧家庭和事業? 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著作《向前一步》中表示,一位女性如果非得兼顧家庭和事業,這本身就是一種苛求。 很多女性却陷入家庭、事業非兼顧不可的道德观念中,因此承受莫大的压力跟自责。 实际上,家庭跟事业只能适当取舍,调整比重,对女性如此,对男性亦如此。 中国人说为母则强,但這個「強」字不等于女性当了妈就成了超人。 有些人認為兼顧不了,那是因為女性不夠努力。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 台灣一間人力銀行(招聘)網站的抽樣調查顯示,有五成九的職場媽媽,事業與家庭兩頭燒,一年中沒有一天能夠好好休息,成為蠟燭兩頭燒的「爆肝媽媽」。 這時有些男性,或者男性的公婆會希望媳婦放棄事業,專心投入養育孩子的角色。試問為什麼這個角色不能由男性來擔任?難道帶孩子是女性專屬的職責? 說穿了,男性同樣可以肩負全職的家庭主夫,如果他們抗拒這件事,表示他們抗拒的原因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既然如此,男性把自己不想負擔的角色,要求女性去承擔,意謂這些男性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時代的格局。現代的格局就是女性有足夠的能力在職場打出一片天,還抱著男主外、女主內想法的男性,你們該換個腦袋了。
二、為了孩子,做為母親不能離婚? 如果妳是一位母親,在離婚之前,妳就過著喪偶式婚姻,每天看著老公像個巨嬰一樣,拒絕承擔家務和教養孩子的工作。 那麼即使離婚,這個男人對孩子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你覺得有可能一個男人因為離婚,就會從喪偶式婚姻的巨嬰角色,轉換成一位積極照顧孩子的父親嗎? 所以離婚,只是妻子沒有老公,不等於孩子沒有母親。 離婚之後,盡責的母親依舊盡責,無論有沒有得到撫養權。 在許多夫妻失和的家庭,孩子的作用更多是為了緩衝雙方的關係。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轉移夫妻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這也是為什麼當孩子成年離家,是夫妻離婚的另一個高峰。 因為原本夫妻之間的矛盾衝突就沒有解決,只是通過孩子這個第三者,得到緩衝而已。 並且有時孩子成了替罪羊,某些夫妻將婚姻的失敗怪罪到孩子身上,甚至有的人會指責孩子:「如果當初不是因為有了你,我早就離婚了,現在就不會過的那麼苦!」。 另一方面,研究顯示「怨偶離婚」對孩子反而是好事。也就是說,長期不和睦的夫妻,在孩子看來,你們離婚反而能減輕我的心理壓力。 所以離婚如果能讓夫妻雙方解脫,重新獲得幸福快樂的生活,對孩子反而是好事。 三、母親節是個哀悼的日子 母親節並不是對每位母親來說,都充滿喜樂。 節日往往是最容易喚起創傷的日子,比如母親節這天,對於失去孩子的母親、失去母親的孩子、和母親關係充滿糾結與傷痛的孩子、飽受親子關係不睦的母親、過著喪偶式婚姻的妻子,以及想要成為母親卻因為身體或其他因素無法實現的女性。 對這些母親來說,母親節會讓她們充滿憂傷。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女性,她們陷入這樣的憂傷,我們得試著去體諒她們的感受。 比如做為一位人夫,如果妻子想要孩子卻不可得,用體諒與包容的態度去接納妻子,而不是怪罪她無法給自己一個孩子,能夠讓一位女性在母親節這天,少了一份對自己的責怪。 假設妳是一位飽受母親不當教養的受害者,你也沒有必要因為母親節的到來,生硬的試著和母親和解。 有時我們只能接受,我們的母親是那個樣子,我們無法改變她,正如她試著改變我們,我們也有權力拒絕。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處理的問題,並不是只有和樂融融的家庭樣板,才是我們人生的全部。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無法選擇自己的母親,如果我們的母親真的帶給我們傷痛,保持距離、互相尊重,不失為一個可行的相處策略。
四、母親節是母親伸張正義的日子 不曉得如果母親節這天,政府特赦全天下的母親,所有母親在母親節犯罪的懲罰都打五折,會有多少母親拿刀砍向自己的丈夫。 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母親節這天,一位母親都是家庭中最不被重視的一員,那麼想在這天用一頓大餐,或是轉個微信紅包就要讓母親把三百多天的痛苦吞下去,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天真,也太過自私。 然而,既然母親節這天,好似所有當媽的都能多得到一點尊重,也許這是一個把內心怨念對家人吐露的好日子,讓身邊的人知道,幹這份「工作」有多少委屈。 然後妥當的談談在母親節之後,該怎麼獲得適當的權力,否則母親節這天就像個笑話。 好像平常只會跟媽媽要錢的孩子,只要母親節送個蛋糕,之後就能繼續要錢。 好像平常只會要求老婆工作之餘還要做家務、帶孩子的丈夫,只要母親節打個紅包,之後就能繼續當家裡的巨嬰。 好像平常對媳婦頤指氣使的公公、婆婆,只要母親節對媳婦說聲辛苦了,之後就能繼續拿媳婦當下人看待。 各位媽媽,在母親節這一天說出妳的心底話,不要等到愚人節。
五、不生孩子,女人的人生就不完整了? 有些女性成為妻子的道路,乃至於成為母親的道路都充滿不安全感。 這份不安全感說明社會還沒有真正現代化,比如為什麼有些女性要求男性在結婚的時候要提供車房,甚至買了房還要登記妻子的名字。 這說明對某些女性來說,結婚是非常沒有保障的一件事。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結婚呢? 換個角度看,對某些女性來說,她們似乎沒有真正對「自由」進行思考。 不結婚,當然可以。 結婚不生孩子,當然可以。 生孩子,還是想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當然可以。 但為什麼有些女性會自我設限,認為這一切都不可以? 這多少受制於自過往迂腐的男權社會,可是現代社會在轉變,女性有更高的自主權。 就像當初避孕藥的發明,催生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 上世紀五零年代,瑪格麗特‧桑格(Margaret Sanger)有感於母親因為生了11個孩子,影響健康,於是成立「美國生育計畫聯盟」(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宣揚健康的生育理念。 這個健康的生育理念,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女性自主」。 子宮長在女人身體裡,女人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子宮該怎麼用。無論是生幾個孩子,還是不生孩子,都該由女人自己決定。 在桑格夫人和醫生的努力下,在1956年成功研發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口服避孕藥 “Enovid”。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完整的。但在成長過程中,設為不斷剝奪我們的完整,要我們屈服於社會規範。 有些規範是合理的,有些規範則不合時宜。比如清代一度有裹小腳的習俗,但這個習俗帶著對女性的控制,人性的泯滅,最終隨著時代進步被摒棄。 所以女性一定要生孩子,人生才完整嗎? 若是如此,那些因為病痛或其他因素無法生孩子的女性,她們就不完整了嗎? 按照這個邏輯,某些男性天生有性障礙,或是因為精蟲稀少等原因無法生育,這些男人就不算完整的人囉? 什麼是「完整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完整的人是一個發展出整全人格的人。 發展整全人格,並非人格像個貴重物品,我們要把它放在一個沒有人碰得到的保險箱。而是我們放下那些人格面具,在生命歷程中一次次面對人生的危機,包括愛情與婚姻的危機,然後我們妥善的加以處理。 人格是在發展中逐漸完滿,就像我們可能在某個階段,可能我們特別想要通過名牌妝點自己,但有天我們會發現,那些東西無法代表我們自己,而是我們被動的去將那些外在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而一個人越是將名牌、頭銜等等外在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他就無法發展出整全的人格,因為他的人生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中,罔顧自己的期望,以及心靈真正的需要。 但對於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的人,脫下人格面具是會讓他非常不安。就像一個向來都是父母要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的孩子,如果今天父母不命令他了,他可能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下去。 所以我們需要跨越這個過程,才有辦法走向整全人格的目標。 而這個才是所有人,無論性別或其他因素,他該去實現的,使自己走向屬於自己的整全,而不是走向被偏頗的母親角色。 或者說,一位女性成為母親,是因為她願意,而不是因為她不明就裡的覺得不當母親就不對了。
§ 母親節不重要,母親節以外的每一天過得好不好才重要 儘管如此,我們不應該去怪罪一心想在25歲結婚,或是非有車房男人不嫁的女性。 就像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的,當新時代帶來更多的自由,對於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差的底層民眾,新添加的自由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威脅。 弗洛姆認為人活著都需要「歸屬感」和「安全感」,但如果你習以為常的謀生方式突然被迫改變,比如突然被迫下崗,或是房價短時間爆炸性的成長。 你當然免不了會抗拒改變,因為你無法確定改變會帶來什麼,你會冒出許多悲觀的念頭,使你喪失安全感。而當原本被尊敬的農民工,突然被一群新興的商人在生計上碾壓,歸屬感也會隨之剝落。 同樣地,社會轉變的腳步不會停歇。女性的角色、母親的角色都在轉變,但不是每個人都跟得上轉變的速度。 況且那些資源豐沛,走在前頭的人,如果不願意提攜落後的人,反而會加深不同階層民眾之間的距離。這就催生出Ayawawa、好嫁風這些怪力亂神,她們鼓吹女性通過婚姻從男性身上獲得更多經濟資源。這根本是變相的在鞏固傳統父權思維,走的還是「男性比女性強,所以女性得仰望男性」的觀點。 最後,我想引一段榮格的話,獻給女性。 榮格曾寫道:「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個完整的人。」 如果妳不是一位母親,無論妳是否會成為一位母親,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妳是否願意活出完整的自己。 如果妳是一位母親,而妳發現母親的角色讓妳身心俱疲,妳需要的不是喝下那些心靈的「能量飲料」和雞湯,那些飲料只會讓妳暫時振奮,卻無助於妳真正放鬆和休息。 善待自己,當母親不該是犧牲,而是一個發自內心的選擇。 祝願所有女性,皆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即使面對考驗,也能在考驗中逐步發展出完整的自己,實現真實的幸福,獲得心靈上的快樂。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