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NEW ARRIVAL:向偉大作家們二十歲的年輕歲月致敬
2014/03/15 06:50:15瀏覽368|回應0|推薦7

NEW ARRIVAL:向偉大作家們二十歲的年輕歲月致敬

Il y a des jours montueux et malaisés qu’on met un temps infini à gravir et des jours en pente qui se laissent descendre à fond de train en chantant.
有些日子滿佈起伏與艱難阻礙,令人耗費無盡的時間去攀爬;
有些日子則像斜坡,讓人快速走下,同時歌唱著。
——Marcel Proust,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最近出版了一套叢書,是關於三位法國作家的傳記,包含了《二十歲的盧梭:對自由的激烈渴望》、《二十歲的普魯斯特:追尋的時候》以及《二十歲的卡繆:最初的戰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238
二十歲的盧梭:對自由的激烈渴望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359
二十歲的普魯斯特:追尋的時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360
二十歲的卡繆:最初的戰鬥

出版社的簡介文案如此寫道: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177
三百年前,二十歲的尚沙克在流浪與攸關生存的遷徙中蛻變成盧梭。
二百年前,二十歲的普魯斯特筆下的人物,總是缺乏意志力而遭毀滅、被回憶淹沒、受害於愛情的幻影,他將走入同樣的命運而虛度人生?!
一百年前,二十歲的卡繆受到疾病的攻擊,自此意識到死亡與生命的荒謬,而他的回應是──戰鬥!
而現在,我們這個世代的青年人又該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在二十歲的時候,
在成為經典人物以前,
他們如何的思考、迷惘或造就一生的熱愛?
你會發現,那些以天賦為名的靈魂,
曾經也存在在你身上;
或者現在也正依附在你身上!

基本上,想要透過約莫 100 多頁的傳記資料來徹底了解一位作家某個階段的思想或行為並不容易,我想這個困難點顯而易見地就在於我們可以掌握的資料應該有限,更遑論「二十歲」要如何成為這些作家的人生轉捩點更是難以驗證。
儘管有以上這些顧慮,不過我還是認為這套叢書的立意甚佳,而從網路查詢到除了上述這三位鼎鼎大名的作家之外,其實還包括:巴爾札克、福樓拜、惹內、莒哈絲、海明威等作家。

而在這裡,還是以我較為熟知的普魯斯特為例,略作介紹囉 !

《二十歲的普魯斯特:追尋的時候》這本書從 18 歲的普魯斯特志願服役開始談起,這其實是個相當弔詭、極其有趣的一個反差的問題,以他長年氣喘、羸弱的身體狀況,甚至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還擔心被徵召的情況下,何以會做出這個選擇?
本書作者推敲之後提供了以下這個答案:
從時間點來看,入營服役來得正好。馬塞爾不知道中學畢業後該做什麼,雖然他的父親不斷催促他選擇一項職業。在軍隊中,只要服從就好。這是個夢寐以求的地方,因為他總是說自己缺乏意志力。「志願役」一詞可能對他有吸引力。志願從軍不就是獲得意志力的最佳方式嗎?其次,他當時十八歲。人在這年紀容易衝動。

年輕的普魯斯特在當時的貴婦沙龍很快地建立聲望。這些貴婦包括了 Madame Arman de CavailletMadame StraussMadame Lemaire,從而結識 Anatole FranceMaurice BarresDaudet 父子以及 Count de Montesquiou 這些名流之士。
普魯斯特的初試啼聲之作《歡愉與時日》因此也就找到了 Anatole France 為他寫序,也找到了 Madame Lemaire 為他的書本插畫,卻未能得到眾人的肯定與支持,他依然被視為公子哥兒等級的業餘作家,但不曾往來的中學同學以及 Count de Montesquiou 還是給予正面評價並傳遞些許溫暖:
雷翁柏倫 (Léon Blum) ——馬賽爾跟這位孔多塞中學的老同學與《宴會》的老伙伴彼此幾乎沒來往——似乎認為這部「精美的書」有點青澀稚弱,而「優雅女士與年輕人們在閱讀此書時會帶著感動與樂趣」。馬賽爾向來不怎麼喜歡柏倫,而且曾在寫給葛黑格的信中稱他為「我不知道該怎麼說他的那位先生」。在那封信中,他反對《宴會》刊登柏倫的一篇文章,因為他認為那篇很糟。不過,柏倫並不是記恨的人,既然他還寫道:「我熱切地靜待他下本書。」
......
跟馬塞爾第 N 次重修舊好的蒙泰斯奇烏以節奏鮮明的一句話來恭維《歡愉與時日》的作者:「而我想順便藉著一項值得讚美的往事來向我們的年輕朋友的美好首作致敬﹝﹞」馬塞爾當時不相信自己說得那麼好:他笑著回應說「於是我現在已是不朽!」。

終究,普魯斯特想要成為作家的人生目標在此已經確立並且變成他終身的職志,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則是直接躍過普魯斯特的青壯年時期來到他的人生終點作為結束:
馬塞爾像個瘋子般地寫作。每天,或者應該說,每夜。最後,他以勝利之姿在手稿上寫下 「終」字,但同時又在這稿子上繼續工作。一九二二年九月,他的健康突然惡化,支氣管炎變成肺炎。十一月十七日夜間,他仍繼續寫,寫的是貝果特之死。次日,馬塞爾普魯斯特與世長辭,當時下午已過了一半:幾年來,他習慣在這個時刻醒來,開始他的「一天」。

雖然,對我而言——以一個曾經看過十來本關於普魯斯特的厚薄不一的傳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應該不算精彩,但著眼於二十歲的、年輕的普魯斯特,確實可以讓我更加清楚看見普魯斯特在蛻變成為文學大師之前的蝶蛹時刻。

在這套叢書專屬的網站有一段簡介:
http://collection-a-20ans.com/
Collection « à 20 ans » : la vie et l’œuvre d’un grand écrivain à la lumière de sa jeunesse. (
the life and works of a great writer in light of his youth)

或許,看到這些作家的青春年少,我們也會想要開始尋找自己在遙遠的20歲之前曾經出現過的稀微的光亮吧!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173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