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發現時尚專家—普魯斯特
2014/03/04 22:43:59瀏覽781|回應0|推薦14

從《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發現時尚專家普魯斯特

雖然對我而言,「時尚」這個主題絕對不比「建築」來得熟悉,但在閱讀《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時所感受到的知識性和新鮮感 (請詳舊文 http://classic-blog.udn.com/le14nov/10451575),卻在這本《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中相對失色。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6640
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
100 Ideas that Changed Fashion
作者: 哈莉特.沃斯利

原文作者:Harriet Worsley
譯者:莊靖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2/09/06
語言:繁體中文

……
   
香奈兒、愛馬仕、聖羅蘭、紀梵希、亞曼尼、凡賽斯、路易威登、克麗絲汀迪奧、……高堤耶、薇薇安.魏斯伍德、約翰.葛利安諾、湯姆.福特、三宅一生、……披頭四、奧黛麗.赫本、瑪丹娜、黛安娜王妃、凱特.摩絲……百年時尚品牌和人物樹立了哪些改變時尚的觀念,他們帶來的時尚觀念又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就像人類的演化一樣,時尚已經適應了無數的階段,才成為現今的模樣。
  本書的目標是要凸顯並解釋時尚自1900–2010年間革命性的變化。各個觀念依時間先後排列,在本書的時間表中標示出改變的轉捩點。
  書中列出的每一個觀念都促使時尚改變了路線,沒有這些觀念,時尚不會是現在的面貌。最明白的觀念就是新的創意,由如拉鍊或尼龍這種比較小的時尚實物,到如電腦和航空旅行這些影響更為深遠的發明,細述時尚如何因為這些聰明的躍進而改變。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書裡頭所提到的這些「時尚」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像是各種材質 (嫘縈、尼龍、合成布料、萊卡…) 以及各類裝扮 (裙式套裝、內衣外穿、連身裝、比基尼、迷你裙…),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響,當然也有一些極少接觸的觀念,像是「摩斯族 (Mods)」、「原攝影 (Raw Photography)」、「一次性時尚 (Disposable Fashion)」、「新浪漫派 (New Romantics)」穿插其中,則是讓我們溫故而知新。

無論如何,這本書在【100 Ideas that Changed】書系之中維持住相當水準的質量,也確實讓人獲益良多,只不過個人真正感到有趣之處還是在於書裡頭的部分觀念和普魯斯特及其作品的相互關聯性 (interrelationship),大家也就姑且聽聞我如何從這本《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發現時尚專家—普魯斯特。


IDEA No. 1
訂製服 COUTURE

訂製服和符合標準尺寸的成衣恰恰相反,是針對特定婦女量身製作的服裝。若非拜時裝之父查爾斯菲德列克沃斯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之賜,我們不會有高級訂製服



時裝設計師 Worth 19 世紀的巴黎貴婦沙龍界頗富盛名,而普魯斯特在小說中創造出蓋爾芒特夫人的原型 Greffulhe 公爵夫人,正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愛好者兼模特兒,蓋爾芒特夫人追求時尚的模樣在其筆下相當生動:
……·蓋爾芒特夫人穿著新穎別致的衣裙顯示出對時髦的追求似乎她確信自己和別的女人沒有兩樣渴望把自己打扮得優美雅致可是在這方面任何一個女人都能同她平分秋色甚至可以略勝她一籌。我曾看見她在街上,盯著一個穿戴入時的女演員瞧個不停,流露出羨慕的神情。早晨,在她步行出門前(仿佛行人的評價是對她的裁判,當她不拘禮節地把她神秘莫測的生活向他們展示時,她的高雅仿佛能襯托出他們的粗野),我可以遠遠地看見她對鏡梳妝,就像將要在一出宮廷喜劇中扮演女僕的王后,滿懷信心地,誠心誠意地,狂熱而自尊地,心煩意亂地扮演著與她的身分極不相稱的風雅女人的角色。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完全忘記了自己的高貴出身,她瞧一瞧短面紗是否拉直,把袖管上的皺摺撫平,把大衣整一整,像天神變成的天鵝,做著它那一類動物的種種動作,兩隻化了裝的眼睛守在嘴喙兩旁,她忽然向前抓住門把或雨傘,完全是天鵝的動作,忘記了自己是天神,而不是天鵝。
(追憶似水年華 III 蓋爾芒特家那邊 聯經版 1992)

關於時裝設計師 Worth也可參考以下舊文
http://blog.udn.com/le14nov/5144637
淺介辜振豐的《時尚考流行知識的歷史祕密》


IDEA No. 5
特爾斐褶襉裙 THE DELPHOS GOWN

西班牙設計師馬里安諾佛坦尼 (Mariano Fortuny) 以他在 1907 年推出的傳奇特爾斐褶襉裙創造了時尚革命為結構性的穿著提供另一種選擇雖然他的工作是時裝設計師,但他自認是畫家、藝術家和發明家。



普魯斯特在小說中多次提到這位時裝設計師 Fortuny,如果把以下這段書摘權充行銷文宣也不為過,我甚至相信普魯斯特若是活在這個世紀,想要引領復古的時尚風潮,應該都是輕而易舉:
……福迪尼設計的裙衣,我見德·蓋爾芒特夫人穿過一次。埃爾斯蒂爾跟我們談起過,卡帕契奧和提香時代的人衣著是如何精美絕倫,那時他就曾向我們預告,有一種款式不久就將問世,他指的就是這種裙衣。這種裙衣從灰燼中獲得新生,卓越多姿;猶如聖-馬可教堂的拱門上寫著的一樣,猶如拜占庭式的大理石和碧玉柱頭上刻著的、那同時象徵著死亡和復活的壺罐汲水鳥所宣佈的一樣,一切都將捲土重來。……這種裙衣很像塞爾、巴克斯特和伯怒瓦所繪製的布景;時下他們在俄羅斯芭蕾中,借助富有個性和特性的藝術作品,來展現最令人喜愛的各時代藝術風姿。福迪尼的裙衣就是如此,它忠實於古風古貌,但又富有堅定的個性;它宛如布景,但又比布景更富有表現力,因為布景畢竟還需要依靠現象;威尼斯女子穿著福迪尼裙衣,威尼斯的東方氣息頓然而生,它勝於聖-馬可教堂內聖人遺骸盒中的聖骨,能顯示太陽的異彩及其頭帕似的光暈,能給威尼斯增添光怪陸離、神秘閃爍的色韻。
(追憶似水年華 V 女囚 聯經版 1992)


IDEA No. 14
《風尚》雜誌 VOGUE
20
世紀末時尚雜誌、其主編及其員工掌握生殺大權,能夠藉著精心構思的用字遣詞決定設計師的成敗或者風潮趨勢其中權力最大的《風尚》雜誌名聞遐邇不只足因為它是最有影響力的時尚雜誌,也因為它的歷史最悠久。在品質和風格上它為無數後繼的時尚雜誌樹立了榜樣,如今已在全球十九個國家發行。



其實,普魯斯特和時尚雜誌最具關聯性的應該是《浮華世界》(Vanity Fair)
在這本雜誌裡頭,近半世紀有不少名人,包含了明星藝人、運動員、設計師、音樂家、作家都曾填寫過〈普魯斯特問卷〉,迄今已經將近 20 年,甚至《浮華世界》在 2009 年出版了一Vanity Fair's Proust Questionnaire,或許我們可以說普魯斯特對於時尚的參與或影響始終不餘遺力
http://www.wbur.org/npr/120812852/excerpt-vanity-fairs-proust-questionnaire
Excerpt: 'Vanity Fair's Proust Questionnaire'
For 16 years now, Vanity Fair has been asking som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figures of the past half-century to respond to a set of probing personal queries as a way of taking their psychic measure.


IDEA No. 35
雌雄莫辨 ANDROGYNY
時尚總是不斷地在凹凸有致的性感曲線和偏向男性化的平板線條之間擺盪。1920 年代的時髦女郎採取柔軟輕盈不辨男女的風貌,到更近期的 1990 年代如流浪兒般瘦骨伶仃的模特兒也做雌雄莫辨的打扮,評者譏為吸食海洛英過度」

雖然雌雄莫辨絕對不等同於同性戀,不過在小說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幕:「夏呂斯男爵與裁縫師絮比安的偶遇」,不知為何卻讓我聯想到這應該是「雌雄莫辨」的最佳演繹。
敘事者先是看到了夏呂斯男爵:
陽光下,他眨動著雙眼,近乎眉開眼笑,從這副看似平靜自然的臉龐上,我發現了某種東西,它多麼深情,多麼溫柔,我禁不住思忖,倘若他發現被人這樣細細打量,該會多麼生氣。殊不知這位男子漢無比珍惜男子氣魄,為自己的男子氣概而無比驕傲,在他的眼裡,所有男人似乎都有討厭的女人氣,然而他身上一時出現的神態、表情、微笑使我驀然想到的,恰恰酷似一位女人。
(追憶似水年華 IV索多姆和戈摩爾 聯經版 1992)

而後,敘事者發現男爵與裁縫師其妙的互動:
男爵突然睜大半眯的眼睛,出神地迎面盯著站在自家店鋪門檻上的那位昔日做背心的裁縫,絮比安猛地立在原地,一動不動地面對德·夏呂斯先生,像棵生了根的樹,神色驚歎地打量著漸漸衰老的男爵那發福的身子。更為詫異的是,德·夏呂斯先生早已一改方才的神態,刹那間,絮比安也彷彿在奧秘的藝術規律的作用下,馬上作出了與之和諧一致的姿態。男爵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激動表情,儘管他顯得多麼滿不在乎,但似乎戀戀不捨,來回踱著步子,茫然地凝望著,自以為可以儘量顯示出自己的明眸之美,好一副自命不凡、漫不經心而又滑稽可笑的神態。絮比安呢,我平素十分熟悉的那副謙遜、善良的樣子瞬間蕩然無存——與男爵完美對應——抬起了腦袋,給自己平添了一種自負的姿態,怪誕不經地握拳叉腰,翹起屁股,裝腔作勢,那副擺弄架子的模樣,好似蘭花賣俏,引誘碰巧飛來的熊蜂。我真不知道他竟會有這麼一副令人生厭的面孔。可我也未曾想到,在這出兩位啞巴扮演的默劇中,他能臨場勝任自己的角色(儘管他是平生第一次與德·夏呂斯先生迎面相遇),這場默劇彷彿排練已久;那爐火純青,自然嫺熟的演技,只有身處異邦,與同胞相逢時,才能有這般何必曾相識的默契,藉以傳達情感的媒介完全一致,猶如事先安排妥當的一幕。
(追憶似水年華 IV索多姆和戈摩爾 聯經版 1992)

在這場怪誕的邂逅,普魯斯特幾乎沒有提出正面或負面評價,始終理性客觀地平鋪直敘、不亢不卑、也不過度渲染,或許可以說,這只是這些索多姆或戈摩爾遺族的日常活動,而他們是在這個世界極為自然存在而不曾消失的族群。
如何超越性別、超越異性、同性的族群,在「藝術」裡尋求真正的創新,我想普魯斯特已經透過他的「文學作品」做了一個極佳的典範,至於在「時尚」這個範疇,想當然耳,也應該會有讓我們效法、學習和啟發之處吧!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15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