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暴、爆、瀑、曝、犦」的 音義(十)
2020/10/20 17:11:06瀏覽643|回應1|推薦41

   「暴、爆、瀑、曝、犦」的 音義(十)

七、「犦」的形、音、義  

  ⒈《爾雅》裡的「犦牛」:

    「犦」字《說文解字》不錄,我所看到的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畜》。

《爾雅》雖是「十三經」之一,但是與其它經典不同,它可能是戰國及秦漢時代的學者蒐集解經舊文積累而成的著作,從功能看,有人稱為「辭書之祖」。但是《爾雅》成書年代並不明確,我懷疑自〈釋草〉以下可能有東漢人增補、比《說文解字》晚的資料;不過東晉郭璞(字景純276—324A.D.)注《爾雅.釋畜》已有「犦牛」,而釋行均《龍龕手鑑》、徐鉉(916—991A.D.)《說文新附》卻無「犦」字,可能是當時已經很少人用了。目前「犦」字也不在常用漢字的5731字表裡,而《異體字字典》編作B02492號,收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中,不是常用字。

     郭璞《爾雅.釋畜》注說:「犦牛: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意思是說:犦牛就是犎牛,是一種脖子上有肩峰凸起的牛,肩峰凸起得有些像駱駝,可是只有單峰,產於合浦徐聞縣。其實郭璞注《爾雅》以外還有《爾雅圖》,可惜後來亡逸;在[https://wemp.app/posts/f4bff4fe-a2e5-4ff7-bb28-a0256b701448]〈從《山海經》中那些千奇百怪的人,探尋人類自身未解之謎〉裡找到《爾雅音圖》的「犦牛」圖;據清人曾燠(1759-1831 A.D.)在《爾雅圖重刊影宋本敘》中稱該書「其圖則宋元人所繪,甚精緻,疑必有所本」。而SAN PA TONG 牛墟(泰國)-玉芬園[http://sidafagalan.blogspot.com/2012/12/san-pa-tong.html]介紹他到泰國清邁參觀牛墟的照片有布拉曼牛(Brahman)的圖片,其肩峰高聳得就像駝峰一樣(詳見「《爾雅音圖》的犦牛與泰國牛墟的布拉曼牛」)。

  ⒉《五經文字》裡的「犦」字:

    因為《五經文字》裡除了收錄《易》、《書》、《詩》、《禮》、《春秋》五經的字以外,也兼及《論語》、《爾雅》,所以《五經文字》也有「犦」字,其字形作「从『牛』从『<日出廾米>』」,字音讀作「布沃反,又音雹」,(詳見「《五經文字》『牛』部書影」)

    其字形作「从『牛』从『<日出廾米>』」,這是以隸、楷取代篆文之初,日部「暴<日出廾米>」與夲部「暴<日出廾夲>」仍能辨別的時代,能夠知道其區別;至於音讀已異於「暴<日出廾米>」的「捕沃反」,那是因為「犦牛」的「犦」所从的「暴」已非「日曬」的本義,而是引申義「鼓起、突出」之義,據「字義引申可轉其音讀」的條例,用引申義的「犦」字,字音轉作「布沃反,又音雹」,兩音互為又讀。「布沃反」為幫母入聲沃韻,相當於《廣韻》的「博沃切」,今讀可作「ㄅㄨbu」的四種聲調;「雹」據《廣韻》為「蒲角切」,今讀可作「ㄅㄛˊ)bó」、「ㄅㄛˋbò」、「ㄅㄠˊbáo」、「ㄅㄠˋbào」四音,「雹」字《國語詞典》取「ㄅㄠˊbáo」又讀「ㄅㄛˊbó」,《漢語大詞典》只取「ㄅㄠˊbáo」音;「犦」字《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音「ㄅㄠˋbào」,《漢語大詞典》音「ㄅㄛˊ)bó」:只存「又音雹」的音讀,「布沃反」的音讀今音不取。

 

  ⒊早期韻書中的「犦」字:

    早期韻書的《廣韻》、《大廣益會玉篇》、《集韻》裡都錄有「犦」,詳見「《廣韻》《大廣益會玉篇》《集韻》裡的『犦』字」。

     在《廣韻》、《大廣益會玉篇》、《集韻》三部早期韻書裡,共收錄「犦」字九次,其釋義無論《廣韻》的「犎牛,出合浦郡」、「犎牛」,《大廣益會玉篇》的「犎牛也」,或《集韻》的「牛名,出合浦」、「牛名,犎也」、「牛名」、「牛名,即犎也;領上肉犦胅起,狀如橐駝。郭璞注說」、「牛名,犎也」;所指都是有明顯肩峰的一種牛。以釋義詳略而言,《集韻.入聲.四覺》的注釋最詳盡,其音讀「弼角切」與《廣韻》的「蒲角切」、《玉篇》的「步角切」都是「並母江攝開口二等入聲覺韻」,可視為唐宋時的主流音讀。

    三部早期韻書裡「犦」字的形體也頗為一致,只有《集韻.去聲.三十六效.巴校切》「日出廾米」的「出」保留原形,其餘八處的「出」都已減省作「犦」。

    字音方面《廣韻》〈入聲.二沃〉作「博沃切」,〈入聲.四覺〉作「蒲角切」。

「博沃切」是承襲《五經文字》裡的「布沃反」,為「幫母通攝開口一等入聲沃韻」,今讀可以作「ㄅㄨbu」的四種聲調。「蒲角切」是承襲《五經文字》裡的「又音雹」,是「並母江攝開口二等入聲覺韻」,今讀可以作「ㄅㄛˊbó」、「ㄅㄛˋbò」、「ㄅㄠˊbáo」、「ㄅㄠˋbào」四音。

    《大廣益會玉篇》音讀作「步角切」為「並母江攝開口二等入聲覺韻」,相當於《廣韻入聲.四覺》的「蒲角切」,今讀可以作「ㄅㄛˊbó」、「ㄅㄛˋbò」、「ㄅㄠˊbáo」、「ㄅㄠˋbào」四音。

    《集韻.去聲.三十六效》作「巴校切」為「幫母效攝開口二等去聲效韻」,相當於《廣韻.去聲.三十六效》的「北教切」,今讀作「ㄅㄠˋbào」音。

    《集韻.入聲.二沃》作「逋沃切」為「幫母通攝開口一等入聲沃韻」,相當於《廣韻入聲.二沃》的「博沃切」,今讀可以作「ㄅㄨbu」的四種聲調。

    《集韻.入聲.三燭》作「逋玉切」為「幫母通攝開口三等入聲燭韻」,相當於《廣韻入聲.三燭》的「封曲切」,今讀可以作「ㄈㄨfu」的四種聲調。

    《集韻.入聲.四覺》作「弼角切」為「並母江攝開口二等入聲覺韻」,相當於《廣韻入聲.四覺》的「蒲角切」,今讀可以作「ㄅㄛˊbó」、「ㄅㄛˋbò」、「ㄅㄠˊbáo」、「ㄅㄠˋbào」四音。

    《集韻.入聲.十九鐸》作「伯各切」為「幫母宕攝開口一等入聲鐸韻」,相當於《廣韻入聲.十九鐸》的「補各切」,今讀可以作「ㄅㄛbo」及「ㄅㄠbao」的四種聲調。

   三書各音的釋義都相同,各種音讀是又音的關係;而《廣韻.入聲.四覺〉的「蒲角切」、《大廣益會玉篇》的「步角切」與《集韻.入聲.四覺》的「弼角切」前後相承都是「並母江攝開口二等入聲覺韻」可視為主要音讀,現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犦」字音「ㄅㄠˋbào」,《漢語大詞典》音「ㄅㄛˊbó」,都沒有超出此切語今讀的範圍。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51809573

 回應文章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0/21 08:03

有布拉曼牛(Brahman)的圖片

原來這種牛還有特別的名字。我偶爾在街上見到一種黃牛,肩上腫了一個瘤,以為這是緬甸牛的病徵,原來是特殊牛種。

非女(jangjnan) 於 2020-10-21 09:36 回覆:

謝謝再度光臨!

布拉曼牛(Brahman)是最近查犦牛的資料我才知道的,

在網站上有很多知識供我們學習,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