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暴、爆、瀑、曝、犦」的音義(六)
2020/07/11 05:03:09瀏覽1049|回應0|推薦75

     「暴、爆、瀑、曝、犦」的音義(六)

五、「瀑」的形、音、義 

    《說文解字.水部》「瀑:疾雨也。一曰沫也。一曰瀑資也。从水暴聲。《詩》曰:『終風且瀑』。」

  《說文解字大徐本》「瀑:疾雨也。一曰沬也。一曰瀑資也。从水暴聲。《詩》曰:「終風且瀑。」(平到切)。

  《說文解字段注本》「瀑:疾雨也。从水,曓聲。《詩》曰:「終風且瀑。」一曰沫也。一曰瀑霣也。(平到切)。

    雖然《說文解字》裡「瀑」有「疾雨也、沫也、瀑霣也」三義,但是卻沒有今義「瀑布」(見「暴、爆、瀑、曝、犦」的音義(一).一、「暴、爆、瀑、曝、犦」的今音今義.瀑);在字音方面,大徐本及段玉裁注中取自《唐韻》的「平到切」今讀「ㄅㄠˋbào」,與現在「瀑布」的「瀑」音「ㄆㄨˋpù」也不一樣。隨著知識見聞增加,文字增加引申義是常態,「瀑」由「疾雨也」引申作「沫也、霣也」,再引申出「瀑布」的今義是增加字義的正常現象;但是字音改變由《唐韻》的「平到切(今讀ㄅㄠˋbào)」變成「瀑布」音「ㄆㄨˋpù」卻是形聲偏旁「暴」字形體混淆的異常現象。為了便於說明,从「夲」部的「暴」作形聲偏旁的「瀑」我們稱為古「瀑」字,从「日」部的「暴」作形聲偏旁的「瀑」我們稱為新「瀑」字;就「篆文」而言,兩個「瀑」字的字形、字音都不一樣,只有新「瀑」字的字義是古「瀑」字的引申義;就「隸書、楷書」而言,兩個「瀑」字只有字音不一樣,字義既有引申的關係,字形也完全相同。

1.古「瀑」字从夲部的暴得聲

    「古瀑字」的形、音、義見於前面所引錄的《說文解字》;分析說明如下:

    「瀑」的字形是「从水,暴聲」,查看《說文解字》的各種版本,篆文的聲符都是「日部的暴」,訓解裡「从水,暴聲」的「暴」,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錢坫《說文解字斠詮》、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也都作「日部的暴」,只有段注本作「夲部的暴」。王筠在《說文釋例》裡說:「下云:『疾雨也』,案釋之以『疾』則聲兼義,不當从『暴曬』字,當從『暴疾』字作『<水日出廾夲>』,段玉裁注中『<水日出廾夲>、<日出廾夲>』字皆改而篆未改,此亦倩人之故也。」王筠的意思是說:「瀑」的字義是「疾雨也」,那麼「暴聲」的「暴」應當是「暴疾」的「暴」;段玉裁在注文都改作在「瀑、暴」都改正而篆文未改,是請人刻版沒辦法。根據段玉裁、王筠的說法,「瀑:从水暴聲」的「暴」是「夲部的暴」;篆文可能唐寫本就已誤作「日部的暴」,有清治《說文》諸大師未輕易修改者,治學之謙卑也。

    「瀑」字之「暴聲」段玉裁、王筠都說是「夲部的暴」,而「夲部的暴」在《唐韻》、《廣韻》都注音作「薄報切」;「瀑」字《唐韻》注音作「平到切」、《廣韻》有「薄報、蒲木二切」。因為「蒲木切」是新「瀑」字的音讀,所以我們留在新「瀑」字裡再說明,這裡只說「薄報切」。「瀑」字《唐韻》的反切上字「平」與《廣韻》的切上字「薄」都是並母字,而「到」與「報」同為「效攝開口一等去聲号韻」,所以《唐韻》「平到切」的音讀跟《廣韻》「薄報切」一樣,今讀都是「ㄅㄠˋbào」。結論是:「古瀑字」从夲部的暴得聲,夲部的暴《唐韻》、《廣韻》都注「薄報切」,「古瀑字」在《唐韻》注「平到切」也就是《廣韻》的「薄報切」;「古瀑字」的讀音跟其形聲偏旁「夲部的暴(曓)」完全相同。

    「瀑」的字義《說文解字》收「疾雨也、沫也、霣也」三義。

    第一義「疾雨也」是本義,「疾雨」就是「下得很急驟的雨」、「暴風雨」;這是「瀑」的「本義」,並引《詩.邶風.終風》的「終風且瀑」為證;不過今本《詩.邶風》作「終風且暴」。

    「瀑」的第二義「沫也」,大徐本作「沬也」,段注本根據馬融(79-166A.D.)〈長笛賦〉的「瀥瀑噴沫」等資料認為大徐本的「沬也」是「沫也」的誤字。「沫」本來是四川大渡河的古名,是長江的支流之一;這裡引申作「水沫、泡沫」。「瀥瀑噴沫」音「ㄒㄩㄝˋㄅㄠˋㄆㄣㄇㄛˋ」xuèbàopēnmò」,「瀥」也有改右上的「羽」為「日」的異體,在《說文解字》裡作「滈」右上的「羽」或「日」都沒有,解釋作「久雨也」,「瀥瀑」本是「持久的暴風雨」,在這裡引申作「水流翻騰洶湧的樣子」;「噴沫」是「洶湧的水流急遽射出泡沫」,「瀥瀑噴沫」用以形容水流翻騰洶湧、水花飛濺的樣子。「瀑」本義是「暴風雨(疾雨)」,因為暴風雨中雨水飛濺就像「水流翻騰洶湧」一樣,所以引申作「水流翻騰洶湧」之義。

    「瀑」的第三義「瀑霣也」,大徐本誤作「瀑資也」,段注本不誤;據《說文解字》「霣(ㄩㄣˇyǔn):雨也。齊人謂靁(ㄌㄟˊléi)為霣」。《說文解字》的「靁」就是現在的「雷」,「瀑」是「疾雨也」,「疾雨」加上「雷」就是「雷雨交加的暴風雨」,作為「暴風雨(疾雨也)」的引申義很合理。

    「古瀑字」除了《詩.邶風.終風》的「終風且瀑」被「暴」取代以外,目前仍有一些語詞,只是比「瀑布」的新「瀑」字少見而已。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收「瀑風」音「ㄅㄠˋㄈㄥbàofēng」,釋義作「大量聚集於高處的一種寒冷而強烈的下坡風。在挪威海岸一帶較常發生。」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瀑」字音「ㄅㄠˋbào」裡還有「瀑沫、瀑河、瀑雨」三詞,未列入詞條沒有釋義。

「瀑沫」音「ㄅㄠˋㄇㄛˋbàomò」,飛濺的水沫;瀑形容水沫的翻湧。

「瀑河」音「ㄅㄠˋㄏㄜˊbàohé」,河名,在河北省。

「瀑雨」音「ㄅㄠˋㄩˇbàoyǔ」,大雨,瀑形容雨水翻騰湧動,也作「暴雨」;目前氣象局把瀑雨分作大雨、豪雨、大豪雨以及超大豪雨四個等級。

《漢語大詞典》所收古「瀑」字的語詞有七個,「瀑」字都音「ㄅㄠˋbào」:

【瀑沫】飛濺的水沫。

【瀑泉】* 噴涌的泉水。

【瀑流】* 1.方言。噴涌的泉水。2.猶洪流。

【濆瀑】波浪涌起貌。(濆瀑之濆音「ㄆㄣpēn」:)

【湍瀑】水流急濺貌。

【瀥瀑(滈瀑)】1水翻腾上湧的樣子。2水沸涌貌。

【迸瀑(并瀑)】謂水暴漲。

*「瀑泉」、「瀑流」二詞都另有「瀑布」之義則音「ㄆㄨˋpù」,必須特別留意其。

河北省有「瀑河」音「ㄅㄠˋㄏㄜˊbàohé」,「瀑河」又名「豹河、鮑河、雹河」,音讀都相同。

   《水經注》裡「瀑」字出現18次,其中有新「瀑」字16次音「ㄆㄨˋpù」,「大水迸瀑、瀑口」則為古瀑字必須讀作「ㄅㄠˋbào」。

    唐詩中多數為新「瀑」字,但是也有古瀑字,必須從詩裡的詞義分辨是新「瀑」字還是古瀑字,才能夠知道應該讀作「ㄆㄨˋpù」還是讀作「ㄅㄠˋbào」。

 

2.新「瀑」字日部的暴得

    現在我們常見的「瀑」字「瀑布」之義不見於《說文解字》,始於何時雖難以考證,但是現存文獻以孫綽「瀑布飛流以界道」、釋慧遠「瀑布流焉」、孔靈符「懸霤千仞謂之瀑布」較早,繼其後有酈道元的《水經注》,「瀑」出現字18次中16次是「瀑布」之義,唐人詩文中「瀑」字有許多為「瀑布」之義是新「瀑」字,也有不是「瀑布」之義的古「瀑」字,必須仔細分辨。

    孫綽(314-371A.D.)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縣)人,晉室東渡(317A.D.)後隨父長樂侯孫纂移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博學善屬文,屬於玄言派的詩人,曾參與王羲之的蘭亭集會;篤信佛教,交往有竺道潛、支遁等名僧。其〈遊天台山賦〉有一段說:「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意思是說:整理隱藏不露的地方,公開兩個奇特的景緻:第一個是赤城山的雲霞可作天台山的標誌,另一個是大瀑布的飛流分開了仙凡之間的道路。

    天台山在浙江台州,是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台」音「ㄊㄞtāi」,與「臺」有別;「天台」即「三台星」,不是「天庭臺榭」。「瀑布飛流」是從高處飛瀉的水流,現在讀作「ㄆㄨˋㄅㄨˋㄈㄟㄌ〡ㄡˊpùbù fēiliú」。

  釋慧遠(334-416A.D.)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今山西原平市)人,於晉太元六年(381A.D.)南下廬山,住持東林寺譯經弘法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下唐章懷太子李賢(654-684A.D.)注:「釋慧遠《廬山記》略曰:『東南有香爐山,其上氛氳若香煙。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陳舜俞(1026—1076A.D.)《廬山記》卷一〈敘山北第二〉有「遠公記云:西有石門,其前似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所稱「遠公」就是慧遠;從這兩段記載看來,慧遠當著有《廬山記》,因為寫得有些簡略,所以後世都流傳陳舜俞的《廬山記》。「西有石門,其前似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的意思是說:西邊有號稱石門的巨石,石前兩邊像宮門的樓臺,石壁陡峭高達七、八千尺,水流從那裏傾瀉而下。「瀑布流焉」即「瀑布從那裏流下來」,現在讀作「ㄆㄨˋㄅㄨˋㄌ〡ㄡˊ〡ㄢpùbùliúyān」。

    孔靈符(?-465A.D)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孔子二十八代孫,所著《會稽記》已亡佚,《會稽記》裡有文字見引於《文選.卷第十一.孫興公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句下李善注;「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古人文不標點,有人讀作:「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也有人讀作:「赤城山名(石)色皆赤,狀似雲霞。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改「名」為「石」。李昉(925-996A.D)《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地部卷六》「會稽山」則錄作:「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連沓,狀似雲霞;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飛流灑散,冬夏不竭」。不論這段書怎麼讀,李昉抄書怎麼抄,孔靈符為「瀑布」下定義的話「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都沒有改變,意思是說:像屋霤一樣的水從七、八千尺懸垂而下,就叫作瀑布。現在讀作「ㄒㄩㄢˊㄌ〡ㄡˋㄑ〡ㄢㄖㄣˋ,ㄨㄟˋㄓㄆㄨˋㄅㄨˋxuánliùqiān rèn,wèizhīpùbù」。

    「瀑布」一詞從四世紀出現在孫綽、慧遠的文章裡,到五世紀的孔靈符為它下定義;這三人的活動都在長江下流,是「巧合」還是「瀑布」一詞為長江下流的方言詞彙,我們不得而知;而「瀑布」一詞在孫綽、慧遠以前原有別的說法:如班固(32—92A.D)在〈終南山賦〉稱作「玄泉」,孟郊(751-814A.D)的《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詩、蘇軾(1037-1101A.D)的《次韻王忠玉游虎丘絕句》也都稱「玄泉」。其實「玄泉」的「玄」是「懸」的通假字,張九齡(678-740A.D)的《入廬山仰望瀑布水》詩、梅堯臣(1002-1060A.D)的《寄題絳守園池》詩都稱「懸泉」。而郭璞《江賦》裡稱「懸流」,駱賓王《宿山莊》詩也稱「懸流」

。稱「懸溜」的除了孔靈符以外,陶潛《祭從弟敬遠文》、陸游《喜雨》詩裡也稱「懸溜」。」

    建武元年(317A.D)晉室東遷、衣冠南渡以後,長江下流的「ㄆㄨˋㄅㄨˋpùbù」一語(或其近似音)混入漢語之中:而「瀑:疾雨也」可以引申出「飛流急湍、水沫橫飛」之義,就借用漢字「瀑」,又其飛流灑散之形貌,或「若曳飛練」,或「似布匹垂落」,就以一「布」字統稱之;於是得「瀑布」一詞,後來越推越廣,終成「懸霤千仞」之專名,而我所見過取「瀑布」之狀態為名的,最早的是班固(32—92A.D)〈終南山賦〉「玄泉落落」,後來孟郊(751-814A.D)《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詩。蘇軾(1037-1101A.D)《次韻王忠玉游虎丘絕句》詩中也都用「玄泉」稱「瀑布」;這個「玄」是「懸」的通假字,所以張九齡(678-740A.D)的《入廬山仰望瀑布水》詩、梅堯臣(1002-1060A.D)的《寄題絳守園池》詩都用「懸泉」稱「瀑布」;「懸泉」字面上就是「懸掛的泉水」。像孔靈符「懸霤千仞謂之瀑布」的「懸霤」也是「瀑布」,陶潛《祭從弟敬遠文》、陸游 《喜雨》詩裡的「懸霤」都是「瀑布」。也有人稱「瀑布」為「懸流」,字面意思是「懸掛的水流」,如郭璞《江賦》、駱賓王《宿山莊》詩的「懸流」。

    酈道元(466?-527A.D)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終身好學歷覽奇書,《水經注》是他的代表著作。《水經注》三十多萬字,記大小河流1252條,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無不記載。在「古瀑字」那段的最後說過:《水經注》裡「瀑」字出現18次,只有〈卷十六‧穀水〉的「大水迸瀑」、〈卷三十三‧江水〉的「瀑口」是古「瀑」字音「ㄅㄠˋbào」,其他16次都是「瀑布」之義的新「瀑」字音「ㄆㄨˋpù」;16次「瀑」字裡「瀑布」佔14次,另兩次「懸流飛瀑、懸澗瀑挂」的「瀑」都是「瀑布」的簡稱。《水經注》裡還有6次稱「瀑布」為「懸流」6次,稱為「懸溜」的只有1次。

    《水經注》常被辭(詞)典引用在「瀑」字之說明裡的是〈卷十三‧<氵纍>水〉的「瀑布飛梁」與〈卷三十九‧廬江水〉的「懸流飛瀑」。  

    〈卷十三‧<氵纍>水〉「瀑布飛梁」的前後文是:「又南入山,瀑布飛梁,懸河注壑,漰湍十許丈,謂之落馬洪,抑亦孟門之流也。」篇名「<氵纍>水」是古河名,今名永定河;這段意思是說:水又從南面流入山區,形成瀑布自高崖飛流直下,注入到深壑,急流有十多丈,這段稱為落馬洪(騎著馬過不去的湍流),跟孟門的險流差不多。<氵纍>字「从水纍聲」音「ㄌㄟˇlěi」,正確字形請看插圖:「《水經注》之『飛瀑』」與『瀑布』」。

因為「<氵纍>」通作「漯」,所以「<氵纍>水」與「漯水」相混淆。實際上「漯水」的「漯」音「ㄊㄚˋtà」,是古代黃河下游的支流,從河南浚縣西南與黃河之水道分流,轉向東北,所經過的地方略似現今山東的徒駭河。

    「瀑布飛梁」是「瀑布從凌空的石梁飛流下瀉」的意思,現在讀作「ㄆㄨˋㄅㄨˋㄈㄟㄌ〡ㄤˊpùbùfēiliáng」。

  〈卷三十九‧廬江水〉文作:「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瀑,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許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于霄中矣。」意思是說:廬山的北面有石門溪,溪水從山頂流過來,有高高竦立的兩塊石頭,形狀像門一樣所以有石門的名目。水從兩塊石頭中間,高高的下注成為飛揚的瀑布,高度有三百多步,到下面瀰漫四散有十多步;向上看去高高的連著天空,就像在高空中拖著飄動的白絹一樣。這一段描述廬山石門瀑布的文字與釋慧遠的描述詳略互異,但是各盡其妙。

    「懸流飛瀑」是「從高處下注的水流飛揚形成瀑布」的意思,現在讀作「ㄒㄩㄢˊㄌ〡ㄡˊㄈㄟㄆㄨˋ xuánliúfēipù」。


    我們讀作「ㄆㄨˋㄅㄨˋpùbù」的「瀑布」,古人怎麼讀呢?

我們翻查一下早期韻書及唐代詩人在詩中「瀑」字的音讀。(待續)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4256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