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與國富論]的讀後感想
2010/12/18 12:34:20瀏覽1746|回應0|推薦4

[ 知識與國富論 ] 的讀後感想

說來這是本不容易讓人可以一氣呵成讀完全篇的書本,可能連其內的一篇都很難一口氣讀完,除非個人具備完整的經濟學知識且對作者所論述的人、物與事都相當熟悉,否則瓶頸就來自所有的陌生專有名詞,讓人難以繼續。所以只能先談談我的讀書策略了,該如何消化這本書的內容與精華呢 ?(本書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介紹請參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0702)

經濟學是門專門學科,談論議題小至個人的交易行為,大至全球的經濟發展或國家間的比較競爭優勢都是可成為其討論內容,許多議題透過模型、數學或統計指標予以呈現。但在本書作者大衛瓦爾許以豐富筆觸描述知識與國富論時,迎面而來的龐大的經濟學者姓名、伴隨著他們的出身背景介紹及相關論著,以及各經濟學派的聚焦研究主題或其與其他派別間的爭議問題穿插其間,不能展開魚骨圖或分類整理的話,很快會迷路其間,也很容易會落入無法順暢閱讀的窘境,更遑論找出作者論述的主張了。

首先,從其章節先看看瓦爾許想說些什麼,他把全書分兩部份,第一部份首先以經濟學發展的主趨勢來介紹此複雜學門的來龍去脈與要項,包括經濟學界、庖丁解牛看經濟、進而說明模型與運作、進而闡述看不見的手與製針工廠,其中重要的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表達了專業化是朝向富裕的關鍵,接下來,隨著參與經濟體系研究者的四方竄出,不同主張與派別也隨之興起,隨著每個研究者論述與焦點的不同,包含新古典經濟學派或凱因斯學派都躍上主流,主導了各國的經濟發展方向,當然,隨著數學模型與理論的完整化,更多的經濟學家也嘗試將各種經濟現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數學也就成為經濟學的重要語言,更伴隨新科技的領域擴展,經濟學也跟著走上高科技,包括無限空間試算表或火箭科學也都被經濟學家所引用。

第二部份就從經濟學的許多當時不可解的矛盾現象分別點出其分岐點,其中一段開頭語是精彩的,書中說道 : 分水嶺很少是明顯的,許多初期無關的涓涓細流透過不斷的匯流終能成為波濤洶湧的大河,人生境界又何嘗不是如此 ? 每個時代與階段全球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是很不一樣的, 1930 年代遭遇的經濟停滯與現代面臨的高通膨物價是不一樣的議題,但很不一樣的問題以當下而言卻都是一樣棘手難處理,但對經濟學而言就是找模型與方法,建立實驗來測試市場對模型經濟的反應。經濟學裡的爭論向來很難獲得定論,傳統智慧也認為經濟學是一種不能實驗的科學,但畢竟科技變革是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隨後的經濟議題也不斷擴大

經濟學家的概念一旦獲得普遍的接受,就會產生極大的力量。在新成長理論首次出現的二十年後,德國總理施洛德( Gerhard Schroeder )於二 ○○ 四年初讓人意外的宣布,德國央行將出售大部分的黃金準備,並且將資金投資於德國的大學;法國央行稍後也迅速跟進。隔年英國政府對於能成功開發瘧疾疫苗的業者提供一份極為優渥的合約,優渥程度不亞於當年懸賞航海時找出經緯度的可靠工具。在印度與中國的大學體系裡,其培訓工程師與博士的速度只能以猛烈來形容,同時他們正在積極思考如何改進他們的大學,使其水準也能夠達到足以吸引外國學生的地步。

自從亞當史密斯以來的國富論原理,史密斯強調的是「看不見的手」與「專業分工」形成了國家經濟與富裕的基礎,「看不見的手」也就是競爭會讓價格趨向穩定,而形成報酬遞減的現象,一塊田施加肥料與勞力,到達某個程度後就會無法增加產量,而讓投入資本的報酬遞減。羅默則認為科技造成了成長,而且科技是由人力資本的累積所產生的。但保羅.羅默 (Paul Romer) 所提出的關鍵論文「 內生的科技變革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說出了報酬遞增的原理,在經濟理論上,「內生技術變革」所表達的是「報酬遞增」或「生產力向上」的情況,壟斷性競爭市場也取代完全競爭市場,於是「稀少性」這種經濟學一直以來的假設將被「富足性」取代,而過去二百多年來經濟分析的土地、資本、勞力三大基本投入要素也被「人、概念、東西」取而代之。為了明確表明此種變革,就必須以高深數理模式來呈現,經濟學數理化的境界乃更見提升。

由於形體的關係,任何財貨可以大致分為獨自享有的財貨(一個霜淇淋、一棟房屋、一份工作、一張政府債券),或是能同時提供給無數人分享的財貨(聖經、語言、微積分、腳踏車的基本設計)。無可避免的是大多數財貨都兼具這二種性質,而且在這二種極端中存有無限多很有趣的可能性。設計師的新時裝、電腦中的作業系統、爵士音樂會、披頭四的唱片、電腦晶片的新設計、通訊衛星的加密訊號、人類的染色體圖譜、新藥的分子結構、汽車上貼的「內有嬰兒」貼紙、甚至被公開的文章 …… ,以上這些都是共享財,因為這些東西都可以被複製,然後供無數人同時分享與使用。其中大多數也具有部分「排他性」( excludable ),代表在某種程度上要使用這些財貨可以受到控制,至少原則上如此。獨享財是「物體」( objects ),共享財是「概念」( ideas )。

羅默將日常生活碰到的經濟觀念賦予新的角色 —— 像是商業機密、秘方、商標、規則系統、生產方法、專利權、科學法則、設計、地圖、食譜、生產程序、商業手法、版權、非法的複製品;整體而言,也就是「知識」的經濟學。他為產生「新」概念的誘因與維持「現有」知識的有效分配與使用的誘因之間的對峙指出一條明路 —— 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智慧財產。創業家應該致力於發明可以不斷被複製共享的這種知識,投資於研發新的可用知識,這些創新除了以智慧財產權法律與商標法律來保護,減少被非法使用的程度,創業家如果想保持壟斷性競爭,獲得報酬遞增的高成長高獲利效果,就只有兩個方法,一是盡量保持神秘,二是利用新知識不斷繼續創造新版本。創新、保持神秘、繼續創新。

管理這兩端之間的對峙 —— 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成長,同時確保其效益會被廣泛的分享 —— 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其重要性不亞於貨幣或財政政策。如果創造新概念誘因的複雜體系發展不良,社會就會缺乏整體的進展(其中最嚴重的是貧窮階級)。同樣的,如果這些誘因毫無節制或過度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也會產生類似的不利後果。

誠如吳惠林在本書序言所說 : 作者其實藉由一個主角和這篇論文講述當代經濟學的發展和演化的故事,時間涵蓋兩百多年,著重的是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重點在「經濟成長」、「知識」、「科技」這些名詞及其內涵的變化,而且引申出「政府政策」的角色該如何扮演,其終極目標還是在於如何促進全人類的「福祉」。瓦爾許的這本巨著就是講述成長理論和經濟學演化的故事。

知識與國富論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adlink167&aid=4708726